最近,我国台湾地区的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触动了不少人的心。
一位高知妈妈,做了家庭主妇后把全部的希望倾注于两个女儿的身上。她在家里安装了无数摄像头,全方位无死角监控两个女儿,动不动就用“如果不是为了你们,你妈早就成为博士了……”的句式说话。最终,她的大女儿茉莉的人生定格在16岁,在最美好的年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了苏珊·福沃德的这本《原生家庭》,我不由得为茉莉扼腕叹息。茉莉的原生家庭固然存在问题,但茉莉不是没有摆脱原生家庭桎梏的机会。如果茉莉和她的妈妈读了这本《原生家庭》,不知道茉莉的人生会不会逆转。
这本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所写的《原生家庭》,备受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的推崇。我个人更喜欢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因为英文名字直击了本书的主旨——有毒的家庭。
在这本书中,苏珊详细阐述了那些“有毒的家庭”的类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从心理治疗实务出发,告诉了我们如何对抗“有毒的家庭”,拥抱自己的内心小孩,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
什么是“有毒的家庭”?
我们常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的逻辑前提是:全天下的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子女。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贫穷、缺乏必要的知识、成长背景和环境的影响等各种因素,有的孩子生活在“有毒的家庭”中。就算如同茉莉一样生活在比较优渥的家庭环境中,也有可能受到“控制型家庭”的困扰。
苏珊把“有毒的家庭”分为六类:
NO1 不称职的父母
这类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基本是漠不关心的。比如,有的孩子的妈妈生病,爸爸整天忙于工作没空照顾孩子,孩子甚至要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NO2 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通常会比较强势,不太考虑子女的感受,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职业,住所等。子女一旦和父母意见相左,就以各种手段压制。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没有主张,或者会在自己的主张和父母的意见中左右为难。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毕胜男的父亲是教师,一直用“必胜诀”控制女儿和外孙女,甚至欺骗外孙女说因为她的成绩不好,父母会离婚。在这样的阴影下,外孙女心理压力很大,险些出了心理问题。
NO3 酗酒型父母
这类父母常常以醉酒的形象出现。因为酒精的作用有各种负面影响,往往无暇顾及家庭或者有其他暴力行为。
比如,美国作家克里斯汀·汉娜所写的小说《萤火虫小巷》中,女孩儿塔莉的妈妈酗酒、滥用毒品,塔莉因此一生无法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只能通过追求事业的成功来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
NO4 身体虐待型父母
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对孩子“暴力”相向。他们有的以“为你好”名义,借口孩子做的不够好对孩子身体体罚。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女孩吃饭被妈妈殴打的视频刷了屏。从女孩被打后爬起来继续吃饭,可以了解到这在她的生活中司空见惯。她的父母显然就是身体虐待型父母。
NO5 言语虐待型父母
父母总是以“否定”方式评价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缺乏自信,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往往消极。比如,台湾短片中茉莉的妈妈,不论女儿的成绩好坏,都对女儿恶语相向。这就是典型的“言语虐待型父母”。
NO6 性虐待型父母
例如,去年年底,黑龙江一当地公安局就披露在某家庭中,一家五口因家庭拮据睡一张床,继父半夜对继女实施虐待行为。详见相关新闻
“有毒”的家庭到底有多可怕?
最近,一女子在武汉地铁7号线上吐槽“孩子成绩不好都是因为父母婚姻存在问题”的视频引发争议。在视频中,她提到:“我们班上都是死爹、死妈、父母离异、父母两地分居、感情不好的。”“娃不是不好,都是爹妈作的孽。”“所有成绩差、性格有严重缺陷的娃,全都是因为父母婚姻有问题!”
虽然这位女子的观点未免偏激,错误地把成绩不好全部归因原生家庭,但却道出了“有毒”的家庭的危害,大体来说,在这些“有毒”家庭成长的孩子主要有这些方面的问题:
1.心理不健康
心理学中,有个“重要他人”的概念。孩子在人生的最初阶段,父母就是“重要他人”。他们的一举一动、和孩子的情感互动决定了孩子最初的世界。如果孩子没有和父母建立起稳定的“连接”,就会缺乏安全感,情绪波动大,遇到重大人生变故更容易产生“无用”和“无价值感”。
比如,我的同学小馨的父母是老师。她小时候父母忙碌,把她送至老家由外婆带大。外婆和她情感交流很少。她后来回到父母身边,半年后才开口叫父母,长大后父母虽然一直对她很好,但她和父母总是很生疏。她对我说,我那时候小,总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父母不要我。
2.人际沟通障碍
与父母的家庭模式也会影响人际交往。比如,有的人因为父母不和、对子女没有爱心,会因此对婚姻和爱情失去信心,甚至无法和伴侣保持亲密关系。
3.影响与子女的关系
“有毒”的家庭模式会在代际中传播。比如,如果父母在一个充满身体虐待内的家庭中长大,那么一方面他们一直想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一方面可能会不由自主的模仿自己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可能也会遭受家庭暴力。
遭遇“有毒”的家庭怎么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出生后就被很好的善待,但好在,即便你经历过再糟糕的童年,受尽了折磨和虐待,都可以走出去,通过另一个环境,另一个人重塑人生。
那么,如何通过另一个环境去重塑人生?除了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还可以这样做:
1.承认家庭的问题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汇叫做“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词是说孩子因为很爱父母,所以会不由自主的美化父母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而忽略父母对自己的伤害,更多的把问题归因于自己。
比如,遭遇家庭暴力或言语虐待的孩子,可能会想:“父亲之所以打我是因为我做得不好,他其实是为我好。”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正视。尽管我们不情愿去承认我们的父母存在问题,还是要提醒自己努力看到原生家庭的“毒”。毕竟,没人能够唤醒一个一直“装睡”的人。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
2.学会和父母“对峙”
仅仅是承认家庭存在问题,还远远不够。想真正走出家庭的阴影,需要我们和家庭割裂开来,分清楚“我和你”。作者苏珊给出的办法是对峙。
当面对峙极易产生情感上的冲突,让矛盾尖锐对立。写信的方式有助于我们顺利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同时使受害者的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
3.建构独立的人格
《为什么长大》一书告诉我们: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找到真实的自我。家庭环境会影响你的思维方式,但改变命运始终在自己手中。
茉莉是不是值得同情?绝对是的。孩子是美好的未来,我们整个社会都要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家庭环境,最棒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建立独立健全的人格。
但是,身处有毒家庭的成年人,你应该很努力的打破自己的思维壁垒,寻求专业的帮助,拥抱最好的生活。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不会后悔,希望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能如茉莉花一般芬芳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