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网上的文章,原文见搜狐http://www.sohu.com/a/298419016_176673,搜狐上的二手,也是转的。
文中的一段话,很有共鸣:“根据我的阅读和学习经验,其实从Titu Andreescu到冯祖鸣,再到罗博深,这些教练员们一直都在倡导和践行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法(problem-solving-based math activities)。
这种教学法以各种数学问题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技巧为目标,帮助学生成为解决明天问题(tomorrow’s problems)的批判性思考者。以我自己很喜欢做的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为例,15道题解答题,考试时间三个小时,试题新颖别致,内容广泛,灵活性极强,每道题的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数学思维,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观我们国内的数学竞赛,尤其是高中数学联赛,整张试卷抽象乏味,各种花里胡哨的解题技巧,缺少数学趣味性。”
搜狐原文如下。
观点||“套路”已经蔓延到整个教育体系,大学教授告诉你,为什么美国数学优势如此明显!
2019-03-01 11:48
本月25日,2019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成绩随之揭晓:美国代表队获三块金牌,俄罗斯代表队获两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代表队各获得一块金牌。中国代表队排名第六,选手最好成绩为第15名。
比赛成绩公布后,掀起轩然大波,这是中国代表队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又一次失利。
对此,宁波大学老师宁俊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下为全文:
说实话,这几天关于这个新闻,网上各种声音都有,某些部门也成为了众矢之的。那么,我仅就个人的一些理解和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其实,在本届罗马尼亚大师杯赛前的半个月左右,我和多位家长朋友聊到过这次罗马尼亚大师杯赛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我没有像之前网上有些文章所说的那么乐观,认为本届罗马尼亚大师杯赛,我们派出的选手全部来自国家集训队,阵容空前豪华,团体冠军志在必得,甚至大言不惭地说“不知对手们有没有颤抖呀”。当时我对几位家长朋友说:如果没有出现意外,美国队会大概率地一枝独秀拿到团体冠军。
做出这个判断,一方面是基于最近五年美国队在国际数学大赛上的强势表现,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于我对目前国内教育问题的悲观态度。
先谈第一方面,为什么最近五年美国队在国际数学大赛上会一枝独秀?
2015年7月,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在新任总教练罗博深教授的带领下,首次战胜中国队,时隔21年再次夺得团体冠军。当时的美国媒体《华盛顿邮报》和《大西洋月刊》将这场胜利比作1980年那场冰上奇迹,书写那场奇迹的美国队以弱胜强击败垄断奥运冰球金牌长达40多年的苏联队。
随后的几年,在罗博深教授的带领下,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一共三次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冠军,四次夺得罗马尼亚大师杯赛团体冠军。尤其是从2018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2019年的罗马尼亚大师杯赛成绩来看,美国队的优势已经极为明显,堪比巅峰时期的中国队。
2015年7月,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在新任总教练罗博深教授的带领下,首次战胜中国队,时隔21年再次夺得团体冠军。当时的美国媒体《华盛顿邮报》和《大西洋月刊》将这场胜利比作1980年那场冰上奇迹,书写那场奇迹的美国队以弱胜强击败垄断奥运冰球金牌长达40多年的苏联队。
随后的几年,在罗博深教授的带领下,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一共三次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团体冠军,四次夺得罗马尼亚大师杯赛团体冠军。尤其是从2018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和2019年的罗马尼亚大师杯赛成绩来看,美国队的优势已经极为明显,堪比巅峰时期的中国队。
我与罗博深教授有过两次近距离的接触,也听过他的网课和现场演讲,不得不说罗教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练员。他对数学教育充满了激情,经常能把复杂的问题讲得非常深入和透彻,我自己也是受益匪浅。因此,有这样一位总教练的带领,美国队的表现实在并不让人意外。但客观来说,美国队有今天的成绩,并不完全是罗教授一人的功劳。
在罗教授担任美国队总教练之前,是一位曾在上海和天津长大并毕业于北京大学少年班的华裔教练员冯祖鸣教授。美国现行的国际奥数竞赛选手选拔机制是冯祖鸣在美国原有的联赛选拔机制上调整而成的。冯祖鸣教授任教于美国一所私立寄宿高中Phillips Exeter Academy,这所学校是著名社交网站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母校,同时也被誉为美国奥数冠军的摇篮。
每一年,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的6名参赛选手中,总有三四名来自该校,而几乎每年都有美国奥数金牌选手在这里诞生。这所学校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采用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学院把课堂布置成辩论室,采用亚里士多德式的教学方式,即12名学生坐在一个大的椭圆形的桌子前方,鼓励每位学生以一种讨论的方式进行课程。学院对每一门课程都采用这种讨论机制,不论微积分还是哲学或古典文学。
在冯祖鸣教授之前是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数学教练员Titu Andreescu,这是一位编写过很多高质量数学竞赛辅导教材的胖老头。Titu名下有一家名为XYZ的出版社,专门出版各种数学竞赛辅导教材。
根据我的阅读和学习经验,其实从Titu Andreescu到冯祖鸣,再到罗博深,这些教练员们一直都在倡导和践行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法(problem-solving-based math activities)。
这种教学法以各种数学问题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技巧为目标,帮助学生成为解决明天问题(tomorrow’s problems)的批判性思考者。以我自己很喜欢做的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为例,15道题解答题,考试时间三个小时,试题新颖别致,内容广泛,灵活性极强,每道题的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数学思维,具有很强的延展性,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观我们国内的数学竞赛,尤其是高中数学联赛,整张试卷抽象乏味,各种花里胡哨的解题技巧,缺少数学趣味性。
可以这么说,美国队有今年的成绩,并不是靠着一个人或两个人创造的奇迹,而是长期以来几代教练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整个国家创造的奇迹。除此之外,美国数学协会出版了大量的优秀数学著作。
另外,在美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数学教育网站。最著名的当属AoPS(Art of Problem Solving),直译过来就是“解题的艺术”。这是一个数学天才云集的网站,在那上面,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数学竞赛题都可以找到,每道题经常会有多种解法,其中不乏天才之笔。我自己从AoPS上也是受益匪浅。
另外,诸如Brilliant、Expii(由罗博深教授创立)等网站,都适合不同层级的孩子学习数学。这个也是我们国家非常缺少的。
再谈第二方面,我对目前国内教育问题的悲观。
正如前面第一方面提到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美国的数学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轨道。反观国内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大部分的培训机构,到处都充满了功利主义的味道。其实功利本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因为功利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就成了问题。
我遇到过很多形形色色的学生,有学渣,也有超级学霸,但大部分孩子都经不起我问几个为什么,基本上都是清一色地回答我老师没教过我们为什么是这样的。很多老师觉得没必要给孩子讲这些个原理,只要记住就可以,多刷题就能拿高分。中山大学的周燕老师说:现在的孩子认为刷题是理所应当的,做过就“不怕”了,数学貌似在考记忆力,而不是逻辑推理能力。我个人不反对刷题,但刷题的前提是要理解。就像我们的国家集训队同学,刷过的题还少吗?我想,一般人应该是望尘莫及的吧!但我们的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自2015年起,基本上就与国际数学大赛团体冠军无缘了。
我不否认国内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但天下哪有轻松之事。就在最近,一位日本的妈妈告诉我,日本的孩子下午四点半放学,然后上补习课到晚上九点半。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朋友同样也和我说了类似的情况。所以这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要努力奋斗。天下是没有免费午餐的!快乐教育本没有错,但不能只关注快乐,而忘记了学习本身!
包括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和美国前数学国家队主教练冯祖鸣教授在内的众多学者都认为,我们的孩子缺乏创新能力。大部分的孩子习惯被动地去等老师给出问题,给出公式,甚至给出答案,完全无法自己去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我自己同样有很深的体会,当我给学生一个他们完全陌生的问题时,大部分孩子都是处于一脸茫然之中。因为在没有公式、没有套路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我遇到过一些被家长自诩为数学很优秀的孩子,甚至是自认为属于天才的孩子,一听我上课不讲公式、不教套路,扭头就跑。有几次搞得我以为自己做错什么事情了似的,呵呵!
昨天晚上,在与佛山李俊慧老师交流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我们都不以考试分数评判孩子的能力。我见过太多的考试高分,但解决问题能力极差的孩子。这些孩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机器人,三句不离公式和套路。我也见过那种面对极高难度的数学竞赛题完全不讲套路,但常常能给出远远比标准答案还要简单美妙解法的准天才。这种孩子之所以思考问题会天马行空,主要是得益于没有被传统学校教育和培训机构模式化。一个孩子将来能走多远,不在于一时的考试分数,而在于他们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思路。考试分数再高,遇到新问题时一脸懵逼,轻易选择退缩或者放弃,只会等着别人给答案,这样的高分低能我们还是不要提倡了。现实很残酷,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这样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不仅走不远,而且只会倒了学习的胃口。
本文来源:Mr.right说数学
转自:文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