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然一得】初涉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

      说到哲学,最初接触它应该是师范毕业,自学获本科学历时,考试的马列毛选科目吧?前几天找东西,在抽屉里看到了那时的一张成绩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94分,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只有61分。现在已记不起94分的那本书和61分的那本书里讲的什么内容,只是印象中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哲学类书籍,是真不好读!


      一道聊书吧第三期共读开始了,按照会长党玲芬老师的推荐,这期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有了之前《教育的目的》《自卑与超越》两本书的啃读经验,对于作者专门为西方读者而写的书,应该还是有些信心的,正像樊登老师所说,连外国人都懂的中国哲学,作为中国人不能够读不懂吧?另外,冯友兰先生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哲学,他先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历史的发展。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中国古史应该从夏朝之后的商朝至前一一二二年,而之前有关古代圣王的传说,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今天读了37页,这本书共有二十八章,我读的是第一章“中国哲学精神”和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的前6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语研究中心教授在引言里这样说:“中国哲学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孔子和老子,或儒道两家著述所涵盖的范围。”他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这句话是不是告诉我们哲学就是思考你的人生?他认为“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道家哲学教导人顺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反。在“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这一节里,冯教授谈到了“出世”和“入世”的哲学区别。他说:“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出世’的哲学。还有一种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种哲学通常被称为“入世”的哲学。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如果对这段话还不明白的话,冯教授在第二章“入世和出世”这一节里又一次进行了阐释。读杜甫和李白两人的诗,就不难分辨出中国思想两大流派――儒家和道家,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也就是说儒家讲求的是实际,道家追求的则是理想。


    看后面的章节,我认为应该越来越好读,毕竟是结合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是经典,借用中华书局编辑部在“出版说明”里的几句话: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既然是经典,就应该涉猎,不是吗?

【菊然一得】初涉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_第1张图片

【菊然一得】初涉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菊然一得】初涉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