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八章群体影响心得二20200224

        有一个成语故事,叫滥竽充数。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齐宣王喜欢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他看到大家一起吹,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缗王继承王位,他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于是便让乐师挨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便逃走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这是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法国心理学黎格曼(1913年)进行过一项实验,专门探讨团体行为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他要求工人尽力拉绳子,并测量拉力。参加者有时独自拉,有时以3个或8人为一组拉。结果是:个体平均拉力为63公斤;3人团体总拉力为160公斤,人均为53公斤;8人团体总拉力为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只是单人拉时力量的一半。黎格曼把这种个体在团体中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是指当个体和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时,无法对个体进行评价或者个体无须为某事单独负责,群体中个人减少努力的现象。

        人多未必力量大。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典型的社会懈怠现象。

        为什么出现社会懈怠呢?

        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来看。首先从生理看,个体遵循费力最小原则。能减少自己的付出尽可能的减少付出。其次从心理看,个体主观认知的影响。就像在和尚吃水的故事中,我们说“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他们心里觉得对方会偷懒,自己如果去挑水就是亏了;于是自己也开始偷懒。群体共同做一件事,我们若是觉得对方不努力认真,那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自己也会懈怠下来。第三从社会看,群体影响个体责任感减弱。大家共同做一件事,平均分配报酬,不管个体对群体做出多少贡献。个体个人责任感减弱,在没有人监控或者单独评价的时候偷懒,“搭便车”。

        对于社会懈怠,怎么办?

        这让我想起我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小岗村,在1978年的12月的一天夜里,18户农民,写下了一纸契约,从吃大锅饭到包干到户,18人按下了血红的手印。1979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1.5万多公斤猛增到6万多公斤。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公粮的农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

          2019年中国女排11连胜夺取了在日本举行的第十三届世界杯冠军。

        对群体实施激励性措施或者让群体明确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奋斗可以提高整体的凝聚力,懈怠就会减少。

        群体影响时刻存在着,它唤醒的是社会助长的正确反应还是社会懈怠的错误反应,由什么决定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第八章群体影响心得二20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