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0

2020-04-10_第1张图片


高山仰止虽不至,景行行止仍向之

——奉贤“师之蕴红梅坊”学员聆听《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研修与素养》专题讲座

4月7日晚上7:30-9:00,奉贤汇贤教育集团“师之蕴红梅坊”主持人陈红梅和工作坊学员有幸与全国近三千同行一起聆听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关景双老师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研修与素养》专题在线讲座,在特殊时期接受了一次丰足的精神补给。


2020-04-10_第2张图片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干货满满,学员们用一段段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方静依(汇贤中学):教学有常

关老师在30分钟左右的时候提到教师应以“课堂为师”,完善方法,上好每一节课。听到此处,不由令人唏嘘感叹。现在各种流派、主张横行,看似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没有定性,今天效仿A主义,明天推行B主张,最终不过劳民伤财,满纸荒唐。不如关老师所言,上好每一节课,这才是踏踏实实的正道。上好每一节课,就是在课前做好研读与设计,就是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就是在课后做好反馈与思考。说来都是些似乎已不合时宜的陈腐之言,但这才是根本呀!

邵佳玮(汇贤中学):脚踏实地,心怀梦想

能够有幸再次聆听关校长的教诲实属可贵。关校长以朴实的言语,激昂的口吻,睿智的思考为我们年轻语文教师的教学、教研指明了一条虽然坎坷漫长但充满光芒的道路。

关校长说:“教师的成长是无法替代的。”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我们可以模仿,可以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单纯的邯郸学步那么就永远没有进步。要成为思考型的教师必须要脚踏实地行走在教学的粗糙的大道上,慢慢体味教学过程,梳理教学框架,方法模式,坚持下来,成就自己。关老师不仅给予我们方向,更难能可贵地提供方法。观课时,他推崇批注设计的观课范式,让我们的观课有条理,有着眼点更有思维深度;备课时他注重文体范式,推荐研究王荣生教授和孙绍振教授的专业书籍,提高我们年轻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同时关校长注重实践,鼓励年轻教师多上课多反思,用科研眼光去主导,用教研行动去培养,做到教研科研两不误,互相成就,比翼齐飞。

关校长说自己的理念草根,其实仔细品味关校长的教学愿景,不难发现,一切高大的巨木都起于毫末。不论是担当语文教师的责任,还是研修语文教学的能力,亦或是培育语文学习的素养,追求母语文化的意蕴,无疑都彰显了关校长高屋建瓴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而这一切愿景的实现都离不开我们每一个志同道合的老师们的辛勤耕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共勉!

李荣芬(汇贤中学):聆听了关老师所做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研修与素养》的报告,感受颇深。关老师在报告的全场中都是站立着的,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人,要有精气神,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关老师的精气神就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他全程脱稿,站立完成!他对自己是何等的标准和要求,由此窥见一斑。关老师在报告中还有一句话一直反复出先,那就是,要让团队成员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这一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何其难!回忆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是否都做到了呢?是不是严以待人,宽以律己了呢?“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关老师这里在一次得到印证!以关老师为楷模,努力修为自己,做一名有修为的教师:有思想地行动,有方法地思考;有理想地成长!

夏楠(汇贤中学):听了关景双老师的微讲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提到教师是需要及时的总结与发现,是不断思考的专业。作为教师,我们都有感到灵光一现的时刻,有教学上的困惑,也不乏教学中的思考,但我们往往没有把它们进行总结整理的意识,以至于失去了一次次提升自我的机会!其实,从想到到做到,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慧,而从说到到做到,考验的则是我们的毅力,我想当下的我缺少的就是对自己课堂的总结并从中的不断发现,更缺少写下总结和发现的动力。希望自己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能够积极思考,坚持反思,我想这样才能在这条路上快速成长!

陶烨(汇贤中学):研修路上,踏实前行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特殊时期,“师之蕴”研修团队主持人关景双老师带来的这次在线讲座再一次给我带来了启发和思考。

在抗疫期间,教师们纷纷在各平台开启线上教学,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得以跨越式发展,给学生和老师们一种新颖灵活的体验。当下,屏幕和键盘暂时取代教室和讲台,但是真正决定一堂在线网课质量的,还是在于教师本体,所以教师的核心价值却是难以改变的。这就不得不让人再次静下心来,继续走在研修的道路上。

我认为关老师提出的“读书读课读人,学做语文的明白人”的理念很符合当前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修养的需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读书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它有助于我们获取优秀课例,拓宽授课思路,提升语言思维。读书是基础,更需要持之以恒地积累。其次是读课,预设观察要点来听课评课,之后要形成用笔说话的反馈习惯,最终形成自己的课例报告,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理性的思考,从情境中习得方法。此外,关老师通过列举王友老师小说教学思路和散文目标解读,让我明白了文体意识在研读文本时的重要作用,在自己今后的教学和研修中增添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思考。

最后引用关老师以自己格言“为了梦想,一直在路上”勉励工作室的老师们。在研修道路上,我们还需沉下心来,着眼于书本,立足于课堂,踏踏实实地修炼自己。

吕小莉(古华中学):绿叶在树枝上慢慢地成长,花香在空气中悄悄地行走,学习的脚步不曾停过。4.7日有幸通过空中直播形式学习了关老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研修与素养》这一专题,虽然专题对象面对工作室主持人,作为一名普通一线老师,我也收获满满。尤其是关老师所讲的教研教学主张以课例促修促教学,对我启发很大。引领教师用笔解读,扎根课堂,观评教学,筛选方法,经过规准证据、循环研修,概括成实用范式,这些“实践先行”亲历的实操方法,让教师有获得感、归属感、成就感。同时引导教师观课、听评、听讲座,与执教者、点评者、讲座者平行、同步地积极观察、思考和梳理,从而生成自己的教学能力。我在今后工作中也要一边教学、一边研课、一边读书、一边历练。只要真学了,就有思路;实做了,就有方法。只要我实践先行,就有了初步感知,再在体验中对话,我想这就是是专业成长的最佳办法。

张思宇(金水苑中学):4月7日晚7点30分,我准时坐在电脑前,观看了关景双老师的公益讲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研修与素养》,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关老师从团队目标的提炼与引领能力,谈到研究计划的策划与行动能力、学科理解的概括与指导能力和课例教学的洞察与筛选能力,最后还讲了经验方法的迁移与辐射能力。对年轻教师的我而言,信息量很大,却受益匪浅。

陈丽文(金水苑中学):聆听关老师的这次讲座,让我感触良多,回想起曾参加过的教研活动,一次次的磨课观课正是一次次“1+n”的成长。身处工作室的环境中,让我们有资源有条件,能更快地找准方向找到方法去学习观摩,进而在工作室老师的共同帮助下,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有计划地行动,有方法地思考,有理想地成长,我们正在路上。

许萌(金水苑中学):昨日晚上观看收听了光景双老师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研修与素养》,感觉收获颇丰。

关老师就五方面进行了讲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点:工作室学科理解的概括与指导能力,通过关老师这一块的讲解,让我了解到了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以后想要创建自己的工作室,需要有担当语文教师的责任,研修语文教学的能力,培育语文学习的素养和追求母语文化的意蕴这几个基本素养,这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金姗(肖塘中学):守护纯净的语文的课堂

2020年4月7日,上海市名教师关景双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意义深远的讲座。

关老师从5个方面讲述了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的素养:一、团队目标的提炼与引领能力。二、研修计划的策划与行动能力。三、学科理解的概括与指导能力。四、课例教学的洞察与筛选能力。五、经验方法的迁移与辐射能力。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幸得大师指点。

关老师总结了从2005年到2020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了语文理念:维护母语纯洁,传承语文健康发展。在如今这个快餐化的年代,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实效,而我们语文又需要小火慢炖,也许终其一生,我们只是在教课本里那些十几二十年都不变的课文,但是我们的学生在变,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年代,学生成长的土壤不同,所以,即使课文不变,但是老师要改变。就像关老师说的那样,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多读书,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不仅要读书,还要撰写读书随笔,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力争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就是常态课,它是我们职业生命的微小细胞,我们要上好这些常态课,把它们讲讲好,课后还要多写写教学反思,也许做好这些,才能接近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标准吧,只有在这无数个常规课中倾注了情感,心力,也许我们才真正能守住语文这门需要小火慢炖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道路,从选择至今,不曾改变,做好一名语文教师的信念也不曾动摇,借助大师的指引,在守护语文纯净课堂的道路上,勤学苦研,不停探索。

许哲一(邬桥学校):昨晚,我们聆听了一场关景双老师“干货”满满的线上讲座。关老师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深入浅出的案例充分融合,不仅让我感受到将“用笔解读”的方法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更让我领悟到教师形成自我风格的重要性。

关老师说,只有老师自己体验的、思考的、筛选的才是自己的本事。纵观自己教学三年多来,模仿居多,思考筛选过少。因此,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慢慢进行摸索。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真思考,再消化、吸收适合自己特点的有益的方法,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最后,将所拥有的经验和方法概括成模式和范式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这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但为了梦想,我会一直在路上!

袁小影(头桥中学):教师的成长是一场无法替代的修行                

“教师的成长无法替代,是慢成长,须下笨功夫。”听完关景双老师的报告,这几句话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短短十余字,细细品味,字字珠玑。

是啊,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修行,他们的“优秀”,都是写教学设计写出来的,上课上出来的,读书读出来的。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他们也曾是上帝眼中的那只“蜗牛”,只因他们坚持行走在教育教学的粗糙大道上,以“教学”为师,以“读书”为伴,以“反思”为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上帝才让他们成为了教师队伍的引路人。 我想,关景双老师、于漪老师大约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吧。

如今的我,虽然仍是上帝眼中的那只“蜗牛”,但我愿意尽力前行,因为我知道,我的成长是一场谁都无法替代的修行!

黄洁(头桥中学):趋“名”逐“力”志在行

拿破仑曾说过:不想做元帅的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可否这样说:不想做名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言谈略带调侃,但也可以折射出一名教师的追求应该是不断趋向更好、更高的目标努力。

趋“名”,意为教师的美好愿景之一是成为名师,当然名师者屈指可数,一辈子做不了名师也不必遗憾,因为我们这些普通的老师在追求之路上,更多的是追逐着一股神奇而有效的力量,那就是关老师所倡导的持续行动的力量。这力量不仅仅属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名师,更应该驱使更多的普通老师去向着更优秀的自己前行——我们应该做出样子,呈现尽可能美好的自己,在同事特别是比自己年轻的同行面前树立一个充满正能量、充满希望的榜样;我们也要给出方法,教书育人、为人处世,让年轻的他们成长得更快,也是鞭策自己永不落后;我们更要讲出道理,学做跟进,自己多自省,与他人多切磋,丰厚自己的教书育人之真知、沉淀为人处世之灼见。而这一切都要归在一个字——“行”,持续行动,而非一曝十寒。

如此,趋“名”逐“力”又何乐而不为呢?

陈红梅(汇贤中学):一辈子学做教师

一个半小时关老师回顾了“师之蕴”工作室十五年来的点滴,为了梦想,在路上。质朴无华的语言中饱含着关老师对语文的热爱,对语文人的关爱,对语文教学事业的痴爱。就如《亮剑》中李云龙所说: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

一次次的学习中,我也更加了解到“师之蕴”工作室一路走来的不易,也更加明白作为一个团队的主持人所担当的责任,就如马云所说:任何一个组织,首先要问你的使命是什么,愿望是什么,共同点价值观是什么,要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了不起的组织。是啊,我们这样一个集团草根的语文学习团队,大部分是年轻的教师,有一腔的热情,但是在教学教育实践中会碰到困惑,不知道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为什么”是好课……那么就如关老师所说,主持人需要有持续行动的力量,要有持续引领学员,还需要教育情怀,就像于漪老师那样生命与使命同行。话语滴入心间,是的,学习,不断学习。于漪老师说过,一位好的老师应该永远是一名学生,一名善于学习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学习的重点应与自己的工作有关。教师具有两个责任:一是对所教学科;二是对所教学生负责。学习应与这两个责任相关。

部编教材的全国全面开展,我们更要注意学习,要有源头活水,正如朱熹的诗所写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20-04-10_第3张图片

诚然,大多数老师无法达到名师、专家等高度,不能达到那样的平行和才学,但我们可以跟随名师的脚步,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2020-04-10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