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笔记整理|致敬深沉而伟大的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笔记整理|致敬深沉而伟大的叔本华_第1张图片
亚瑟·叔本华(1788——1860)


序言一、(1818年8月)

叔本华对读者的三条要求

1、要将此书阅读两遍,而且要以极大的耐心阅读第一遍

2、阅读此书之前,先读本书的序言

3、要熟悉康德的著作

人生是短促的,而真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生命是悠久的

来,让我们谈谈真理吧 

序言二、(1844年2月)

“我是为人类而献出此书”

人必须是为事情本身而干,否则它便不能成功

“只有真理才是我的北斗星”叔本华自称他永远站在反省思维的立场而非灵感,他毫不留情的批评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三人,说他们三人是瞎吹牛和江湖法术,可见叔本华的处世性格和哲学立场。

“康德的著作至始至终都是有教育意义的,由于他的独创性,我们只能从他本人的著作中去认识他们”“这是因为这些卓越人物的思想不能忍受庸俗头脑的又加以筛滤”

“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序言三、(1859年9月)

“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得满足了”

(这句话形象的表现了叔本华的哲学人生,此书作为他的代表作,在其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但无人问津;历经三次出版才被世人看到并认可,称叔本华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家,名声大噪;此时叔本华已经七十一岁,就像他说的,“傍晚走到了,就得满足了”,享年七十二岁)



【第一篇:世界作为表象初论:服从充分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

『1』

“世界是我的表象”

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向主体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

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的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物质没有独立于心的知觉以外的本质

“世界是我的意志”

这个世界至始至终是表象,正如另一面自始至终是意志

自解:我作为主体,所以世界是我的直观,即是我表象

『2』

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一切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而其他的,都是客体。

是我们永不能认识它,而它总是那认识着我们的东西  (试问:那个东西是什么)

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半面,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存则共存,亡则共亡;客体的起处,就是主体的止处。(生和灭是统一的,一体的,就像生必然有死一样)

只要是客体,就都是表象,就都要还原到它们相互之间的必然关系,就只在这种关系中存在,因而完全是相对的。

自解:叔本华将世界认识成一个主体和客体相对立关系的统一存在,主体即是在认识着一切事物的意志(后面会讲到),被认识着的即是事物的表象。

『3』

表象中的主要区别,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而抽象表象是一种概念,即是一种理性;此处先不谈抽象表象,在后面再谈

直观表象作为一种规律而存在

此刻永远在吞并着前一刻,这就是时间的形态(时间在微观之下就是在不断生灭的瞬间)


赫拉克里特称其为:一切事物的流动变化性

柏拉图称其为:在易变中而永不存在的东西

斯宾诺莎称其为:唯一存在着不变的实体的偶然

康德将这一切作为现象与“自在之物”对立起来。(叔本华称这是康德哲学最大的功绩,他也是在这一基础上深入并证实了自在之物就是意志这一理论)

这就是叔本华所说在根据律的支配之下的作为表象的世界

自解:时间的形态,此刻永远在吞并着前一刻;所以时间并不真实,在时间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流动性,无常性;这一切都是现象。康德最大的功绩就是划分了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别,但并不清晰和明确,后叔本华继承着一思想,将自在之物明确为意志,进而确定为生命意志。

『4』

生灭就是时间的本质,先后“继起”是根据律在时间上的形态,“继起”就是时间的全部本质

空间亦是如此,空间就是其部分互为规定的可能性,也就是位置。(位置的变化)

物质亦是如此,至始至终除因果性外无它

物质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原因和效果就是物质的全部本质

物质起作用,而被作用的还是物质,它的全部存在都在规律和变化之中。物质依赖时间和空间存在,这是它们的本质,所以物质存于作用中,因果性中在物质中,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变化只存在于因果律中。同时存在才是真正构成现实的本质

在变更中有持续着的东西,才获得变化的特征,亦即在实体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才生出物质,所以三者具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因而具有持续的可能性,具有实体恒存的可能性(所以物质同时具备了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这三大根据律)

“物质是在空间中运动的东西”因为运动只在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中存在,这也是物质的本质;

物性就是因果性,对其他物质的作用,也就是变化

一切直观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理性的,也就是悟性从后果中认取原因的纯粹认识

一切直观以及一切经验,都依赖因果律的认识

因果性的认识完全是先验的,是经验假定它为条件而不是它以经验为前提的

因果性只对悟性而存在。(悟性是什么?)

自解:时间是“继起”的,空间是部位(位置)的变化,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这就是它们各自的根据律;物质绝对在因果律之中存在和运动。

『5』

可以直视的客体的存在就是它的作用,事物的现实性就正在其作用中,客体和表象是一个东西

客体作为世界的表象,永远以主体为条件

直观表象是规律地在因果性这韧带上开展着的朴素的真相

“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要觉醒过来”——柏拉图

自解:在人生和梦这个问题上,他将人生比喻为一本书的不同书页;人生无非是大梦一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我们都活在现象之中,就像两千年前柏拉图描述过的洞穴理论一样。

『6』

本段主要讲直观专属于悟性, 而这一悟性可以被称为“锐利的辨别力”“透入的观察力”和“敏慧”,是对于因果锁链的高级认识

悟性的作用是直接的,当下即是的

理性是唯一附加于人类的,而悟性在大自然的物种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高低属性

然而悟性本身就人类来说,它也还不是理性的,理性总是只能知道,而在理性的影响之外,直观总是专属于悟性的

自解:悟性就是认识因果的能力

『7』

在这一章作者主要讲的是,他的出发点,以及表象首要的本质的形式,即主体客体的分立

在此批判了唯物论的观点,批判了其为客体事物为说明的出发点,并说明世界只对认识、只在认识中存在的,没有认识,世界就根本不能想象,所以表象论以“认识”的主体作为它实际存在的支柱

并强化了“世界以表象和意志而存在”这一论点

金句:“真正哲学家的疑难,是从观察世界产生的,而不是从一本书,一个现成的体系中产生的”

在我看来,哲学教授和哲学家的区别在于,一个在脑子里装了很多东西,而另一个却可以生发出很多东西。

我们不是从主体或者客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所以可以看到其本质上所有的基本形式就是主体客体的分立。

『8』

一切都是清晰的,固定的和明确的,只要我们一直是纯直观的行事

凡是有直观产生的,即是本质,即是事物本身

总结:表象如从客体出发,可还原为时间、空间和物质,如从主体出发,可还原为纯粹感性和悟性

谁能支配意志,谁就能获胜

悟性只有一个功能,即是直接认识因果关系这一功能

理性也只有一个功能:即构成概念的功能,而概念只能是一种抽象的、推理的认知

『9』

理性区别人与动物

时间始终总是“继起”,更无其他;空间始终是部位,更无其他;物质始终都是因果性,更无其他

这一章主要讲述逻辑;含义圈,概念的含义圈错综复杂的相互连环,这一点可以为在谈话时提供一种灵活的推论形式

『10』

“知”的根本是判断力,以理性为条件的一种抽象的意识;在人的心智的权力下有着可以任意复制的某些判断,而这些判断在它们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中有其充分的认识根据;即是说这些判断是真的。

『11』

“知”的真正对称的便是“感”,即是每一种直观,只要仅仅是直观的意识到的,还没有在概念中沉淀的,都是人们感到的,即理性之外的。

『12』

直观——认知——应用于实际——抽象的知

如:一英里

人若想从空间关系中获得抽象认知,就需先将空间关系转化为时间关系,即:数

理性的应拥有好处亦有坏处

“一切虚伪的假情假意都是思索的产物,但不能持久而不露破绽”

“没有人能持续不断的伪装”——《仁慈论》

自解:所以一个人如果可以假一辈子,那假也就是真了。

『13』

笑的产生是因为突然发觉这个客体和概念两者不相吻合

关键词:客体和概念

『14』

到此,理性的认知方式,知,概念;纯感性的认知方式,直观、悟性的领会。

知识的根源不在理性之中,而是在别的方面获得的直观认知沉淀于理性中

科学的目的,应在于让我们更简单的认知这个世界,通过知识的形式使知识简易化

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逻辑是一种理性对于理性自己的直接认识)

判断力介于理性和悟性之间

这个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来自于直观

认识因果律就是一切经验的条件

『15』

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和最后根据。

每一谬误都是从结论到根据的推论

作者反复说:悟性是一种认识因果联系的能力

哲学有一个特点,一切都是同样的陌生,“哲学不能从寻找整个世界的来由,不问为何有次世界,而只问这世界是什么”  (在这里我更欣赏和崇拜卡尔·马克思,因为他的一句话深深的震慑了我:“世界不需要被解释,世界需要被改变。”)

人自己就是认识(直观的认识)的主体,世界就是这个主体的表象

哲学将是世界在抽象概念中的一个完整的复制,好比明镜中的反映作用似的(这是纯净的哲学,真的哲学)

『16』

人正是具有理性,才渐渐和动物拉开了差距

(人在感性的时候,就回归到了自然,回归到了动物性,回归到了本原,回到了那个生出我们的地方,我认为感性就是我们的底色,所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性是一种奢侈”)

实践理性

“导致痛苦的不是贫穷而是贪欲”

求不得苦、留不住苦、无明之苦

生活要一致,也就是生活要按一定的道理并且与自己谐和  (这不就是:知行合一吗)

美德在于整个世界,都是心灵与自己谐和一致

如:耶稣

原文“他拥有最高的诗意的真理和最重大的人生意义,在具备完美的德行、神圣性、崇高性的同时,又在无比的受难状况中矗立在我们面前”

【第二篇:世界作为意志初论:意志的客体化】

『17』

本段主要讲了从外面来找事物的本质是绝无办法的  (同样从外面来寻求解脱也是不可能的,我心自有如来性,莫向灵山塔下求)

我们要探索的要问的是:世界除了是表象之外是否还有什么,如果有,那又是什么?

『18』

个体的认识是作为表象的整个世界以之为前提的支柱,即:意志

身体是客观化了的,即已成为了表象了的意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意志是认识身体的先验认识,身体是认识意志的后验认识

身体的每一作用,也立即而直接的就是对于意志的作用,若相违,即痛苦;若契合,即快乐

我的身体就是我的意志,我的身体是我意志的客体性  (人就是意志和表象结合的最完美的例子)

『19』

世间万物都以表象和意志存在

『20』

由于意志活动的“可见性”转入了“认识”的形式,亦即成为表象,才和意志活动有区别

现象(或)意志的“可见性”,而不及于意志本身,意志本身是不可见的,是后来才成为可见的

我身体的每一活动,都是意志活动的现象

每一活动的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意志的显现

动物生命本身就是意志的显现

每一种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象,是意志的成为可见,是意志的客体性

一般形式契合于人的一般意志

自解:我自己的乃至我身边的现象的本质,就是我自己的意志,所以我所处的现象就是我的意志的总和!

『21』

一切都是表象,表象的背后有形成其表象的意志,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而存在

(表象——行为——意识——意志)

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本质,越过现象直达自在之物

『22』

这个自在之物就是人的意志

要把自然界中每一种力设想为意志

意志这概念是唯一的一个不在现象中不在单纯直观表象中而有其根源的概念,它来自内心,出自每人最有直接的意识

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自己,因为在这里认识者和被认识者完全合一了

『23』

时间、空间和因果性,不与自在之物相于而只是认识的形式

意志作为自在之物,超越各种根据律的范围之外,并且无根据的意志是自由的独立的

人格就是意志的现象

意志是世界中每一事物的存在自身,又是每一现象唯一的内核

(所以之后再看人、事、物,自然就看到了TA的意志,因为看到了TA的表象)

『24』

人的意志是人性,物的意志是物性

苹果向下落是因为苹果有一个向下落的意志,你可以理解吗?

『25』

自在之物就是意志

理念就是意志的客体每一固定不变的级别

(注意:在这里意志出现了级别)

『26』

意志客体化最低一级的表现为最普遍的自然力,自然力就是意志客体化的一定级别

“力”自身是意志的现象

意志乃是一切事物自在的本身,你的意志的现象就是你这个人

所以我就是我的意志,我的意志就是我的根本,就是我的本质。

『27』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那同一个意志的客体性,从而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所有那些形式都只属于作为表象的世界

较高的理念或意志的较高的客体化,既只能由于降服了较低级的理念才能出现

意志客体化的每一级别都在和另一级别争夺着物质、空间、时间

生命意志——冲突、争夺

意志的整个本质就是为了表现,为现象而存在

在一切原始的“力”中,意志也是作为这种盲目冲动和无知的力而显现的,物理化学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原始力和认识它们的规律

认识本来命定为意志服务,而让认识回过头来影响物质的时候,又能发生意志的自我扬弃,即自由于欲求的一切目的之外

这就叫无欲,无欲是人生的最后目的,它是一切美德和神圣性的最内在本质,也是从尘世得到解脱的根本

『28』

在一切的变化中,只有那一个意志是显现者(我认为也可称之为本原、太一)而其它一切都是它的可见性、客体性,都是显现

意志是饥饿的意志,人世间的追逐焦虑和苦难都是从这里来的

植物的生命意志是一种没有目的和目标的盲目求生存的冲动 (目的性和规律都属于现象,而不属于自在之物)

物种之间争斗的对象就是物质、时间和空间

『29』

世界和人自己一样,彻头彻尾是意志,又彻头彻尾是表象

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没有一切目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每一目标在达成之后,又是一个新的追求过程的开端,如此辗转以至于无穷(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消逝的)

永远的变化,无尽的流动,是属于意志的本质之显出的事

从愿望到满足到新的愿望这一不停的过程,如果辗转的快,就叫做幸福;如果慢,就叫做痛苦

如果限于停顿,那就表现为可怕的,使生命僵化的空虚无聊,表现为没有一定的对象,模糊无力的想望,表现为生命的苦闷

而你没有办法知道意志在根本上的欲求到底是什么

意志唯一的自我认识总的来说就是总的表象,就是整个直观世界

直观世界是意志的客体性,是意志的显出意志的镜子

——世界作为意志

【第三篇:世界作为表象再论:独立于充分根据律以外的表象 柏拉图的理念 艺术的客体】

『30』

理念若要成为认知的对象,那就只有把在认知着的主体中的个性取消

『31』

康德的自在之物,以及柏拉图的永恒理念,都是意志

康德所说:一切都是自在之物的现象

柏拉图所说:世界上由我们官能觉知的事物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存在,它们总是变化着,绝不是存在着的,它们只有一个相对的存在,在相互关系中存在。(这一理念和佛家的缘起论如出一辙)

我们可以看到两大哲人之间的一直程度和基本意义与目标的彻底相同(也就是说他们都在讨论的是一个东西)

『32』

这种自在之物本身就是意志——只要它尚未客体化,尚未成为表象

时间却只是一个个体的生物对这些理念所有的那种化为部分,分成片段的看法,理念则在时间以外,从而也是永恒的

所以柏拉图说:时间是永恒的动画片

『33』

时间是为意志服务的知识,是所有一切客体的最普遍的形式

『34』

人若沉浸于直观,就自失于对象之中了,觉知不到自己而只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

那么这种认识就是理念,是永恒的形式,是意志在这一级别上的直接客体性

意志乃是理念的自在本身,理念把意志客体化了,这种客体化是完美的

如果没有我作为认识的主体,被认识的东西同样也不能算是客体而只是意志,只是盲目的冲动

当一个人把自己仅只是作为纯粹认识着的主体而存在时,他就直接体会到了他作为这样的主体,乃是世界及一切客观的实际存在的条件

“一切天生之物总起来就是我,在我之外任何东西都不存在的” (我心是一切,一切是我心)

『35』

在这现象的世界里,既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损失,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收益,唯有意志是存在的,只有它;这自在之物,只有它,这一切现象的源泉

『36』

意志的自我认识本身唯一的大事,是起决定作用的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

艺术作为天才的任务,考察理念,考察自在之物,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而在任何地方都到了它的目的地

理念是艺术的对象,独立于根本律之外观察事物的方式

完全沉浸于对象的纯粹观审才能掌握理念,而天才的本质就在于进行这种观审的卓越能力

把现象中彷徨不定的事物栓牢在永恒的思想中,这就是天才的性能

天才作为天才,他的对象就是永恒的理念,是这世界及其一切现象永恒存在的,基本的形式

天才的想象力在于大自然努力要形成却未能成功的东西,他将它表现了出来

这想象之物就是认识理念的一种手段,而表达这理念的方法就是艺术

天才流连于对生活本身的观察,努力掌握每一事物的理念

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在普遍人是照亮他生活道路的提灯,在天才人物却是普照世界的太阳。

“没有一个伟大的天才不是带有几分疯癫的”——亚里士多德

真正天才笔下的人物可以和真人实物有同等的真实性  (对莎士比亚的才华表示五体投地)

『37』

天才可以作为一种“认识”的纯粹主体,独立于根据律之外,认识事物的理念,然后能在这些理念的对面成为这些理念的对应物(作品)

冷静地观照能力,使天才把他所掌握的理念通过艺术品传达于人

看艺术作品,是可以让我们用艺术家的眼来看这个世界  (所以为什么要去逛美术馆,就是在用艺术家的眼睛看这个世界)

『38』

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

当注意力不再集中于欲求的动机,而是离开事物对意志的关系而把握事物时,我们就获得了安宁

这样,我们或是从狱室或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都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人生的一种至高境界了)

光是最纯粹最完美的直观认识方式之客观的可能性

『39』

壮美

在我们坚持逗留于纯粹认识的状况时,就明显的出现了壮美感

只要我们忘记自己的个体性,就会发现我们便是那纯粹认识的永恒主体;意识在某一种意义上,人和宇宙是合一的。

『40』

媚美

直接对意志自荐(直接迎合意识的对象)许以满足而激动意志的东西

(在这里明白了为什么我们欣赏古代艺术尽管形象极美而全身裸露,却心无杂念;因为古典艺术家是以纯客观的,为理想的美所充满的精神来创作这些人物的,而不是以主观的可耻的充满肉欲的精神来创作的)

『41』

人是意志的客体性很高的一个级别,因此人比其他一切都要美,而显示于人的本质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意志的客体化程度决定了它的美感

『42』

理念是意志的最明晰的表出,最完整的给我们展出了意志的本质

『43』

物质作为物质论不能够是理念的表出,一个理念的每一现象,必须在物质上作为物质属性而把自己展示出来

物质是联系理念和个体化原理的环节

个体作为理念的显现,永远是物质,物质的每一属性,也永远是一个理念的显现,而鉴赏就是认识现象中表出的理念

『44』

作为表象的世界在意志客体化更显著的级别上以同等的力量起作用

自然万物都在显露意志,赋予形态

『45』

人的美是一种客观的表现,这种表现标志着意志在其可被认识的最高级别上,最完美的客体化上,根本是人的理念完全表出于直观看得到的形式中。

故事画和人像雕刻直接地、直观地把这种理念,即意志可以在其中达到最高度客体化的理念表达出来

『46』

本章谈了对于《拉奥孔》这一雕刻作品,因为由于艺术各有疆域而不能以惊呼来表现拉奥孔的痛苦,所以这位艺术家就得使出一切其他手法来表现拉奥孔的痛苦

『47』

在古希腊时代,一个很美的人会尽可能的少穿衣物,多分享思想

『48』

故事画在美和优雅之外还要以人物性格为主要对象

在以犹太教和基督教为题材的画中,神圣人物回头来影响艺术家的意志时,对艺术家本身产生了一种一切欲求的放弃,意志的收敛,意志的取消乃至解脱,那些艺术大师就是这样以他们的作品直观的表出了这一最高智慧

由此可见,画中人物的性格同样会影响艺术家的意志

『49』

艺术家在表现一个对象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对于这个对象的认识的理念

一个人要自觉自愿地承认别人的价值,尊重别人的价值,根本就得有自己有自己的价值

理念是借助于我们直观体验的时间、空间、形式才由一分化为多的

理念永远是直观的,所以艺术家不是在抽象中意识着他那作品的旨趣和目标,浮现于他前面的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理念

概念可以理解,而理念只能自己体验和把握,而理念正是一个作品的内在生命

真正的杰作是从自然从生活中汲取而来的,所以才能和自然一样永垂不朽,常保有其原始的感动力,它们不屑于迎合自己的时代。

『50』

寓意的范围有损于实物意义,有损于直观的真实性

寓意——象征——标志

『51』

文艺的宗旨是揭示理念——意志的客体化的各级别——由作者把握理念的明确性和生动性,把它们传达于读者

理念本质上是直观的,只能直观的被认识,而认识理念又是艺术的目的

在认识人的本质来说,自传比历史更有价值

民歌在于抓住一瞬间的心境而以歌词体现这一心境,就是诗体的任务

诗人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使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感受

『52』

建筑的目的:使意志在它可见性的最低级别上的客体化明显清晰

意志在这里显现了自己分裂和斗争,亦即重力和固体性之间的斗争

悲剧:意志客体化的最高级别上使我们在可怕的规模和明确性中看到意志和它自己的分裂

音乐完全孤立于其他一切艺术之外

要以不断反省思维来倾听音乐的意义

一切艺术都只是间接地,即凭借理念来把意志客体化了的

音乐是意念自身的写照,是全部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和写照,犹如世界自身,犹如理念之为这种客体化和写照一样,理念分化为杂多的理念便构成个别事物的世界

人的本质就在于他的意念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开始新的追求,永不停息;人的幸福和顺遂仅仅是从愿望到满足的,从满足又到愿望的迅速过程;缺少满足,就痛苦;缺少新的愿望,就沉闷、无聊。

(人生就是一个大的摆钟,一边是痛苦,一边是空虚和无聊。)

音乐具有表现一切现象的内在本质,一切现象的自在本质,一切现象的意志本身

音乐是直接意志自身的写照,音乐的曲调中揭露了人类的欲求和情感的最深秘密

音乐表现形而上,表现自在之物

音阶上一定的间距和意志客体化的一定级别是平行的,和自然中一定的物种是平行的

“曲调的变化模仿着心灵的动态”——柏拉图

“节奏和音调虽然只是声音,却和心灵状态相似,这是怎么回事?”——亚里士多德

“谁要是把精神完全贯注到交响乐的印象上,他就好像已经看到人生和世界上一切可能的过程都演出在自己面前”——叔本华

音乐拿出来的是最内在的先于一切形态的内核或事物的核心

音乐的客体直接就是意志;如果作为表象的整个世界只是意志的可见性,那么,艺术就是这种可见性的明朗变化,是更纯洁地显示出事物的本质。

【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在达成自我认识时,生命意志的肯定否定】

“在认识一经出现时,情欲就会隐退”,意思就是在理性上升时,感性就会下降

『53』

哲学是用纯观察的态度来探讨而不是写格言戒律

根据我们的看法来说,意志是自由的,万能的,它是怎样它的行为就显为怎样,它的世界就显为怎样

在纯哲学上考察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教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从而使我们超然于现象的考察方式

『54』

本章将意志进一步探讨为生命意志

生命就是反应意志的镜子

现在就是意志现象的基本形式,精神像太阳一样永恒的照耀

生命是显现自然意志的一个方式,生命和自然永存,只要有意志就会有生命

意志作为自在之物,既不是恒存,又不会消逝,因为它超乎于时间之外

所以死亡是一种现象(假象),而本质上是一种回归(意志)

『55』

意志作为它自身是自由的,作为现象客体是必然的

人就是意志最完善的现象,甚至要在表象的形势下完全恰如其分地映写出世界的本质

人的全部本质就是意志,人自己就是这意志所显现的现象

人的一切行事,(也就是他的悟知性格不断重复着的,在形式上有着变化的表现)不存在一种不受于内外动机的绝对自由;也就是说人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必然,而非偶然

意识的每一次决定都是必然,就像倾斜的竹竿会向某一方向倒下一样

每个人都是由于他的意志而是他,在后加的认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性格,体会到他是什么

人由自己的意志决定,他即已是他,但永无改易,他只能渐次的认识自己是什么,要什么,能做什么

意志可以被影响但是绝对不可以被改变,“意欲是教不会的”

意志即是形成这个人的根本

懊悔的产生绝不是由于意志有所改变,而是由于认识有了变化

也就是说我可以后悔我做过,但是我不可能后悔我欲求过

所谓的自由意志,无非是完整的抉择力,也就是在几个动机之间经过斗争的可能性,其中较强的一个动机就以必然性决定意志

权衡讷讷个理由来与抽象中的思维能力,有赖于判断和推理

我们苦乐的原因大半不是实际的“现在”而是抽象的思虑

仅有欲求和才能是不行的,一个人还必须知道他要的是什么,必须知道他能做的是什么

只有这样,他才能显出性格(个性、性,知天命),才能干点儿正经事

模仿别人的属性和特点比穿别人的衣服还要可耻的多,因为这就是在宣告自己毫无价值

知自己的优缺点,培养使用自己的突出特长和自然禀赋,防止自己去尝试不会成功的事,这样他就避免了人世间最为尖锐的痛苦:自己对自己的不满

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的个性,要经营自己的长处!

『56』

挣扎是意志唯一的本质

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无法衡量,没有终止

“谁在知识上增加了,就在痛苦上增加了”

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  (叔本华的人生观)

『57』

人生就像一个大的摆钟,一边是痛苦,一边是空虚和无聊

如果地狱很痛苦的话,那么天堂一定也很无聊

真正个体的生存就只在“现在”

人从来都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在痛苦的手里

愿望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目标只是如同虚设,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所以梦想不是用来实现的,是用来支起你的生命前行的)

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的本质在于欲求

认识到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就不会极其的悲,亦不会极其的喜;跟追求、达到再追求这一现象的人比起来,我们便活在一个更为庄严的现象里。

『58』

利己即是欲求生命的形式

意志是一种没有目标,没有止境的挣扎,意志的客体化就是人的生命,以及任何一现象

人生短暂且虚幻,如梦一般;不知为何事来,也不知为何事去

痛苦和空虚是生命的底色

『59』

痛苦从生命中产生,而生命又是意志显出的现象

意志就是我的唯一,解脱痛苦只能从自己内心出发。

『60』

意志的肯定就是不为任何认识所干扰的常住的欲求本身,一般弥漫于人类生活的就是这种欲求

一切复杂的意志活动,其基本课题总是满足需要

大自然的内在本质,亦即生命意志,在性冲动中把自己表现得最为强烈

所以越回到原始,越歌颂性的力量的伟大,“天地始于床底之间”

性器官可以说是意志的真正焦点,是意志的肯定的象征

『61』

生命意志——利己主义是一切斗争的出发点

为了稍微增加自己一点幸福,就要毁灭别人整个的幸福或生命,这就是利己主义的最高表现

『62』

放弃性冲动的满足就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行为非义,即占领别人意志(或意志成果)的行为,反对非义的行为就是正义

反对非义的行为,即有了国家契约、法律、道德和刑罚等

『63』

生命意志的主体化——现象(世界)

生存——意志

意志——自由的,显现于每一事物的世界只是反映这一欲求的镜子

一切有限性,一切痛苦烦恼都属于有欲求的生命

每一个生物都公平合理的在担负着一般的生存,凡在它身上发生的,都是活该,都是公平的

痛苦的制造者和承受者是一(而非二)

“持刀者必死于刀下”——《圣经》

『64』

永恒的公道基于生命可以感到意志在其一切现象中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感到活在一切现象中的乃是同一个意志

(我与万物同根同源,本自一体)

『65』

善(好)是指以客体对意志的某一固定要求的相适性

绝对的善(至善)是一种矛盾,意味着一个永恒的动机

一个持久的、完全而永远使意志冲动宁静下来的满足是意志所没有的

欲求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每个人在他内心深处欲求着什么,他就是什么

『66』

直观认识在别人和自己的个体之中看到了统一的本质,即是美德

一切抽象的认识,只改变动机,动机只变更意志的方向,绝不变更意志本身

“意欲是教不会的”

超越个体化原理,即是某种意义上的无我

当认识到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那生命意义时,我们就不会再折磨任何一个动物

你的欲求就是你的意志,你的意志就是你

仁爱的来源和本质我们认为即是看穿了个体化原理,一切仁爱都是同情

『67』

一个超越个体化原理的意志(个体),便达到了自动克制欲求与世无争的状态,达到了真正无所求和无意志的状态

自愿的彻底的不近女色即是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

做一面反映这个世界的镜子

宁静和极乐是从不断克服意志的努力而产生的

否定生命意志,亦即出现了解脱

一种极高超的人物性格总带有几分沉默和伤感的色彩,意识着一切身外之物的空虚,一切生命的痛苦,不但是自己的痛苦,而是万物的痛苦

苦,是解脱的第一步

我们都苦,然而有一个人解脱了苦;然后他回来帮我们也解脱苦,给这个人起个名字就叫佛,他教我们解脱痛苦的方法,就叫佛法。

在真正解脱之前任何人都不别的,而是这意志自身

生命总是生命意志所保存的,而生命仅有的真正的形式就是“现在”

个体化原理的看穿如果发挥充分的力量就会导致完整的神圣性的解脱;而神圣性和解脱的现象就是上述清心寡欲无企无求的境界,是和清心寡欲相伴随而不可动摇的安宁,是寂灭中的极乐。(涅槃)

『69』

意志——生命——欲求——痛苦

自杀——终止痛苦——肯定意志

现象(生命)消失,而本体(意志)依然存在

意志只在光明中才能解脱

『70』

意志只是作为存在之物才能真正的自由,而自由亦即独立于根据律之外

意志的现象永远在必然性中发生,没有自由

你的性格就是你整个的意志的显现

必然性是大自然的王国,自由是天惠的王国

当我们看穿个体化原理,首先出现了自愿的公道,仁爱,直到利己主义的完全消失,最后达到清心寡欲或意志的否定

『71』

和个别存在物对立的存在,在事实上就是那不存在着的

(存在的对面是不存在,这不难理解)

这个世界就是意志的自我认识(万物都是意志)

生命意即是我们自己,也是这个世界,意志取消之后,这个世界就是无。

意志取消之后,这个世界就是无。


阅读本书的收获:世界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笔记整理|致敬深沉而伟大的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