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浅述【更新中】

上隆下谦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开示(3)

                    2018-08-07于西昌

佛教研究第二层的目的是为了第三层,佛教研究佛心,佛心就是我们这个觉悟的心,我们有没有迷惑?有迷惑的请举手。有迷惑的少嘛,大部分都没有迷惑,(师父大笑)。我再换个问法,你们有烦恼吗?

同学答:有。

师父:有烦恼就表示没觉悟,觉悟的人就不会有烦恼。这么说大家就理解了,你只要有烦恼就没有觉悟,只要有贪嗔痴慢疑,只要有这个“我”,你就没觉悟,你没有“我”了,无我了,就觉悟了,我们就是要觉悟这个心,这就叫佛。觉悟了我们这个烦恼的心,你不烦恼了,这种人,就叫佛,所以释加牟尼佛是佛。将来哪一天你把烦恼觉悟了,你也成佛了,张三佛,李四佛都可以成佛,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八大人觉经》,八是数量,就是八种,大是大人,大人是跟小人相比较的,不是君子小人,大人是指准备要成佛的,发心想成佛的。成佛要先成为菩萨,然后慢慢成佛,有个过程的,发心成佛的人就称为大人,你说我不想成佛,那你就是小人,长不大。小人指长不大,你有烦恼就长不大,这人很不成熟,这么大了还那么多烦恼、这么大了还那么多情绪,这么大了还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这就不是大人,就还是小孩,就这个意思。我们想成熟,想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想跟着情绪走,想成为一个很理性的人,很冷静的人,这种就叫大人。我们中国本土的一部经典叫《大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当中的一部,《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其实跟它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的,我们上学有大学小学,传统教育中是没有中学的,中学是民国以后才有的,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才开始设幼稚园,设小学,设中学,设大学,新中国成立后还是沿用小学、中学、大学这种模式,在过去就是两种:小学和大学,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小学就是小人之学。小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小孩子,从年龄上讲,六七岁,像《周礼》上讲的,“七岁发蒙”,小孩子长到七岁了,父母就带他拜一个私塾先生学习,进入小学,然后他慢慢长大,长到二十岁是成人了,就进入大学,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是从年龄讲;另一个是从成熟度讲,他虽然都三十岁了,或者都五十岁了,依然都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那还是小孩,还不叫大人,他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成熟的人。所以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大人,无关年龄,有人可能活到八十岁,他依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依然长不大,所以我们能成为大人是很不容易的。应该这么说,其实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人,很少,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同意。真的很难的,你们可以观察自己,还可以从你认识的亲戚、朋友当中观察,就刚才说的那种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能很理性的、能冷静地面对生活的人没几个,真的找不出几个人来,所以说我们需要学习,无论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学习,小孩子需要学习,我们成年人也需要学习。在这部经里面就讲了如何成为大人,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讲了八种方法,八种成为大人的觉悟的方法,合起来叫《佛说八大人觉经》,这个经就是方法,经就是方法、道路,过去我们解释经就是道路,引申为方法,就是让我们觉悟这个心,让我们没有烦恼,让我们成为大人的八种方法。

录音整理:能利

校对:慧瑞  慧仁  储韦倩

上隆下谦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开示(4)

                    2018-08-07于西昌

第二个介绍一下翻译者,“后汉沙门”,后汉是东汉,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汉朝,一个是西汉,一个是东汉,西汉是刘邦,东汉是刘秀,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的?有确切记载的是西汉,哀帝元年,公元前二年,这是有确切记载的,到(距离)现在就是两千零二十年了,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但在史书上一些记载还要早,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打仗,征战匈奴,当时卫青、霍去病两个大将军,去征战匈奴的时候,在匈奴住的地方,就发现了佛像,当时他们不认识这是什么,就把佛像带回长安,因为有认识的“哦!这就是佛像。”汉武帝时期就更早了。所以总得来讲佛教传入中国有两千多年了,在历史上东汉明帝刘庄,他夜梦金人,做梦就梦见一个佛像,因为他不认识这是什么?他醒了就问大臣,大臣说西方有金人叫佛。汉明帝就说:那好,咱们去迎请吧。于是派使臣前往西域,因为西域当时都是佛教国家,迎请高僧,就把竺法兰、摄摩腾(迦叶摩腾)两位高僧迎请到洛阳,东汉的首都是洛阳。就在洛阳白马寺,现在的白马寺就是当年接待这两位高僧的。这两位高僧就翻译了一部经典叫《四十二章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翻译最早的一部经典。再后来,比较有名的就到他了,第二位从印度到中国的高僧就是这一位了,叫安士高。他从哪里来的?就是现在的伊朗,过去叫波斯,现在还叫波斯湾,伊朗当时叫安息国,过去印度叫天竺。他从安息国来的,前面加个安就是指安息国的士高,士高是他的法名,安是国家的名字,现在有一种香叫安息香,就是产于伊朗的一种很名贵的香。安士高本来是安息国的一位王子,他从小就信奉佛法,就想出家,但他父亲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他不忍心伤父亲的心,就伺候他父亲,等父亲走了之后,他当了国王,但他当了几年之后发现确实是不想当,不喜欢这种生活,他就把王位让给了他的叔叔,“叔叔,你来当国王,我去出家。”他叔叔没办法就同意了,他就出家了。后来到了中国,到了中国之后他翻译了很多经典,他一生精通30多种语言,这是很了不起的。“沙门”怎么解释啊?“沙门”在当时的印度,指出家的修行人。沙门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翻译成汉语叫息慈。息是休息的息,休息什么?熄灭贪嗔痴。

休息就是让你贪嗔痴别起了,贪嗔痴不起了,让贪嗔痴休息,那你不就理性了吗?你不就有智慧吗?你整天不让贪嗔痴休息,整天起贪嗔痴,你不有烦恼啊?你整天让贪嗔痴休息,你不就没烦恼了吗?这个息就是熄灭贪嗔痴。慈呢?慈悲的慈,就是慈悲度化众生,慈悲教化众生,所以合起来就叫息慈,这就是沙门的意思。这就是对安士高的解释简单就是这些。你们详细地看的话,就看《高僧传》上面有的,《高僧传》里面就有安士高的传记,你们想了解的,可以去看,具体我就不再讲了。我们重点学习它的经文,下面看它的经文。

录音整理:能利

校对:慧瑞  慧仁  储韦倩

上隆下谦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开示(5)

                    2018-08-07于西昌

这部经文大家手里都有,这部经很短,就这么几百个字。它一共分了三段,第一段:“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八,大人觉,就是八种觉悟我们这颗心,断除烦恼,让我们成就大人的方法,八大人觉,这是第一段。第一段在佛经里面就叫序分,序就是程序的序,序分就是讲这部经的缘起,就是说佛为什么讲这部经?给大家解释这部经的来源,这经是怎么来的?佛为什么讲这部经啊?这是原因。第一段就讲这个,佛为什么讲这部经?讲这部经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序分它要讲得内容。第二部分就是叫正宗分,正宗分就是中间那一块,讲八种觉悟,第一觉悟,第二觉知一直到第八觉知,从第一到第八这个叫正宗分。正确的正,宗就是宗旨的宗,正宗分就是这部经的正文,这部经的正文主要是讲八种觉悟的方法,这个是正宗分。最后一段,就叫流通分,就是结尾,流通就是代表着像水一样,大家看河里的那些水,它是不是源远流长?它不会断的,只要源头有水,这个水就是一直不会断的,这就是流通的意思。我们佛说的这部经,我们懂了,我们开了智慧了,我们觉悟了没有烦恼了,还要让别人去学习,让别人也没有烦恼,这不叫流通吗?流通就跟商品流通是一样的。

这是佛经分的三个部分,我们现在就看第一部分,第一段:“为佛弟子”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为这些弟子们,佛的弟子,你看我们都是佛的弟子。什么是佛的弟子?就是说你只要想觉悟,想觉悟的人,追求觉悟的人,就是佛的弟子。你说我不想觉悟,当然你就不是佛的弟子,我想觉悟就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它的意义是很广泛的,它不是很狭隘的,当然这里面水平不一样,因为觉悟的水平不一样,觉悟的程度不一样,但不管是什么程度,只要你想觉悟就是佛的弟子。所以佛就为他的这些弟子,宣讲八大人觉。“常于昼夜”,这个常就是经常,这部经我们想弄明白就要天天读,“至心诵念”,昼夜,昼就是白天,夜就是黑夜,昼夜六时,在印度这个时间概念和我们中国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时间概念在过去使用的干支纪年法,干支计时,就是天干地支,比如说现在九点多了,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巳时了,十二个时辰二十四小时。那么在印度,它是讲昼三时、夜三时,每个时辰是四个小时,所以昼三时,三乘以四,十二个小时,夜三时,三乘以四十二个小时,它合起来不是二十四个小时嘛。印度的计时方法,这(跟我国)不一样,它跟我们的二十四小时也对不起来,你比如像现在,我们叫巳时,那么在印度属于昼三时里面的初昼分,初昼中昼后昼,初昼分就是第一昼分,就是上午的六点到十点,那么十点到下午两点是中昼分,下午两点到下午六点是后昼分,它叫初中后,这三时,这是白天。晚上也分初中后,那是夜三时,这么来定的。我们讲中午午时就是中昼分,十点到下午的两点,它四个小时,我们是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它这样错开了,它的意思就是一天到晚常常至心诵念。至心就是一颗至诚的心,一个恭敬的心。

录音整理:慧修

校对:慧瑞  慧仁  储韦倩

上隆下谦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开示(6)

                    2018-08-07于西昌

为什么要至诚?为什么要恭敬啊?这个好理解,因为过去一句话叫“学问从恭敬中求”,你不管学什么手艺,你学木匠,你对老师不恭敬,你学不到真东西的。特别是老木匠,传统木匠,它里面有很多细节的,有很多小窍门的,你不好好学他不教你的,所以说“学问从恭敬中求”,所以说我们要想觉悟,断烦恼,就是恭敬,就要至诚恭敬。所以要“至心诵念”,诵就是诵读,它是这样的:“对文曰读”,我们中国的解释是“对文曰读,背文曰诵”,就是我们对着念“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我对着书念这叫读,我不看书这叫诵,背过了读叫诵,所以,诵就是让我们背过,当然你背不过,读也可以,其实你能读就不错。你读的多了,自然就背过,像这个很短,就几百字,比《心经》要长一点,就几百字,其实你读个几百遍,自然就背过了,这就叫诵,就是背过。这个念呢?念指的是你要去理解它,不但能够理解它,还要进一步,在现实生活中要去运用它,把它学以致用。大家看这个念,下面是心,上面是个今,今就是指的现在当下,当下这颗心,就是把这部经文,上面讲的这些内容,要好好的把它学会,理解了,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能够更好的把握我们这颗心。你能把握好这颗心了,就不会随便发脾气了,你就成熟了,你能够管好自己的情绪了,能够打理好自己的情绪了,你就是大人了,就是成熟的人了,这就叫念,中国汉字的念就这个意思。一个诵,一个是念,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在生活当中很好的把握好这颗心,这就叫念,所以说上面说一念觉就是佛,一念迷就是凡夫,念念觉就是念念就是佛,你念念迷,你念念就是凡夫。那为什么我们念念都是凡夫?因为你念念都被情绪带走了,你迷了,迷了这就是凡夫,那么你一念觉,你能够把握好这颗心,这就是佛啊,这就叫“至心诵念”,诵念什么?就是八大人觉,八种觉悟,让我们成就大人的方法。

哪八种呢?下面看,就是我们这个第一段就完了。第一段就是佛说这部经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成为大人,这么大了你还不成为大人,你都三十了你都四十了你都五十了你还不长大?你什么时候长大?你这辈子还想长大不?佛就告诉我们长大的方法,八种:“第一觉悟”,这一段就是有点长,这一段主要讲的佛教的世界观,那么从这个“第二觉知”到“第八觉知”,就是下面的七段,是讲佛教的人生观。那么这一段主要是给大家讲的小乘佛法的主要内容,那么第二段到八段,就是第二觉知到第八觉知,主要讲大乘佛法的内容。其实这部经虽然短,但是它实际上涵盖了佛法的大小乘。

录音整理:慧修

校对:慧瑞  慧仁  储韦倩

上隆下谦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开示(7)

                    2018-08-07于西昌

大家注意佛法分大乘小乘,什么是大乘啊?大乘都是发了菩提心的、度化众生的,这种人就叫大乘,就称菩萨。像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因为他都是发心度众生的,所以叫大乘;什么叫小乘?小乘就是他不愿度众生的,自己解脱就完了,你解不解脱,你受苦不受苦,你自己看着办吧,我不管,这就叫小乘。大乘就是不忍心:哎呀你这么苦,我就想办法。这就叫菩萨。这一段主要是讲小乘佛法的内容,这里是讲了四种基本的观念,这叫佛教的世界观。通过这段你就可以了解佛教的世界观是什么,就可以明白了,我们现在看,“第一觉悟”,觉悟什么呢?就是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一段就是讲无常观。观就是观念的观。什么叫无常呢?无常就是变异、变化。大家知道中国有部经叫《易经》,那个易,就是变易、不易、简易,它有几层含义,这里就是变易的意思,就是变化,就是说我们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的。大家认可这句话吧?(弟子答:认可。)这个属于常识,常识性的东西。包括我们这个身体是不是也要变化?要变化,我们的身体要生要死的,有生就有死,从生至死中间天天都在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包括我们这个地球也在变化,宇宙也在变化,所以说大到整个的宇宙、世界、万物,小到分子原子,都在变化,这个就是讲的无常。那么为什么需要观修呢?无常观的观修,虽然说大家能够认识、接受这个理,因为这是个常识,一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它没有在我们内心中形成一种观念,如果你形成一种观念的话,因为一切都是变化的,都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一样是不变的,没有一样是常一不变的,那么你想:我们这个人,如果你真有这个观念的话,你还有执着吗?你就没那么执着了。所以这个无常观如果你真正观修起来的话,它自然就可以断除掉我们很多执着,把我们很多执着自然可以破除掉。

我今天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无常观的观修的方法,无常观的观修的方法,基本上从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观察我们的身体,大家看我们这个身体,按照佛教来讲的话,它是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这叫四大元素,这是印度的一个概念,它把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分成四种:地水火风。地,就是土地的地,代表着坚硬的东西,凡是坚硬的就称为地。比如说我们人身上哪里坚硬啊?弟子答:骨头。骨头就是地,就是地大。如果地球来讲的话,就像石头、泥土,这都属于地大。就我们人体来讲的话,就是骨头、指甲盖也是属于地大,它代表的是坚硬的那一部分;水大代表的是湿的,水是湿的,我们人身上什么湿啊?血液、汗水、包括鼻涕、大小便这都属于水大,它是湿的;第三个火大是什么呢?它是暖的,温暖的。像我们的体温,我们成年人的体温,是36.5℃左右,小孩子的体温是37℃左右,这个体温就属于火大;第四种就是风大,风大代表它是动的,风是流动的。我们身体当中那些是流动的?呼吸。呼吸是流动的,我们的血液是不是流动的啊?也是流动的。我们细胞更新、新陈代谢、血液的流动、呼吸、一呼一吸这都属于风大的作用。地水火风跟我们这个身体对应起来,一对应起来之后就容易明白了。

录音整理:能智

校对:慧瑞  慧仁  储韦倩

上隆下谦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开示(8)

                    2018-08-07于西昌

下面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来分析,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组成之后,这四大是不是要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啊?任何一样都不能缺,缺了一样就坏了,你说我不要骨头了,我不要地大了,行不行啊?不行。所以说这四大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少,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能少,这叫和合,四大和合。四大调和、四大和合我们身心就健康,身体就好,如果四大不和合了就生病,四大完全不和合就会死亡,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第一个特征是:四大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依赖而存在。如果把它分开,这个人就不存在了。就是你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一个东西,任何一个东西它都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大家对这句话能理解吧?你像骨头它能独立存在吗?骨头不能独立存在,如果它能独立存在,那叫骷髅。所以说四大当中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独立存在,必须是相互依赖的、必须是和合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构成我们完整意义上的这么一个人,这么一个身体,这是第一个特点,必须是相互依赖的、相互依存的,你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

大家知道这个“我”,怎么认识这个“我”呢?“我”又是怎么来的呢?既然你找不到一个独立存在的事物,那么“我”又在哪里呢?大家想一下这个问题:“我”是什么?“我”在那里呢?大家想一下,想一想,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想法吗?这个问题是最难的。顺治皇帝有一首出家偈“未生我前谁是我,即生之后我是谁”这可是人生的大问题“我是谁?谁是我?”这是大问题。其实佛法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觉悟这个问题的:我是谁。不是觉悟这个心嘛?让大家认识到“我是谁?”

刚才给大家分析的这一段,在地水火风四大当中,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四大都不能独立存在,都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这叫相互依存。所以这一点就是:你找一个独立存在的“我”,独立存在的一个东西,是找不到的。同样的道理,所谓的这个“我”,我们一般认识的这个“我”是什么?我们通常认为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有骨头、有血液这些构成的,有头、有四肢构成的,这个就叫“我”了。其实经过刚才我们的分析,这个“我”在哪里啊?这个手指头是“我”吗?这个头是“我”吗?肯定不是。这个头是不是“我”?它不叫“我”,它叫我的头、我的身体,你不能说这个身体就是“我”,对吧?是不是啊?大家好好理解一下:身体就是“我”吗?不是。我的身体,这个身体本身不是你,也不是我,只是我们错误理解了:这个就是我。把这个身体错误理解成了:这个就是我,这是我们人类社会最大的错觉,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把身体当成“我”,其实哪是“我”啊?哪里有啊?没有一个“我”,你找一下,这个手是“我”吗?不是。可见都是因为我们不明白,然后造成了这么一个假象,错误的认为这就是“我”,其实通过分析不是。

录音整理:能智

校对:慧瑞  慧仁  储韦倩


上隆下谦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开示(9)

                    2018-08-07于西昌

正是因为有这种错误的认识,所以就造成了我们种种的烦恼,种种的执着,因为有种种的执着就造成了种种的烦恼,所以佛陀给我们讲“世间无常”,刚才讲了我们这个身体是无常的,这是一个方面,这是第一个角度。我们这个心就是有很多妄念,很多私心杂念,有各种各样的念头。大家想:这个念头它能停住吗?不能停住,是无常的,变化的,是念念无常、念念变化。没有一个念头你可以把它留住,留不住的,前念过去了后念又来,又来又过去了,念头就是这样的生灭起伏,起伏变化,一刻都不停留的,我们这个念头也是无常的。没有一样是可以停住的,这就叫念念不停留、念念无常变化,这是讲我们这个念,心念。

这是第一个角度讲身体和心,第二是讲的“国土危脆”,这是从我们身心之外的来讲的,我们身心之外都叫国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都叫国土。国土是不是也在变化啊?过去有句话叫“沧海桑田”,都在变化,也没有停留的。包括地球,它的存在也是有寿命也是有时间的,过了多长时间地球也会不存在了,也会毁灭的,不光是地球,我们整个宇宙,也会毁灭的,不管是恒星、行星,地球是行星,都有毁灭的时候,太阳是恒星,一样是有存在的时间的,所以说叫“国土危脆”就是指的(身心之外)也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危就是危险,脆就是脆弱。我给大家举个脆弱的例子:像地震,特别是零八年5.12地震,脆弱吧?脆弱。你说楼房坚固吧?坚固。但是地震一来就不坚固了,脆弱。还有海啸一来,无论什么样都要墙倒屋塌,脆弱。还有我们这个身体看着很棒很棒的,疾病一来就倒了。房子很结实,地震一来就倒了。脆弱。危,危险,什么危险啊?战争、疾病、瘟疫,我们都要经历,我们整个地球上那些战争,瘟疫。大家都知道零三年SARS病毒,瘟疫;包括饥饿,有些年龄的经历过,六七十岁的都经历过饥饿,像三年自然灾害,就是六零年左右的时候,挨过饿,那时死了很多人的。所以在我们地球上存在战争、存在瘟疫、存在饥饿,哪一场来了都会死很多人的,所以说危险、脆弱,这都是无常的啊。你看战争来了,好好的这个人就没有了;瘟疫来了,这个人好好的就没有了。所以说危险、脆弱,(是)表现的一个无常(之相)。我们从无常的角度,是从身心、身体,心理,还有从身心之外的国土、山河大地这些,这几个角度来分析,没有一样是能够留住的、能够常驻的,都是生生不息,变化多端的,那么从而我们认识到:既然它是无常变化的,没有一样东西是留住的。没有一样东西能留的住,你们可以认真地观察一下:看哪样东西能留的住?没有一样东西能留得住,这就是讲的无常观。那么树立无常观的好处是什么?就是说既然一样东西都留不住,那么我们就不要过分地执着这个身体,执着你所有的这一切,不用过分地执着。因为过分地执着就叫贪,当一个人贪得无厌的时候,他就越来越烦恼了,因为越贪越烦恼。为什么呢?因为你总有贪不到的时候,就是你贪到了,其实就快乐那一会,过后就是痛苦。所以我们在人世间很多执着,像执着你的家庭、你的房子、你的名声、你的儿女等等这些,凡是你越执着越烦恼,你把它看得越重你越烦恼,你把它看得轻一点,烦恼就减轻了。所以说正确树立无常观,是给我们松绑的,正是因为我们把它看得太紧了,所以我们就烦恼。通过这个可以给我们松绑,可以给我们减压,减负。我们世间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东西,你只要把它看得重了,你就烦恼,所以无常观就帮我们减压减负,你看得淡一点,虽然一时放不下、看不破,但是你可以慢慢地看得淡一点,只要看得一淡,马上就减负,马上就减压,因为减压减负并不是说让你什么都不干了,而是为了更好地做事情。适当地减压减负是为了更好地做事情,让我们的身心能得到更好地休息,更好地修养。

(整理:慧瑞60-73分钟)

本讲校对:慧瑞 慧仁 储韦倩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大人觉经浅述【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