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研究》社会调查连载13+

人生就是哲学的体验

        诗人爱特勒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们在信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呢?”信息是现代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比如常常上网去寻找一些信息,借此可以认识许多东西。再举个例子来说9.21大地震的时候,有些人是从打电话回来的,海外亲友那里得知地震几级震中在什么地方?这是因为在海外的人看到媒体的报道,知道台湾地震的信息。相反的,在震区的人反而因为停电,一时之间无法得到任何讯息,陷入一片漆黑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荒谬的现象,这显示出了信息的重要。但信息量太大,也就出现了,有些信息不是很重要,甚至有的信息变成了垃圾。有很重要的信息,他们才会记录下来,而这些记录下来的信息,也就是我们知道的知识。而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正是人们记录下来的重要的信息。那些重要的信息正是一个人存在性的体验中所感受到的感觉。但是我们所有的感觉其实都是相对的,所以很容易让我们造成幻觉。

一种是存在性真实感受,一种是相对性的虚幻感受。

所以我们必须缜密,理智,理性,有正念的去思考,去判断。例如:古时候的人看到打雷闪电就去拜神,发现了旱灾就去杀牛祭祀,希望老天能够降雨。


真正下雨~是一种存在性的真实感受——是真正体验,是雨滴在身上的一秒间信息。

希望下雨~是一种相对性的虚幻感受——是虚拟幻觉,是一种盲目的猜测与期待。

所以只有存在性的真实体验,让你感受到的那种真正的信息,才是智慧。但是信息量太大,稍一疏忽,它就会瞬间消失,所以人们只有利用文字将存在性,具体又真实的信息记录下来,才组成了大量的知识。当然,古人则是用图文的形式将真实信息描绘出来,而我们的文字刚刚好就是从古代图文中演变得来的。


只有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中那一秒间的信息,才称之为智慧,因此智慧是属于个人的。

而将一秒钟的信息镌刻记录下来图文文字,则可以称之为知识,知识应该是共享的。

相对性的虚幻感觉是一种梦想,一种来自心底里的愿望或期待,不具真实感。

所以只有缜密,理智,理性,有正念的思考和判断才能准确分出相对的感觉——

存在性的真实体验和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

例如冷热来说:同样一个温度20摄氏度,如果你是从北极来,你会觉得很热。

分析:同一温度20摄氏度。

    其一:例题本身的开始,我们很自然的就会臆想到两个对比的地点,一个是北极极冷的地点,另一个是温暖的南方地点来进行相对极度对比。

    这就是一种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

    处在南方的人,对于温度20摄氏度是有过存在性的真实体验,而绝不部分人则没有过北极(很冷的地方)20摄氏度的真实体验,因为我们对于北极极冷的地方温度感觉只是从知识中感觉到的,从信息中感觉到的,信息来源则(从科学家和探险家们有过这种存在性的真实体验后,将信息详细记载下来,然后经过他们描绘出的一种信息。科学家的体验是真实存在的,而我们则是一种不真实臆想,我们的身体真正体验的存在性感受(北极极冷状态)是从未有过。我们只是从知识(信息)中得知:


【那里终年积雪,终年温度是零下摄氏度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比南极年平均气温高25℃,冬季时(1月)极夜期为180天,最低气温在—70℃ 。】


是这样的一条信息中得知:

      北极是一个极冷的地方,冷到负七十摄氏度,是一个人身体受不了的温度。

   

  (水的冰点是0度),我们做为一个普通人是无法去实现这种存在性的真实体验的,所以我们用一种虚拟的幻觉来想像北极的极限冷,这就是一种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

    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  如果北极的人来南方,即使是同在温度摄氏20℃;北极来的那个人,他一定觉得20℃的温度是很热的。

    用自己(南方)曾经有过的存在性的真实体验来相对他人(北极)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

      而最准确,最正念,最缜密,最理智,最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就是南方的人和北极的人,都必须拥有自己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体验过南方20℃的感觉,和北方20℃的感觉,才能正确的区分到底是,什么是冷?什么是热?才能进行最正确的比较。而这种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仅仅是,体验过的那个人才拥有的冷热真实感觉。而其他没有真正体验过的那些人,这是依靠那个人提供出来的信息来臆断。

    ——这也就是一个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的真实案例。。。

    而现在的社会,当下的此时此刻,太多太多的人,都是生活在虚拟性的不真实臆想当中。

想象自己美好的未来,想象美好的爱情,想象自己有多么成功……却不知该如何去印证这些美好的未来,美好的爱情,和伟大的成功。因为想印证这些事实时,是必须长久长久的努力,竭尽全力的付出和日以夜继的工作,我们很想得到这种结果,却又无法让自己坚持下去,所以我们只好一直幻想着这样的虚拟性不真实臆想。而根本性的忘记了自己要去体验那种存在性的真实感受。。。但现实与臆想产生矛盾时,人们便会失去理智,忧郁,怀疑,恐慌,痛苦……更不可理喻的是……在追寻真实体验时,同样会失去理智,同样会忧郁,恐慌,痛苦……因为在追寻真实体验的过程中,这个过程的时间太漫长了……又到处充满了困惑,矛盾,不了解,不理解……导致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无法体验到那种真真正正的成功,美好的未来和美好的爱情。。。



这是一个验证现实的过程,也是一个求证真理的过程。


智慧有两个特色:完整与根本。


完整:

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另个另一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相反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一帆风顺,可能反而没有太多反省的机会。

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虑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并且在得意的时候知道有所收敛。



得意时须收敛与失败时须振作同等重要,就像天平秤一样,两边的重量都会是一样的。


根本: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

生死就是根本的大问题。

所以哲学家常常会思索死亡的问题。所谓“千古艰难唯一死”,如果这一点能够看透的话,人生还会有什么困难呢?老子也曾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亡,那么你就算用死亡来吓唬他也没有用。


当然大部分人做不到老子这种程度,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威胁。即使不是自己本身,而是自己所爱的人,死亡也是一种非常大的遗憾。


除了生死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也属于根本的问题。


比如:

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及不一样的遭遇?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却没有遭到报应?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必须受苦受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中都不会有很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的在知识的范围里面鉴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方面在稍后印证价值的部分,会加以说明)



2.发现真理。


真理就是揭开发现。


既然是揭开,那就代表原先是被遮蔽着的。究竟被什么所遮蔽?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接受一些固定的观念或成见,比如你居住的地方的风俗习惯,这些观念会让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一定的方式。


比如古代有这样的一句话,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意思是说,楚灵王喜欢细腰的女孩子,因此宫中有很多美女,为了讨好楚王的欢心,拼命的累腰节食,甚至最后饿死。这其实就是古代的一个悲剧,说明了女性因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无法发现环境,风俗给自己的制约,因此才会为了讨好男性而这样虐待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会被小时候所灌溉的观念,被信息时代的广告宣传所遮蔽,唯有把这些遮蔽去掉,才能够发现真相。

哲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真理。


尼采曾说,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文化也会生病,所以需要医生。而能够看出文化病因的就是哲学家。

这是因为哲学家爱好智慧,能够从整体及根本的角度来观察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在特定情况下的某些表现,借由这种方式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进一步加以修正,这就是所谓的发现真理。


质疑二:

@重重点

【【发现和发明不同,没有人能够发明真理。】】

——天红对这句话很有质疑。



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提出:



E=MC平方;

一个物质的能量E等于质量M乘以光速C的平方。

一个人的能量大小,等于它思想的质量加执行速度的平方。

一个人的能量有多大?关键是看他的思想有多大的质量,再看它的执行的速度有多快。

0的行动速度,乘以1万的思想还是等于0。

没有正确的思想或0的思想,乘以1万的行动速度等于0。


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说不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因为这个公式本身就存在,只能说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它,这就是为什么在科学上常讲发现的原因。


【质疑:这个公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重点】


人类没有一样发明是从无变到有的,而是发现了某些东西组成在一起可以产生什么作用,如此而已。

人生的问题更是以发现为主。距离来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讲的话没什么道理,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先被个人的成见遮蔽。如果能够撇开成见,听听别人怎么说,然后试图了解其中的道理,或许会发现,却是别人的说法,也是可以站得住脚的。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已。




生活的常态:

“他不忙,他很忙,我很忙,我不忙 ”……其实不忙与忙,各有两种状态,各有背后的真相,生活的常态还往住不止这些……。。

不忙:

不忙的状态有两种,有一种是一个人真的不忙,而且还是闲的要命,他从来不知道他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他能够做什么?这种就是错误家庭教育下的妈宝男。

他们的妈妈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有着自己的一套育儿经验。打个比方,如果妈妈本人是出生在很苦很苦环境下的孩子,当自己的小宝宝出生之后,他绝对是不会想让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苦,这个是每个做妈妈的天性,(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爱孩子就是妈妈的母性。所以她会义不容辞的替自己的孩子想好一切,他绝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吃一点苦,所以无论是家务事,还是生活上的事,她都会将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特别是那种自己丈夫对她比较关心体贴的那种,因为生活上的压力,基本不要她操心。妈妈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的照顾孩子,那她一定会竭尽全力的将自己的孩子照顾好,不让他吃任何一点的苦。将孩子照顾好,是她至高无上的荣耀。

在这种妈妈照顾下的孩子,他根本就不用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也根本不用思考如何去照顾他人。在这样的妈妈的照顾下,他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玩,耍,乐。因为他根本不需要做什么事。偶尔一天帮妈妈洗洗碗,扫扫地,妈妈都会觉得这个孩子是特别特别的乘巧,懂事,为此,妈妈更是称赞不已,荣耀不已,也因此更加得到了妈妈的疼爱与放纵。“孩子,你去玩吧,这点小事,妈妈做的来。你那么懂事,妈妈已经很知足了。……”看看,多么乖巧的孩子啊。

终于有一天,孩子长大啦,成人了,结婚了,做爸爸了,真正的悲剧也有了开始。在妈妈过度庇护下成长的妈宝男,完全不懂得什么是责任?不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还有就是他能够做什么?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的事是她妈妈的事……。。。

他的耳朵里,他的视线中,永远都只有他自己妈妈的关心,叮咛与溺爱。

娶个老婆回来算什么事啊,每天啰里八嗦,指使这指使那的,这算怎么回事呀?我才不听你的呢。唯一的办法,那就是躲咯,逃咯,避咯,我不想听你的,我躲还来不及呢!每天打麻将,清晨七八点就开始邀约,四人围桌,好不惬意;嫖赌逍遥,彻夜不归,好不自在;吃喝玩乐,喜烟贪杯,老子第一。什么是做事?我需要做什么?我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责任是什么?我的世界里就一直都是妈妈会帮我做。。。

那么接下来的悲剧由谁来演……最终的后果谁来承担???……

谁来接着演的……当然是与之陪伴的伴侣,嫁给这样的妈宝男谁会懂幸福呢?争吵肯定是无可避免的;情绪爆发是无可非议的;打架斗殴也是在所难免的;同床异梦也绝对是会存在的。

这样的婚姻能长久吗?这样的生存方式谁会喜欢呢?这样的人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呢?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会快乐吗?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吗?嫁给一个很闲的男人会有很好的结果?

真的引人深思……


原生家庭的影响直接导致了这一代人的思想,这一代人的思想也成为了下一代人思想的标榜,也深刻地影响他们的行为。

如果上一代人的思想确实是错了,那我们是继续让它错吗?如果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又错了呢?是不是会导致我们下一代的人再一次错误呢?


答案是:不!

社会是前进的,世界永远都在更新!我们的思想也一定是智慧创新。即使我们的上一代人错了,可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应该错,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应该修正上一代的错误,改变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我们也必须引导下一代的正念正行正语正思正善。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我们必须成为自己。如果一个人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每个人都在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有的人忙着活,有的人忙着追,忙着追名逐利,忙着柴米油盐,停下来想一秒:你的上帝在哪里?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你即做不了圣者渡人,就必须做强者自救自己……!!


不忙,还有另外一种状态。

那就是他真的不是很忙,但也不是很闲的一种状态。

其实我们生活中确实有一种人活得比较自在休闲,他们是一群很懂得生活的人。往往让自己忙中有闲,闲中有忙。他们的学历较高,工作比较稳定生活,婚姻也比较安稳,孩子的教育也处理得比较好。

你看他们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有一份安稳的职业;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有一两座私有的房子;有代行的私家车;有一个温柔娴熟的妻子;有一两个可爱活泼的孩子;某种情况下,或许还有魅惑的小情人;他们还有一群忠肝义胆的朋友;也有一群吃喝玩乐的朋友;当然也会遇到灵魂相趣的红颜(或男颜)知己;当然也会有一群相处如宾的亲人;还有一群礼尚往来的邻里;或许还有一点威震千里的小权力;还有一份随心所欲的自由;顺便来几场说走就走的驴游……总之,他们活得很得意,很潇洒,很稳定——稳定一定会造成安逸,满足一定不会竭尽全力去前进,他们也无需竭尽全力的去努力;为自己而活,他们已经悠然惬意……但是要想获得这样的生活,他们也绝对不会选很闲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努力工作是常态,雅致休闲也是常态,满足充实是一种常态,快乐愉悦更是一种常态!!!……

……这也是人人都向往的生活状态,这就是人们眼中所说的理想并美好生活的状态。



忙也有两种状态,一种忙是伪装的忙,另一种是真正的忙。

伪装的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出现诸多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做。无论是家务事,家庭教育上的事,还是自己事业上的事,还是朋友之间,应酬之间的事情,小到家里扫扫地,做饭的事,也包括衣柜里的衣服袜子的整理之事,大到事业上的每一天十八九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都会出现一种异常忙碌的状态,但这里面不失有一种伪装的忙碌,甚至在孩子学习当中更是有着伪装的忙碌。

曾看过这样的一篇短文,文中说:

低质量的勤奋忙碌是伪装起来的懒惰 ,是一种忙碌的假象。

很多学生勤奋的背后,掩盖着懒惰的本质。低质量的勤奋,就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很刻苦,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学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就拿学习来说,从晚饭后到半夜十一点,你给自己塞了满满的单词、公式定理、历史年份,却没有工夫想哪些是自己没有掌握的,哪些是做了无用功。

你看了教辅排行榜,学霸笔记、教材详解、5年中考3年模拟,你一个也不舍得放过,却有细细品尝这些教辅里经典例题的详解考察知识点,更别提一一消化。


这样毫无目的的忙碌和效率是有着云泥之别。整天只知道忙忙碌碌来学习的人,事实上可能是只处于了一个毫无效率的盲目忙碌状态。


真正的忙:

你见过中年人忙到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的时候吗?你见过高三学生忙到连吃零食的时间都没有的时候吗?你见过一个人忙到连看病的时间都没有的时候吗?……

可是无论谁怎么忙,一个人终究也需要休息的时间,也需要有休闲的时间,一个人不可能一天24个小时的工作,你总有忙里偷闲的时间,即使是忙到了极致,你也会需要有打盹的时间,需要思考停顿的时间,忙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忙代表着在努力奋进,也代表着你追寻的目标还远,也代表着你需要追求的东西还很多。


也正因为这样,正因为忙,所以要懂得如何忙里来偷闲?否则身体能吃得消吗?

仔细想来,忙中一定要偷闲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就是需要调节生活,为了调节生活,当下最需要的就是时间管理。

那么如何来管理当下的时间呢?这是本人的一段经历和经验,以供参考。


首先你要将一整天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列出来,不管是大事情,小事情,重要的事情,还是不重要的事情,是紧急的事情还是不怎么紧急的事情,要将你今天所要做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列出来,越详细越好。例如早上起来刷牙洗脸,穿衣服上卫生间,只要是关乎你自己的事情,任何事情都要详细的写出来。

第二:将事情按时间顺序,先安排一下,哪些是必须按照时间点一定要求做到的确定好,将此类事情先圈出来。因为这类事情的时间点是不能动的。这种时间点必做的事就叫做第一类事情——必做事情。

第三:确立了哪一些是必做的事情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可以在时间上进行调摆的事情进行第二次分类,那么在这些事情当中,你就可以将重要又紧急的事情,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较紧急的事情,比较重要的事情,还有一类就是紧急突发事情,将这些事情一一列出来。

第四:首先将重要又紧急的事情摆在第一位做,将比较紧急的事情摆在第二位做。将比较重要的事情摆在第三位做,把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摆在第四位做。把紧急突发的事情随时调整即时做。

第五:当然,这其中也有其中的诀窍,就要看自己怎么调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相同,事情的轻重缓急也不一样。总之时间管理就是按照自己的事情的需要,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好。






小编曾经在很忙很忙的时候,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时间管理法则,嵌入文中以供参考。

《时间管理法则》

1,时间提前法

2,目标达成法

3,一次性将事情做好

4,双向重叠法

5,适当调度法

6,海绵挤法


时间管理法会因人而异,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工作、环境、事物,而设置自己独特的时间管理,以上六种方法,也是很不错的时间管理法,个人意见是需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应境而异,因时而变,其基本定律应相差无几。


A,时间提前法

当目标设定后,每天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将最最重要的事情提前做,;当遇到紧急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便可以及时做;遇到特别紧急的时候,便可以随时做;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利用最长的时间缓慢来做,慢慢的,你会发现空余的时间其实还挺多的。


B,目标达成法

将目标达成,并非一朝一夕入急门”。当我们将目标设定好后,将目标化为分段,然后将分段化为每日计划;所有的目标完成都得靠每天每时每刻一步一步来完成,永远别想一步登天,急躁和三分钟热血是永远都达不到目标的终点;每日每时每刻,才是一步一个脚印最真实的做法,每日事每日毕才是目标达成的最佳捷径;将最重要的是每日必须达成,目标每日达成时间为晚上11点;晚上12点是时间提前法的前奏,提前睡眠是保证身体健康最基本要素,然健康本身便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而大部分人却因目标达成忽略了自己的生命本质,导致将生命中最伟大的目标永远都达不成,失去生命,再大的目标又有何意义?


C,一次性将事情做好

生活中也有太多的事情都需要去做,即使是家庭主妇也同样如此。家庭主妇琐碎的事情同样多,每天打扫卫生,厨房里,卧室里,客厅里,到处都充满着琐碎的事情,一次性将事情做好,可以延伸我们很多很多的时间。打个比方:衣柜很繁杂,冬衣秋衣夏衣春衣,不管男人女人们替换的衣服都很多,沐浴后将衣服袜子随便扔的男人比比皆是,打扮后将衣鞋化妆品随便放的女人了无胜数,为找自己穿的衣服随便翻乱衣柜的小孩儿不计其数。

一次性将事情做好在这个时候体现了最真实的价值。首先将换洗的衣物随手丢进洗衣机里,将其分类,其实并不会占用你多长的时间;将化妆的时间提前十分钟进行,然后将化妆品及时整理,相信也不会延误你约会的一时间;小孩子寻找衣物的时候,只要认真细心一点,既培养了爱整洁,喜归纳的好习惯,也是显孝心的好品德,且不知为妈妈们节省了多长的整理时间。一次性将事情做好,其实更是解决拖延症最好的方法之最佳捷径!


D,双向重叠法:

人们常常说一心不能二用,因为那样就达不到专注的效果。而双向重叠法便是有意将一心两用,并且对于目标达成却是一个非常棒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做饭的空余时间,练习有声朗读;利用清理衣柜的时间;听上一堂《得到》语音学习课程;利用早上晨跑或其他运动的时间,听一些冥想的音乐,将你的思维散发;这些都是一心二用的绝招,而且都效果很不错哦。

一心二用双向重叠法,将您的目标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双向重叠法也需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仅供借鉴哦。


E,适当调度法

每天将目标设定后,偶尔会出现一系列的变更。当出现紧急又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你必须适当调度;当你在规定内的时间已经提前把事情做好的时候,你理应适当调度;当你处在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时候,你也可以适当调度,将最重要的事情延长时间来做,既有时间适当调度,又可让时间提前,从而将目标提前达成。适当调度法是解决应激特殊事件的最恰当方法,也就是说,随时都准备了突发事件的时间。


F,海绵挤法

时间是挤出来的,确实如此。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工作如此之累,心灵如此之苦,如果我们不挤出一点时间来娱乐自己,宽慰自己,如何来解缓我们心中的压抑?生存的忧郁?生活的压力? 我们就得挤时间。挤时间让我们的工作轻松一点,让我们的心情缓慢一点,让我们的生活幸福一点,让我们与孩子们的亲昵时间多一点,“挤”成了我们“忙”的常态。而我们真正的挤时间是为了让我们不忙。在挤出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多看看书,多学习思考,多做思维整理,让我们从复杂到简单,让我们从忧郁变成欢愉,让我们从忙碌变成淡定,让我们从邪恶变成善良,让我们的善良变成真爱,让真爱一直延伸。

——这才是时间挤的真正目的。



有目标才会有结果,其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的体验,为了让体验更加愉悦,学会时间管理让您得心应手。以上六个方法仅属个人心得,有需要者用心体验即可,仅供参考。






3.  印证价值


选择的价值。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凡事有规律之物就是必然的,他不可能离开固定的轨道,所以自然就是必然。

举例来说,我手上拿了一张纸,当我把手放开,这张纸很“自然”的就往下掉,我也可以说当我放开这张纸,它“必然”就会往下掉,这其实是一样的意思。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其生命的特色却和其他任何生物都不相同,即人有选择的权利。通过选择,就能够使某些价值呈现出来。



例如:包容(善)与争斗(恶)的选择。


邻居家发生了那么一件事。三楼一户人家,扔垃圾的时候不小心把垃圾扔到了二楼邻居家的阳台上。他们有时候也确实因为自己的一些坏习惯,导致自己的行为确实让别人非常不爽,因为他们扔垃圾的时候就想着在自己的窗户里直接把垃圾扔下去,反正那些打街的阿姨和大叔们会把那个地上扫干净的。却没料到,一不小心就把垃圾扔到了二楼的阳台上。二楼的大哥肯定心里就不爽啦!你把垃圾扔在我家的阳台上了,跑到三楼就去找邻居控诉,说话语气肯定有点冲,双方就因为这样的一点事情,争吵了起来。


真正的问题由此开始。

二楼大哥因三楼扔垃圾,说话冲。

三楼大哥因二楼大哥说话冲,而情绪暴涨,“啪啪啪”几个巴掌甩过去。

二楼大哥,干瞪着眼,没还手,就指指他,晃晃头指指他离开了。

第二天,真正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三楼大哥家突然就来了那么一群人,手里拿着几根铁棒子。三楼大哥脑袋开包了,冒出了红红的鲜血。孩子跪在地上哭着直求饶:“别打了,求你们别打了,别打我爸了”。……十几个人就这么扬长而去。

第二天,二楼大哥家,人全体不见了,东西也不知何时搬走了!……

最终的结局到底如何?谁也无法预料!

我们确实无法知道,不是吧?

他们还继续争斗下去吗?  仇恨的种子是否已经种下去了呢?

这个结果还待印证……是好是坏???


先不管这个结果在短期内是怎么样的?但是这件事引发出来的最终结局必定会是好起来。双方的某一方总会有一个人意识到事实的真相——就是要学会包容,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也是一个很现实的结果——“冤冤相报何时了?”

晚了结不如早点了结……总得有一方,要懂得包容与原谅。


但我想说的是:这事一开始其实是多么多么小的一件事。在悲剧还没有发生之前,如果双方都不意气用事,都懂得善的选择,那才是正确的选择……。。


假如一方选择包容与原谅,

假如一方选择尊重和修养,


那么争吵根本就不会存在,争吵亦毫无意义。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都曾有过冲突,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原谅到别人,包容别人,甚至尝试去关怀别人,都会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我们如果能够尊重和理解别人,那也是我们最有为的一种修养修行……


分析:

如果三楼大哥懂得尊重他人,懂得修养自己,他会考虑到别人的处境,扔垃圾的时候就会考虑一下,是否会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他真正的思考了这个问题,他根本就不会乱扔垃圾,更别说是往楼下直接扔了,他会理所当然地将垃圾放进自家的垃圾桶里,理所当然的将自己家的垃圾袋很自然的扔到公共垃圾场所,甚至会很谨慎的考虑到环卫工人的处境,他不会将垃圾随便挥出去,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垃圾放得好好的,不会有任何残留物的溢出。


整理垃圾其实是生活中一个很小很小的问题,但垃圾的背后,却深藏着一个哲理——那就是一个人的修行修养问题。


修养就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深度的涵养,也是一个人高尚的品质,这也同时每个人都需要遵循的真理,同时也是我们一种人性选择的结果——是自私还是仁善。

仁善是正念,自私便是邪念。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邪念,留正念,

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的美好,和谐,安定。



如果二楼大哥能够懂得包容与原谅。

第一步,二楼大哥与三楼大哥进行第一次沟通的时候,如果二楼大哥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原谅三楼大哥,他说出的话根本就不会那么冲,他会很谨慎的跟三楼大哥沟通,让三楼大哥换位思考。

“如果我住三楼,你住二楼,我扔垃圾扔到你们家阳台,你会是怎样的感想和态度呢?……”

——有人说,这世界上没有沟通不了的事情,只有不懂沟通的人。

我想说这句话是很有道理!

是的,三楼大哥扔垃圾确实是不礼貌之行为,也属于他个人修养问题。

但如果二楼大哥选择的是包容与原谅之心,并且能面色和悦去和三楼大哥好好的说话,三楼大哥再不礼貌,他必定也会有羞愧之心,他多多少少也会懂得,这是他个人的修养问题。


当一个错的人遇上一个对的人,错误会减少一半;

当一个对的人遇上一个对的人,或许不会发生错误;

而当一个错的人,遇上了另一个错的人,便会错误连连。


也就是说,二楼大哥和三楼大哥,只要他们任何一方有正确的思想,任何一方有修养,错误都会减半。

第二步的错误就不会发生。即使第一步,扔垃圾这步错误已经发生了,第二步说话冲也不会再发生,哪里来的第三步第四步的错误?导致造成终身的遗憾,也给世人留下了多少心理上的阴影。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个人的选择又何其重要。

包容与原谅是一种美德;

尊重与修养,同样是一种美德。


《菜根谭》曰:

博古通今——善人和气,凶人杀气。

原文:

      善人无论作用安详,既梦寐神魂,无非和气;

      凶人无论行事狠戾,即声音笑语,浑是杀机。

译文:

      心地善良的人,不要说其一言一形都很安详,

      即使是睡梦中的神情,也都洋溢着祥和之气;

      凶狠的人不要说其为人处事凶狠狡诈,

      即使是在笑谈之中,也一样充满了肃杀恐怖。



《菜根谭》又曰:

博古通今:——诚心和气,激励陶冶。

原文:

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

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天下无不入我陶治中矣。


译文:

遇狡诈不诚实的人,用真诚的心态去感动她,遇到粗暴乖戾的人,用平和的态度去感染他;

与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用道义名节去激励他。那天下就没有人不受我的感化了。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恶。


人性之善恶,全在于人之“思想”一念之间的选择,那人何不以“诚心和气,激励陶冶”???


善恶的选择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印证……

当你还沉迷于万恶之中,你一定是不开心的,痛苦的,绝望的,忧伤的,苦恼的,纠结的,一切你的不畅通,都是因为你有恶念在心。

而当你选择了善良——人之初,性本善。

当你验证了你的善——你帮助了别人时,你一定是真的很快乐的,开心的,愉悦的,欣喜的,雀跃的,无忧无虑,无畏无惧,一切你的一帆风顺,都是因为你的善念时刻在指引着你。

当这个道理就变成了你的真理,其选择的价值也已经得到了证明。


人生就是哲学的体验。如果光是知道各种道理和格言,而自己没有亲身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圈。相反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借以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也将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准确。


哲学素养:


哲学是一门需要生活经验来配合的学问。

所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有四个基本观点要求做到。

第一,培养思考习惯。

第二,掌握整体观点。

第三,确立价值取向。

第四,力求知行合一。



培养思考习惯


一般人通常没有思考的习惯,因此发生事情时,就凭着本人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这些反应往往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


例如:有些人的心情受天气影响,天气好的时候心情也好。看什么事情都觉得没问题;香港如果天气不好,心情就差了,不管任何人遇到他都要倒霉。如此一来,这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丧失了。有的人只是受到个人情绪的左右,你看他的脸色,就知道她心情好不好,这是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都充分表现在脸上,这些都是缺乏理性思考的结果。


详细事例:缺乏理性思考的疾病后果。


偶然一次,有位顾客到我这里来光顾生意,在交谈中我了解到一些信息,她是一个很幸福的女人,她25岁,老公比她大了七岁,对她很体贴包容,也很顾家,事业心强,一年的收入差不多有十多万,公公婆婆还有退休工资,家里一个四岁的女儿,聪明伶俐,活泼好学,乖巧听话,公公婆婆全心全意照顾着小孙女,基本上用不着她操任何心……在我看来,她确实是一个非常幸福,非常幸福的女人。


可令我揪心的是,这个女人居然是愁眉苦脸的,她没有丝毫的开心表情,那可怜的小女人。


她忧郁,她异常的忧郁。

她异常忧郁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她身体体质不怎么好,医生说已经似乎有点贫血,要多加注意身体,没什么大碍,平日里多吃一点调和血液的食物就可以。


可怜的女人,却每天都在抑郁甚至恐惧:“我有点贫血,我该怎么办呢?我还想为我老公生一个儿子呢。小时候我的身体就不怎么好,现在怎么会贫血呢?如果贫血得厉害,怎么为老公生下健康的孩子呢?……”可怜的女人,她说她一天到晚就叨唠着这件事。


我很想跟她说,好多病都是因为自己的心情引起的,贫血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她抑郁的症状,就必须靠她自己的觉醒,身体的好多症状是可以用心情来调整的……可是我跟他说了会有效果吗?


如果她能知道:

导致出现病症的最大原因之一,是70以上的人以自己的情绪攻击了自己的身体器官。

最先攻击的是身体的免疫系统,不同的情绪会攻击不同的器官。

我们中医的古老智慧就曾指出,肾主恐惧,肝储愤怒,肺藏哀伤……

此外,吃力,紧张多半会引起肠胃疾病;长期郁积,易患乳腺癌;忽视女性身份会影响裸着健康,例假絮乱;夫妻感情不和者,妇科疾病纠缠;

科学研究表明,导致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的情绪,排名前七名的依次顺序是生气,悲伤,恐惧,忧郁,敌意,猜疑以及季节性失控(如夏季频发争执和摩擦,冬季抑郁患者会比平常多)

当我们感到皮肤过敏,喉咙不适,胃痛,胃溃疡,失明,多梦,经常性头痛等症状,我们也都会不由自主的常想,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了?

很多时候,经常性的负面情绪,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如果她相信《控制情绪的秘密》之中的隐藏的奥秘;

如果她知道有人亲身体验过坏情绪变好情绪,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或者还可以说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

她的心情绝不会如此郁闷……


而我却有过真实性的负面情绪转变正面情绪的体验。

从自己生了的第一个小女孩开始,孩子因生育时间过长,小脑袋因盆骨的过度挤压,导致颅内血管破裂,因抢救无效而夭折,其延及一年多的时间,我终日陷入抑郁之中,后因家庭的种种挫败原因,十九年来始终都是忧郁不止…负面情绪未曾中断……那一年生二儿子,其实怀孕期间都还好,看不出身体有任何不健康的状态,甚至为胎儿做彩超的时候,也丝毫看不出身体有异样,后来因为难产,因而迫不得已做了剖腹手术,孩子顺利提拿出来,才发现子宫上居然有一个子宫肌瘤,我居然庆幸自己的孩子是做了剖腹产,否则竭尽全力要平产的话,那我们母子恐怕性命已丢……此后还发生了很多很多的囧境和劫难……


但任何一件事的来临,它都有着必然的规律。或许你认为是最坏的事情,可它却往往会给你带来最好的结果;或许你认为是最好的结局的时候,可后面或许也隐藏着无限的未知。所以别懊恼也别恐惧,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是对你最严峻的考验,不管是最痛苦最艰难的事情,还是最欣喜,最兴奋事情。


生活从未变得容易,只不过是我们变得更加坚强,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或者牺牲,其实最终的付出和牺牲,

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在我们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与困难,悲伤与艰难,但是既然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你哭,你也必需要找一个理由让你笑。

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就看你承不承受得住,,或许是最悲惨最沉重的礼物,

也或许是生命中的最珍贵最神奇的礼物。

可不管是哪一种礼物,

都是你生命中的奇异恩典!

生活时时刻刻地,分分秒秒地

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

或给予你忧伤,或给予你兴奋;

或给予你痛苦,或给予你开心;

或给予你疾病,或给予你健康;

或给予你贫穷,或给予你财富;

……

但面对生命生死重大抉择的时刻,

这一切都会过去,

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所以当我们的生命还存在时,

忧伤时学会快乐,

痛苦时学会放下,

疾病时学会抗争,

健康时学会节制,

贫穷时学会勤奋,

富有时学会仁慈,

即使就快万劫不复了,还仅有一息尚存也要学会承受……



因为这就是生活对你的考验,对你意志的考验,对你毅力的考验,对你坚持的考验,对你坚韧的考验……


请务必相信:如果生活没有对我如此多的考验,我也决不可能懂得那么多道理,学不到那么多知识,也不会明白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而这一切都是我生活中的真真实实的体验。同时也是生活给我一万个理由让退缩,我也一定找到一个让坚持的理由。

人生就是一种哲学的考验。



掌握整体观点

柏拉图的代表作是《对话录》

对话代表有两个人在交谈,你说你看到的,我说我看得到,我们看的东西虽然一样,但是观点和角度却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效果,彼此在交谈的过程中相互沟通,最后能够增加双方的见解。


对任何事情的看法,有正方就会有反方,我们平常和别人交谈时,不喜欢听到别人反面的意见。听到别人不赞同我们的话时,我们的心情就不会很很烦躁,有时很失落,或者有时很气愤,有时会强词夺理,最后可能闹到不欢而散,甚至从此互相不来往。


这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在作怪,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其实对方他也会有不同的心态和情结,只可惜我们通常只会关注自己而忘了替别人思考。


掌握整体观点,其实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加圆融。可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未必喜欢圆融,也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圆融?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的个性,讲话的时候,哪里会懂得要四平八稳?又怎么可能考虑得到面面俱到呢?我们往往就是率性而行,然而随着年龄和经验增加之后才发现,人生中很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方面来考虑,才不会至于钻牛角尖,也不会再意气用事,才懂得任何事情都应该三思而后行,虽然有时候还是做的并不完美,但最基本的还是应以不伤害他人为标的,并常常以此来告诫自己,提醒自己。

事例:


某年12月27日,还有三天就过年了,店里的生意并不好,对面阿姨和叔叔两夫妻,一同来关照生意,我很感激,也热情相待。在以前,阿姨和叔叔惺惺相惜,很同情处境,也想方设法来带来生意,说实在话,有时候都觉得他们甚过我的亲人,真的非常感激他们,也说真话,也确实很感激他们,也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来感激着他们,比如每次剪头发我都很精心,很细致的替他们剪好,竭尽全力的用最好的服务来服务于他们,并以最物廉价美的优惠收取最低的价格。


然后却在那一天,我的价值取向偏离了,人性选择发生转变,为人处事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也仅仅是限制于当事人和当时的那一刻而已,说实在话,我都无法来理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确定价值取向


“取向”的英文是orientation,有两个意思,一是定位,二是方向。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为人处事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定位),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方向),这就叫做价值取向。

举例来说,柏拉图年轻的时候是一位文艺青年,喜欢作诗,并且写过希腊悲剧,他20岁时遇到苏格拉底。听到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之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所写的诗和剧本全部都烧掉,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应该走的路,并选择终身奉献于哲学思考的世界。当然,这是哲学家的故事。


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一样,要为自己做价值取向。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曾经的我是一个脾气暴躁,情绪低劣的女人,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情就大发雷霆,也常常会因为一点点小事低劣到失望恐惧无助,甚至无数次想到自杀。唯一庆幸的是自己有些许爱好,那就是喜爱读书。所以每当孤独落寞无助的时候,便会在文字中去寻找安慰与寄托,但有时候也会因书中内容的深沉而困扰自己,因为现实的生活与书中的灵魂距离太远……太远。


读书能够产生让自己成功的欲望,所以总是渴望自己能够成功,而且成功大体的路径似乎有些清晰,似乎马上就可成功……。可一直被生活中接二连三,一串串的打击而陷入绝境,又缺乏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引导者,我情绪低沉又万般困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名师指路不如贵人相助;

贵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


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体验生活很重要——培养感悟能力

2.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所以人际交往很重要——擦亮精准眼晴

3.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所以认清人性很重要——区分善恶之别

4.名师指路,不如贵人相助,所以懂得感恩很重要——怀慈悲去邪恶

5.贵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所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很重要;凡事靠自己,自己的人生自己来把控,这一点才是最最重要的——觉醒自己惠泽他人


例如: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这就涉及所谓价值取向的问题,作出选择,那就是对自己人生的期许。但是一个人的表现无论如何杰出,都不能忘记人性终究是脆弱的。西方有一句话“仆人眼中没有伟人”,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司机眼中没有伟人”,如果你是美国总统的司机,就不会觉得他特别伟大,因为你看到了平凡的一面,甚至是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久而久之,当你看到总统受到万人欢呼时,心里可能会偷笑,“总统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


灵魂再高傲的人,

同样是一具平凡的身体,

吃喝拉撒事事都俱备;


身体再普通的人,

也同样会有一颗高尚不屈的心,

痴瘨爱憎样样不逃离;


的确,总统本来就是没什么了不起,它只不过是被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塑造成了很了不起的样子,事实上,真正的伟人是不需要让别人欢呼,而是要让自己满意,真正的伟人,也只不过是平凡的身躯,真正伟大的是他们的伟大的思想和不屈的灵魂。

所以每个人都必须了解自己对人生的期许,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非一味的将他人的价值观加驻在自己的身上;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做选择的过程,那么在选择的过程中,到底要往哪里走?这叫根据他自己内心中的一种需求。在思考社会上各种事情的时候,不能光看表面,还必须自己去衡量判断,试着从其中的某个角度掌握某些因素,借由这种方式可以来进行自我训练——人生就是哲学的体验。


价值取向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亦即,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就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见,选择价值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人生是经由不断的决策而塑造出自己的风格。


【而风格是指一个人的言谈和行为有着一定的原则,并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不会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人的一生中,

无时无刻不是都在学习着。


无论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或是学习生活中的知识,

还是学习自己自我探索中的知识,

还有是学习成功人士,经验总结出来的经典知识……


总之,

每个人一直都生活在知识的海洋中,

我们知道有规划且系统的学习摄入很重要,

但还有一件更关键的事情,

那就是对知识的输出……


唯有系统,有规律,

有条理,有次序,有正念的知识,

才是生命中的创造和创新,

如同宇宙创造大自然的规律(四季)一样。


春有春的滋润,

夏有夏的清凉,

秋有秋的收获,

冬有冬的坚韧。


那是无上真理的永恒,

那是真正智慧的象征。

从不颠倒,永在轮回。”

                      2018.03.13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一定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这是因为内心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即使为她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相反的,如果要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的活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价值取向的真义!


【本人唯一的价值取向是:

对所学的知识,和感悟人生真理的体验,作出有规律系统正确的输出。】




力求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不简单。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对真理的解剖,进行概括总结,并作出有规律的,系统的,正确的输出,并且做到知行合一,这不仅仅一个人应该努力去奋斗的,而是全人类都应该去追求的。


当然,我们不能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打到所有正确的德行,那满大街都是圣人。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因此只能努力的去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取向后,不断不断的去验证,然后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


“我们勿追求完美,但求做更美好的自己。”


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然而怎样才会对自己满意呢?这种要求是由内而发的,因此如果你的标准是由别人定的话,很难达到满意的程度。


外在的光永远都照不亮内心的黑暗,

内在的光才能永恒通透内心的阴影。


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但是生命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实在是一点希望都没有,而且我们在追寻知识的时候,你会发觉乐雪,你越觉得自己太肤浅了,世界的奥秘,人性的奥秘,宇宙的奥秘,你永远都无法了解透彻,所以我们只能对自己有兴趣的,自己想要的,想知道的东西,进行专业的专注的去学习。每一次进图书馆,都会有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有人说,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藏书是三大图书馆的三倍,两边书架上都是书,一直堆到屋顶,你要拿到位置比较高的书,还必须用梯子爬上去,看到这么多的书,你会觉得人生到底所为何来?本人也曾在厦门图书馆停留过,曾经那里是我梦寐以求的知识海洋,在厦门那里呆过半年,几乎把工作后所有空余的时间都停留在了图书馆,而今又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醴陵。在这里三个图书馆(五彩书吧,新华书店,百草园书屋)书籍数量也抵不过厦门一个图书馆的数量。


皓首穷经,很多人一辈子努力写几本书,也不过是薄薄的几公分书背;有多少学子在图书馆晃一下一辈子就过去了;有的人却不愿伸出手来翻一下,甚至从来未看过一本书,想想这些都是多么残忍的事情啊。

知识宛若一片大海,人的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并且如果你学了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就算学得再多,又有何意义?因此我们学的知识之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能真正的知行合一。

哲学家怀特海说:“知识是一定要等到你将课本都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都忘记时,剩下的仅有的那些东西,而且是你能运用到的那些东西,才是你真正学到的知识。”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养成一种习惯,要多去学习与思考,掌握整体的观点,建立自己的价值取向,然后再努力的把心得印证在生活之中。


爱智是人的天性。

【哲学的用意在于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也在于旁通统贯,把宇宙与人生联接为一个整体,由此界定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既然哲学是指“爱智”,就表示这门学问是一个开放的与动态的学习过程,要不停的质疑“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这种判断所根据的标准是如何成立的?”宇宙与人生之间,人的生与死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可以形成完整的系统吗?”

换言之,就是要厘清概念,设定标准并建构系统。

“现代哲学之父”——胡塞尔

胡塞尔的信念:哲学必须建构为一门严格学问,也既把哲学当成人类知识的共同方法,其所谓核心观念是意向性,指出人的意念及其对象同时呈现,因此不宜主张唯心论,由此避开自卡迪尔以来的唯心论倾向。




思想方法:逻辑,语言分析,现象学,诠释学。


逻辑:概念,判断,推论。

所谓逻辑就是运思的规则,规则是客观的,人一旦开始思考,就会希望能够合乎逻辑。

究竟什么是逻辑呢?传统逻辑主要讨论三种内容:概念,判断,推论。

概念:

概念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名词,比如太阳,月亮,花草树木等等,任何可以想得出来的名字,都称为概念。但概念有两种,一种是意义,一种是意象,必须分辨清楚。

意义是比较客观的事,人们都同意的,比如翻阅字典的时候,就知道一个概念的意义;

意象则是每个人在心中对某种概念所产生的感受及印象。人们对概念有主观的意象,通常是和个人的生活经验有关。

比如说食物。

食物本身这个词就是一个概念。客观上对于我们来讲:只要一提到食物这两个字,就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有关可以吃的东西。是的,食物就是可以吃的东西,不管是蔬菜,肉类,鱼类,瓜果类。只要与吃有关,我们都可以称这个概念是食物。

但如果我们对这个概念是主观的意象,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

1.食物的来源,种植背后的辛劳,

2.食物的做法,各种美味的烹调,

3.食物的忌讳,食物营养价值及副作用,

4.食物的价值,食物能体现出经济上真正的效益,

5.食物的安全,得体的饮食能够促进人体的健康,过多食用食物便会给人们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6.食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因素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的研究》社会调查连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