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笔记11|痉湿暍病脉证治法—湿病(风湿)

风湿关节炎、痛风、皮肤表面的湿疹、荨麻疹、蚊虫咬伤等的治法都在这一篇里。

一、湿从哪里来?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为中湿,亦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脉沉代表里;脉细代表寒,有东西束到,这是中到湿了,也叫湿痹。寒湿堵在身体里会造成小便排不出来,治症时多利小便。湿不影响大便,大便恶燥,湿很盛的人大便会多。

如果湿停在皮表、四肢关节,用汗解;若湿在身体里面,则利尿。

为什么会有湿在身体里?

运动、天热或做劳力后出汗,汗未出尽时皮表被寒气(冷风、冷气、冷水)束到,汗一出汗腺就无法再回去,毛孔又关了,汗水便停在体内,长年累月以后体内就生湿了,然后慢慢渗到关节。

二、湿家的症状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舌苔呈现很厚,不管是黄的厚还是白的厚,也就是说不管是寒湿还是热湿,反正都是湿。

脾主湿,脾臟色黄,中到湿时,湿把脾束住,黄色的营养本应进入脾臟,现在被湿挡到,进不去,只能往外走跑到皮表,故见熏黄,这个黄是营养。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塞,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一般来说有风湿的人喜欢靠近火,热会让他舒服。肺的津液因被湿挡到而无法下到肾,但仍要找地方发散,故一运动或吃东西就会“头汗出”,汗一直往外出于是会口渴,但身体里湿又很盛,喝水又喝不下去。

心移热给小肠,故丹田是热的,肺是寒的,寒热因中间的湿阻而无法交融,湿把寒热分隔致上寒下热。

膀胱贴在小肠前,小肠的热而把膀胱里的水气化成小便。当湿很盛时,膀胱里的水如同浆糊无法气化,故“小便不利”。

三、中医治疗湿症的原则

1、湿家不可攻下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不止者,亦死。

因为中焦是湿的,攻下把肠胃的营养攻掉,但湿还在,上焦的热下不来,返上,便“额上汗出”,上焦阳虚便“微喘”。这里“小便利”代表津液丧失了,死症。阳虚无法固住食物,会下利不止,直到死亡。

2、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风是游走的痛,湿是固定的痛,全身痛代表风湿都有,正治法是汗解,最好的处方是吃完微微出一层汗。这也是治疗风湿的一个技巧。

四、不同位置的湿用不同的处方

1、湿在头:喷剂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众病在头中赛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其它都没事,就是鼻子塞住了,说明湿在脑和鼻子中间,把鼻子堵到,病人会喘得呼吸不过来,只好用嘴巴来呼吸。这种情形无需内服处方,用喷剂即愈。

一般用的比较浅的鼻药是菖莆和辛夷,辛香发散。倪师最常用的是麝香矾石散,比例:麝香1矾石50。麝香无孔不入,矾石为燥剂,中耳炎亦可用之,麝香深入到最里面的发炎处,矾石上来一干燥,改变了病毒的生存环境,病毒便呆不下去了。

再举例:脑瘤。治脑瘤的重点不在实,而在于治水。把麝香矾石散喷入鼻腔,中医认为鼻脑相通,脑积水从鼻腔出来,压力得到舒解,病人不再头痛。脑中本不该有水,水入脑时病人会发痉,抽搐得厉害,治症时光开止痉的药还是止不了,用麝香矾石散排水。当脑里的水有地方渲泻时,瘤因无营养供应而开始萎缩,处方里加生半夏,生半夏去至高的水。

脑瘤压迫到眼睛致失明,眼睛四周全是眼屎,湿热重,有发炎脓水,用生大黄泡水喝,第二天即见效。生用食其气,熟用食其味,大黄去实去热,煮过后就跑到大肠去了。大黄一片泡水代饮,可治眼部湿热症(红血丝、眼屎等)。

麝香矾石散除了治鼻塞外,还可应急,如车祸昏迷过去,救护车来宣布死亡,如果胸口还有余温,可用之一搏,喷入鼻子。

2、湿在皮表:麻黄加术汤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 甘草一两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麻黄汤加入白术,出的是微汗,白术敛湿,拉住麻黄,把麻黄汤锁在治湿上。此方用于湿在皮表,如蚊虫叮咬起红疹,粉剂即可。荨麻疹、皮肤红疹等汤剂一剂下去,第二天即见效。

经方里都是先煮麻黄,去沫是去兴奋剂。临床上麻黄剂量减到二,跟其它药一次煮完亦可。

肾臟病的水肿、缺氧晕倒、沼气薰倒均可用麻黄加术汤,既去湿又宣肺。

3、湿在皮下:麻杏薏甘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 薏苡半两 甘草一两炙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ヒ,匕者茶匙也,四钱者四茶匙也。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皮肤上的用麻杏薏甘汤,薏仁能去表湿。此方被设计用于肌肉酸痛,皮肤是第一层,第二层是肌肉,疣长在肌肉上。

皮下湿盛时,身体里的热要从毛孔发散出去时被湿挡到,病人会“一身尽疼,发热”,黄昏时更热,该病来源于“汗出当风”,或多食冷饮。

薏仁可加重量,吃完后要避风。杏仁和麻黄是一对,杏仁跟着麻黄走的话,麻黄开再多也不会出现心跳加速或发汗太多的问题,麻黄是青龙,质轻入气分,宣肺,流出的汗是肺里的汗,杏仁色白润肺。

麻杏薏甘汤用途很广,粉剂效果也很好。头皮屑多、脂溢性皮肤炎、手皮脚皮厚都是麻杏薏甘汤。

4、湿在血脉外:防己黄耆汤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者汤主之。

防己黄耆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炙 白术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自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差。

防己黄耆汤最适合给运动少的人减肚子,尤其是女性朋友。身重代表湿盛,当湿把血管包住时,血液循环系统负担加重。平常汗从肌肉中发出去,肌肉是阳,血脉神经是阴,湿在中间把阴阳相隔开,阳不能入阴便往外走,故病人无事流汗,还怕风。

防己形似车轮,入血脉神经周围,把其他药带到血脉外围。黄芪行气,把水液带动,重用白术去湿。因为湿在血脉旁,会动到心臟,用炙甘草强心。防己黄芪汤喝后,发微汗,肌肉里会有蚂蚁爬的感觉,下寒从小便出。

用量:防己1两(37.5克),炙甘草5钱,白术5钱(湿盛加量),黄芪1两,生姜4片红枣1枚(随症加减)

加减法:1、喘:加麻黄;2、胃中不和:指肠不和,加芍药,芍药止腹痛;3、气上冲:加桂枝,桂枝降冲逆;4、下有陈寒:加细辛,细辛能散寒(辛香为阳,酸苦为阴)。

5、寒湿在肌肉:桂枝附子汤

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技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痺,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这两个处方都是常用处方,在经方中也很有名,对应西医里的“肌纤维疼痛综合症”,浑身肌肉痛到不能动,睡觉也不能翻身。

会用到桂枝附子汤一定是肌肉痛。“不呕不渴”代表病不在少阳和阳明,而在太阳。脉浮代表病在表,意指表虚,涩脉代表里寒。桂枝附子汤就是桂枝汤去白芍加炮附子,桂枝去风解肌(游走痛),炮附子去寒。

为什么不用白芍?白芍酸收,能攻血,让脚部的血回流到心臟,同时止腹痛,病人脉浮虚,已经虚了,再用白芍去攻坚会更虚。用此观念来看四物汤:真正补血的是当归,当归含油脂,有点黄色,入肠胃后能增加肠胃的蠕动(大黄入肠胃后好坏都去掉),从而促进肠胃的吸收,肠胃里食物的营养是血的源头,故能补血。纯补血的是熟地,黑黑的,入血,川穹只是活血,加快血液循环,白芍活血化瘀,把瘀血排掉,这才是四物汤的原理。

桂枝附子汤剂量:桂枝4钱,炮附子2钱,生姜2片,炙甘草2钱,大枣12枚,6碗煮2碗。喝的时候按体格大小调整剂量,比如体格大的每次喝1碗,体格小的每次喝半碗。

大便坚”,是因为中焦湿盛,把肠子挤压在一起,故大便不容易出来,而非便秘,经方的治症原则是“湿家不可攻下”。这时候用白术和炮附子,白术剂量大于炮附子,白术去中焦的湿,把湿收敛起来,附子是阳药,游走全身,让身体微微出汗,甘姜枣补回肠胃的津液。如果七天没有大便那可以攻下,湿梗到的话只是大便困难些,不会没有大便。

白术附子汤去掉甘姜枣便是术附汤。经方中有两个排脓汤:术附汤和当归赤豆散,脓疡在骨头上或身体很深的部位用术附汤。术附能把很深的湿提升上来。

其人如冒状”是说喝了药有点晕眩,是“中病”的现象,代表处方剂量都开得刚刚好,药力在发挥作用了。

白术附子汤剂量:白术4钱,炮附子2钱,炙甘草2钱,生姜2片,大枣6枚,️3碗煮1碗。

为什么重用白术?因为白术可以将脾臟里的湿、三焦的湿和肌肉里的湿全部推到皮肤表面上,再利用炮附子把湿推出去。

7、寒湿在关节里(痛风):甘草附子汤方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这个是治疗痛风的处方。桂枝去风,白术去湿,附子去寒,经方就是药简力专。之所以会有痛风,是因为风、寒、湿同时存在体内。然痛风发作时关节外是红红滚烫的,看似热症,为何是寒?这是关节处阳不入阴的表现。正常人阴阳协调,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当风寒湿阻在阴阳之间时,阴在里面,阳在外面,阳入不了里,故摸上去是烫的,但病人没有发烧症状。

甘草附子汤剂量:炙甘草2钱,炮附子2钱,白术2钱,桂枝4钱,六碗煮三碗。

重用桂枝,其他等量。为什么重用桂枝?附子走肾,能走骨节,打进关节里面,但附子一定要碰到桂枝才能进入到四肢末梢的关节里去,否则会停留在髋关节或膝关节,痛风多发在四肢末梢的关节处,然后白术过去把关节里的湿拿走。这三味药在跑时力量很强,用炙甘草固护心臟,强心。体格大的人桂枝5钱,另三味各3钱,浓煎5碗煮1碗亦可,一剂即中,因为病人已痛得要死。此方速度很快,一二剂就好。

汗出复烦者”说明还有痛,再吃,不痛就好了。才区区五味药,却是治疗痛风速度最快的处方。

倪师课程里的钱、两都是台湾的剂量标准,换算成大陆的标准是:1钱=3.74克,1两=37.4克,为方便计算,两/钱X4=克,即可。

总结:

皮肤表面的湿用麻黄加术汤,湿在皮表以下用麻杏薏甘汤,湿在血脉神经周围用防己黄芪汤,腋下多汗、睪丸积水均属于湿在血脉神经边,湿在肌肉用桂枝附子汤,湿在中焦用白术附子汤,痛风用甘草附子汤。还有两种湿不在此列:湿在血脉里和很严重的类风湿型关节炎(关节变形),后述。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0|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痉病(脑膜炎)

注:文中涉及到的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他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匮要略》笔记11|痉湿暍病脉证治法—湿病(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