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轻松育儿”真的存在吗?

从怀孕起,我一直在看育儿相关的书。虽然我学了五年的学前教育,但我依然心虚。

面对一个新生宝宝,我忘记了我曾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没头没脑的重新学习了很多。

记忆最深的是让还是六个月的宝贝独立睡觉。

孩子独立睡觉能给独自全天照顾宝贝的妈妈稍微一点缓冲的时间。

所以当书上说有办法可以让6个月的宝宝独立睡觉,还有利于孩子独立性格的养成,我简直如获至宝。

如果有人做过这种训练,就知道对宝宝和妈妈来说简直算是残酷。

宝宝用哭哑了的嗓子继续哭着要抱抱,妈妈忍着锥心的疼才能压下抱起宝宝的冲动。

我熬了大概三天,实在熬不下去了,就半途放弃了培养孩子独立的“关键时刻”。

如今回想起来,真感谢那时忍熬不住的自己。

因为熬不住,所以和孩子才能更好的温暖亲子关系。也未见他缺少“独立”这个特点。

正是那段靠“书”养孩子的阶段,我妈妈不止一次的惊叹我养育孩子如此费劲。我也不止一次控诉我妈妈思想落后。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我的本性渐渐裸露。有柔声细语的太阳花角色,也有面目狰狞的怪兽角色;有娇惯放纵的母亲角色,也有严厉刻薄的老师角色。

如此,我与孩子更接近彼此。听儿子说“我现在越来越了解你了”比起他说“妈妈我爱你”更受用。

当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去做新媒体,推崇一种叫做“不吼不叫,快乐轻松育儿”的理念,更有能力者将这种理念出版成书时,内心竟生出无限恐慌来。

育儿真的可以不吼不叫,轻松快乐吗?


1.首先从为人父母者的角度讲,超级不符合人性啊。

常言道“七情六欲”,为人子女时,我们有充足的权力想笑笑,想哭哭,想发怒时就摔摔打打,这都很正常。

尤其女性,从妈妈的手掌心换到男朋友的手掌心,在成年之后,依然可以任性妄为的耍耍小性子。

为什么做了父母后,尤其是做了母亲之后,我们就不能“吼叫”了呢?

如果有哪位刨根问底者做一次问卷调查,99.8%的妈妈都有吼叫的经历。

但回顾与孩子的点点滴滴,我们的快乐并没有减少。

著名心理学家,幼教专家金韵蓉在一次采访中明确表达,她打过自己的儿子。她说:很心疼现在年轻的妈妈,需要兼顾那么多问题,从而忽略了自己的权益。

我并不是赞同作为父母的人动不动就跟孩子发脾气,我只是想呼吁作为父母可以活的更加真实,更像个有血肉的,活的父母。

2.其次孩子能从父母的情绪中体味到人生百味。

现在所有的父母都已经知道,孩子的第一经验来源是父母。

试问:一个从来没有发过脾气的爸爸妈妈,能教会孩子正确发脾气吗?

我老公是个脾气极好的人,他从来不发脾气。但长时间的相处中,我明确知道他是有脾气的。

但他非常克制,克制的像个无欲无求的人一样,你几乎感觉不到你被他需要。这常常让明知他有此特点的我仍非常沮丧!

他自己的父母正是现在妈妈们倡导的“不吼不叫轻松快乐育儿”的典型。

我公婆从未对老公大声说过话,但老公极其怕他们;我公婆从不干涉我们的生活,但老公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猜测并顺从他们的意愿。

所以纵观古今,那些情绪非常丰富,却不乏爱意的人家,孩子们的性格多数更受欢迎。

就像祖母级别的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说的那样:许多实操类育儿书籍,只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就夸下海口说只要掌握这些建议,你家孩子未来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我是位发现心理学家,我想弄清楚孩子们的想法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我拥有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并不能比其他家长知道更多答案。

因而,作为匆匆看了几本心理学书籍,或者读过一些教养的鸡汤文,你就一头扎进去,觉的自己能开天辟地般的教育出一个非凡的孩子,那简直是一件只能表示“呵呵”的事情。

就让孩子沐浴在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中吧,你何必焦虑自己爱的不正确,谁又是正确的呢?

3.爱从来不轻松,育儿为何就需要轻松?

现在的父母们背负了太多。各种专家各种专业建议,例如不能吃掉地上的食物,有细菌;家里要一尘不染,否则孩子易生病;吃东西要荤素干湿搭配,不然孩子娇嫩的胃受不了。

再比如,要释放孩子的天性,妈妈们就尽力遛断小腿,找能释放天性的环境带娃释放到底。

所以妈妈累,就抱怨爸爸轻松,爸爸被抱怨也不是能轻松享受的事儿。

因而一个家庭被一个小娃娃的到来压的喘不过气来。就催生出许多针对痛点的轻松育儿论。

我非常不善良的提问:你养个花,养个猫或者其他别的什么宠轻松吗?为什么没人教你怎么轻松养宠呢?

就像生活不易,成功艰难一样,养娃也没有捷径可走,如果爱的纯粹,你累也累的幸福!

是吗?多问几次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吼不叫轻松育儿”真的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