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成语知国学]《荀子》成语集萃(2)

注: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为“译文”,之后是“成语及释义”。


《荀子·富国》


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pào)仓廪(lǐn)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huáng)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郊外的田野乡村,是财物的根本;粮囤地窖谷仓米仓,是财物的末梢。百姓不失农时和谐安定、生产有条不紊,这是钱财的源头;按照等级征收的赋税和国库,是钱财的支流。所以英明的君主必定谨慎地保养那和谐安定的政治局面,节流,开源,而对钱财的收支时常加以调节,使天下的财富一定像大水涌来一样绰绰有余,而君主也就不再担忧财物不够了。

开源节流--比喻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追求美名的不来攻打,谋取利益的不来攻打,要发泄怨愤的也不来攻打,那么国家就会像磐石一样稳固,像恒星一样长寿。

安如磐石--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

磐石之安--形容极其安定稳固。


《荀子·君道》


斗斛(hú)敦概者,所以为啧(zé)也;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各种量器量具,是用来造成统一标准的;但如果君主热衷于贪图财利,那么大臣百官就会乘机跟着去多拿少给以致于没有限度地盘剥老百姓。

丰取刻与--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


《荀子·臣道》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cuàn)臣者也。

上不忠于君主,下善于在民众中骗取声誉;不顾有利于公家的原则和普遍适用的道义,拉党结派互相勾结,把封锁蒙蔽君主、图谋私利作为自己的主要事务:这是篡夺君权的臣子。

朋党比周--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

服从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顺从,服从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做谄媚;违抗君主的命令而有利于君主叫做忠诚,违抗君主的命令而不利于君主叫做篡夺。不顾君主的荣辱,不顾国家的得失,只是苟且迎合君主、无原则地求取容身,以此来保住自己的俸禄、去豢养结交的党羽罢了,这种人叫做国家的奸贼。

偷合苟容--奉承迎合别人,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


《荀子·议兵》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上取得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得地理上的有利形势,观察好敌人的变动情况,比敌人后行动但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要领。

后发制人--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所以用桀欺骗桀,还由于巧拙不同而有侥幸获胜的;用桀欺骗尧,拿它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鸡蛋掷石头,用手指搅开水,就好像投身水火,一进去就会被烧焦淹没的啊。

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地前进。


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一定在战事之前深思熟虑,并且反复告诫自己要慎重,慎重地对待结束就像开始时一样,始终如一,这叫做最大的吉利。

终始如一--自始自终一个样子。自始至终,一直不变。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蹷(jué)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所以近处的人歌颂周朝而且热爱周朝,远处的人竭尽全力地来投奔周朝,即使是幽隐闭塞偏僻边远的国家,也无不前来归附而听从役使,并且喜欢周朝,四海之内就像一个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服从,这可以称作是人民的君长了。

四海为家--原指帝王占有全国。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是以尧伐驩(huān)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因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商纣,这两帝、四王都是使用仁义的军队驰骋于天下的。所以近处喜爱他们的善良,远方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的刀口上还没有沾上鲜血,远近的人就来归附了;德行伟大到这种地步,就会影响到四方极远的地方。

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仁义之师--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


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

所以,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不足以用来取胜,高耸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不足以用来固守,严格的命令、繁多的刑罚不足以用来造成威势,遵行礼义之道才能成功,不遵行礼义之道就会失败。

高城深池--形容防守坚固。


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

这种人便是高官厚禄的授予对象,光荣还有哪一种比这个更大的呢?

高官厚禄--泛指职位高,待遇优。


《荀子·天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

天不会因为人讨厌冷而废止冬天,地不会因为人讨厌辽远而废止广大,君子也不会因为小人的吵闹喧嚷而停止善行。

其势汹汹--来势凶猛;样子凶猛。


《荀子·正论》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如果德行与其位置不相称,能力与官职不相称,赏赐与功劳不相称,处罚与罪行不相称,那就成了最大的不吉祥。

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荀子·礼论》


三年之丧,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唱而三叹也,县一钟,尚拊(fǔ)、膈(gé),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人死三年祭祀的时候,哭声嚎啕,唱《清庙》之歌,一人唱而三人和,悬挂一口钟,上面有拊、膈,将瑟的底部穿上孔,这也都是表示礼的仪式应该质朴不文。

一倡三叹--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


其理诚高矣,暴慢、恣(zì)睢(suī)、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

礼的道理实在是高明啊,那些胡作非为、放荡不羁、轻薄浅俗而又自命为高的人,一旦与礼相遇,立刻就会败倒。

暴戾恣睢--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然后皆有衣衾(qīn)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shà)菨(shà)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

然后衣被等所有送终之物,其多少厚薄都有一定的规定,棺椁(guǒ)上的装饰物和图案,也都有不同的等级,以此来表达敬饰之意,使生死如一,一切都满足人的愿望,这是先王之道,是忠臣孝子之极致啊。

忠臣孝子--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

礼,就是用来取长补短,减少多出的,弥补不足的,既要达到爱慕崇敬死者的礼节目的,又能养成按照礼的规则去做的美德。

损有余补不足--减少多余的,补充欠缺的。


《荀子·乐论》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荀子·正名》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字本来无所谓合适不合适,是人们约定而命名的,约定俗成了,就成为合适的,与约定俗成不一样的就是不合适。

约定俗成--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荀子·性恶》


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致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如果让普通人掌握道术的方法,努力学习,专心致志,认真思索,仔细考察,日积月累,积累善行而不停息,就会达到神明的境界,与天地相参。

专心一志--形容一心一意,做事集中精力,不为外界所动。


《荀子·成相》


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拒绝劝谏又文过,愚昧附和君主,国家一定会遭祸。

拒谏饰非--形容拒绝接受别人的规劝,掩饰自己的错误。


《荀子·赋》


公正无私,反见纵横。

正直为公无私心,却被说成结私党。

公正无私--做事公正,没有私心。


《荀子·大略》


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箸(著),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小人不诚于内而求之于外。   

尽量收罗微小的就能变成巨大,不断积累隐微的就会变得显著,道德极高的人脸色态度就和润,品行完美的人名声就传得远。小人内心不真诚却到外界去追求声誉。

积微成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


子夏贫,衣若县(悬)鹑。

子夏贫穷,衣服破烂得就像悬挂着的鹌鹑。

鹑衣百结--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荀子·法行》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guì),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

这宝玉,君子用来比拟品德:它温柔滋润而有光泽,好比仁;它坚硬而有纹理,好比智;它刚强而不屈,好比义;它有棱角而不割伤人,好比行;它即使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勇;它的斑点缺陷都暴露在外,好比诚实;敲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言辞之美。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坚强不屈--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坚贞不屈--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


[见成语知国学]《荀子》成语集萃(2)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成语知国学]《荀子》成语集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