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张图片
三角招潮蟹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张图片
四角招潮蟹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张图片
纠结清白招潮蟹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4张图片
招潮蟹分布图

《低地》77页(简体中文版),第三段。

招潮蟹是101种蟹类动物的统称。交配前,雄性能挥舞大螯作各种炫耀表演,招引雌性,在潮间带活动时似招唤潮水,故名招潮。

头胸是甲梯形。前宽后窄,额窄,眼眶宽,有一对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眼柄细长。在觅食时,两只眼睛高高竖起,观察周围动静。一旦发现情况,就迅速撤离。

雄的颜色较雌体鲜明,颜色包括珊瑚红、艳绿、金黄和淡蓝色。

招潮蟹栖居在盐和苦咸水的海滩,在泥泞的领域生存。营穴居生活,洞穴是此类蟹生活的中心,在洞穴里既可以避免水陆各类捕食者的侵袭,又可以避免潮水浸淹或太阳直射。蟹类的挖掘行为显著改变了微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渗透性、土壤硬度等)。蟹洞增加了土壤表面积,促进土壤氧化,土壤、营养的垂直运输和水、气循环。此外,蟹洞密集区(蟹床)也是有机碎屑的大面积停留区,能够富集含有机质的细粒。

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的潮间带,是暖水性具群集性的蟹类。在温、热带海湾数量很多。北美的常见种如好斗招潮蟹、信使招潮蟹和红节招潮蟹,见于北大西洋沿岸的新英格兰到墨西哥湾沿岸各州。

招潮蟹的活动始终以它的洞穴为中心,当它爬出洞穴到外边行走时,常常将它的洞穴作为参照物。以视觉和听觉作为通讯工具。然而,洞穴附近经常淤积起一些潮水退去后形成的沙堆,招潮蟹会因视线被挡而看不见自己的洞穴。

招潮蟹回巢时不会像其他动物那样寻找路径上的标记,而是依赖于它大脑中天生具有的数学计算能力。招潮蟹每走一步,都会重新计算洞穴的位置、所走的步数和这些步子的方位招潮蟹随着潮水的涨落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可谓潮退而出,潮涨而归。

除此以外,它们还能准确无误的日夜变色。每一天,招潮蟹的体色都会随白天黑夜交替变化。每当夜晚,其体色变浅,白天则深而鲜艳。体色对比最明显的时间,恰恰是比前一天推迟50分钟的时刻。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5张图片
硅藻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6张图片
硅藻结构图

《低地》77页(简体中文版)

硅藻(拉丁学名:Diatom),囊泡藻界硅藻门单细胞植物。它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个体连结成各式各样的群体。主要分布于温带和热带海区。

植物体单细胞,或由细胞彼此连接成链状、带状、丛状、放射状的群体,浮游或着生,着生种类常具胶质柄或者包被在胶质团或胶质管中。

硅藻是一类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分布极其广泛,不管是海洋、淡水、汽水、泥土及潮湿的表面上均可发现。大部分生活在开阔的远洋水域,当然也有的像膜一样生活在海底砂砾上,更有能在仅仅是潮湿的大气中存活的种类。硅藻的一些种甚至会布在2公里的高空。。在世界大洋中,只要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硅藻的踪迹,尤其是在温带和热带海区。因为硅藻种类多、数量大,因而被称为海洋的“草原”。

主要价值:

释放氧气,它们靠光合作用将海水中的无机物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机物。地球上有70%的氧气是浮游植物释放出来的,浮游生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就有360亿吨,占地球大气氧含量的70%以上。

海洋初级生产者

硅藻是鱼、贝、虾类特别是其幼体的主要饵料,它与其他植物一起,构成海洋的初级生产力。 硅藻还是形成海底生物性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的年代,那些在海底沉积下来的以硅藻为主要成分的沉积层,逐渐形成了经济价值极高的硅藻土。

危害

赤潮:海洋环境如果受到富营养污染或其它原因,常使某些硅藻如骨条藻、菱形藻、盒形藻、角毛藻、根管藻、海链藻等生殖过盛,形成赤潮,使水质恶劣,对渔业及其它水产动物带来严重危害。


有些硅藻(如根管藻)生殖太盛并密集在一起,可阻碍或改变鲱鱼的洄游路线,降低渔获量。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7张图片
塘鹅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8张图片
塘鹅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9张图片
塘鹅飞翔图

《低地》78页(简体中文版)

塘鹅是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8种大型游禽的统称。塘鹅体形较大,体长140~175cm。体形粗短肥胖,颈细长。通体白色。喉囊大且具有弹性。栖息于全世界许多地区的湖泊、河流和海滨。

塘鹅在野外常成群生活,每天除了游泳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岸上晒晒太阳或耐心的梳洗羽毛。鹈鹕的目光锐利,善于游水和飞翔。即使在高空飞翔时,漫游在水中的鱼儿也逃不过它们的眼睛。如果成群的塘鹅发现鱼群,它们便会排成直线或半圆形进行包抄,把鱼群赶向河岸水浅的地方,这时张开大嘴,凫水前进,连鱼带水都成了它的囊中之物,再闭上嘴巴,收缩喉囊把水挤出来,鲜美的鱼儿便吞入腹中,美餐一顿。

北美鹈鹕有迁徙习性。褐鹈鹕繁殖於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的热带和亚热带海滨。

塘鹅通常成群繁殖于岛屿,在一个岛上可能有许多小群塘鹅。小塘鹅的孵化和育雏任务,由父母共同承担。当小塘鹅孵化出来后,塘鹅父母将自己半消化的食物吐在巢穴里,供小塘鹅食用。小塘鹅再长大一点时,父母就将自己的大嘴张开,让小塘鹅将脑袋伸它们的入喉囊中,取食食物。有时小塘鹅就站在父母的大嘴里吃食。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0张图片
海豚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1张图片
海豚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2张图片
海豚

《低地》78页(简体中文版)

海豚(拉丁学名:Delphinidae)是鲸目海豚科动物的统称。海豚体长约1.5~10米,体重50~7000公斤;躯干呈纺锤形,体型圆滑、流畅,皮肤光滑无毛,头部特征显著,喙前额头隆起,有弯如钩状的背鳍;某些海豚体表有醒目的彩色图案,另一些则是较为单调的颜色。其记忆力良好,有着温和友善、活泼好动的性格,体矫健而灵活,善于跳跃和潜泳,拥有发达的声呐系统,在水中和空气中均有极好的听力,通常喜欢群居,捕食鱼类、乌贼等。

其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大洋及河流中。

海豚不像其他鲸类那样长时间深度潜水。游速快并带有杂耍特征。

豚泳是海豚科动物独有的游泳方式,整个身体以小角度跃离水面再以小角度入水,这是区别海豚和其他鲸目动物的方法之一(鼠海豚科和其他鲸类动物一般情况下都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游泳)。

海豚游速迅捷,通常最快速度在每小时30-40km左右,个别种类的海豚时速可以超过55km/h,并能维持很长时间,是海洋中的长距离游泳冠军。

主要栖息于热带的温暖海域,但也有一些比如露脊海豚(Lissodelphisspp.)更喜欢寒冷水域。通常生活在浅水或至少停留在海面附近。

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海平面上涨引发的降水、水温和盐分等等生态环境变化,特别是部分沿海水温在短短半个世纪上升了3~4摄氏度,变化之快,使海豚们应接不暇,无所适从。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3张图片
座头鲸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4张图片
座头鲸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5张图片
座头鲸

《低地》78页(简体中文版)

座头鲸(学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须鲸科座头鲸属海洋哺乳动物。它的主食为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多成对活动,性情温顺,同伴间眷恋性很强。其分布于世界各大海洋。

座头鲸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鲸类,但也是海洋中当之无愧的庞然大物,体型肥大而臃肿,座头鲸成体平均体长雄性为12.9米,雌性为13.7米,最大记录雌性18米。体重25~30吨。它的头相对较小,扁而平,吻宽,嘴大,嘴边有20~30个肿瘤状的突起,有趣的是每个突起的上面都长出一根毛,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却全都没有毛。

背鳍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鲸类那样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故得名“座头鲸”,也叫“弓背鲸”或者“驼背鲸”。

每年进行有规律的南北洄游:夏季洄游到冷水海域索饵,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洄游期不进食。游泳速度较慢。每小时约为8~15公里,常发出类似“唱歌”的繁杂声音。

座头鲸是有社会性的一种动物,性情十分温顺可亲,游泳的速度很慢,每小时约为8~15公里,在海面缓缓游动时,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身体的大部分沉在水下,有时又象是一个自由飘浮的小岛,人们在海岸上也能看到它露出海面的身体。游泳、嬉水的本领十分高超,有时先在水下快速游上一段路程,然后突然破水而出,缓慢地垂直上升,直到鳍状肢到达水面时,身体便开始向后徐徐地弯曲,好像杂技演员的后滚翻动作。它可以钻入水中快速潜水游动,仅用几秒钟就消失在波浪之下,进入了昏暗的深渊。露出水面呼吸时,从鼻孔里会喷出一股短粗而灼热的一种油和水蒸汽混合的气体,把周围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形成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同时发出洪亮的类似蒸汽机发出的声音,被称之为“喷潮”或“雾柱”。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6张图片
鲷鱼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7张图片
鲷鱼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8张图片
银鲷又名白鲷

《低地》79页(简体中文版)

鲷鱼(英文名:Snapper)是鲈形目丽鱼科动物。 其一般体高侧扁,长五十厘米以上,体呈银红色,有淡蓝色的斑点,尾鳍后绿黑色,头大、口小,上下颌牙前部圆锥形,后部臼齿状,体被栉鳞,背鳍和臀鳍具硬棘。鲷鱼富含蛋白质、钙、钾、硒等营养元素,能为人体补充丰富蛋白质及矿物质。广泛地分布于止水、运河及流速缓慢的深河中。

鲷鱼实行了“一夫多妻制”。它们一般以一二十条组成一个大家庭,由一个雄鱼为“一家之主”,其余的都是它的妻子。如果雄鱼死了,雌鱼就会显得六神无主,慌乱不堪。但没过多久,便有一条最强壮的雌鱼会变成雄鱼,充当新“丈夫”。一条雄鲷鱼死了,“妻子”们悲伤地在它的周围游动着。游着游着,其中一条体魄健壮的“妻子”由雌性变成了雄性,充当“一家之主”,带领众“妻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为什么鲷鱼会由雌变雄呢?原来,雄鲷鱼身上长着鲜艳的色彩,这种色彩在水下发出特殊的信号。雌鱼对这种色彩十分敏感,一旦雄鱼的光色消失,身体最强壮的雌鱼神经系统首先受到影响,随即在它的体内分泌出大量的 雄性激素,使卵巢消失,精巢长成,鳍也跟着变大了,就变成了一条雄鱼。


海星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19张图片
海星

海星

《低地》80页(简体中文版)

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统称,非属鱼类。体扁,星形。具腕。现存1,800种,见於各海洋,太平洋北部的种类最多。辐径1∼65公分,多数20∼30公分(8∼12吋)。腕中空,有短棘和叉棘覆盖;下面的沟内有成行的管足(有的末端有吸盘),使海星能向任何方向爬行,甚至爬上陡峭的面。低等海星取食沿腕沟进入口的食物粒。高等种类的胃能翻至食饵上进行体外消化,或整个吞入。内骨骼由石灰骨板组成。通过皮肤进行呼吸。腕端有感光点。多数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有的行无性分裂生殖。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星纲(Asteroidea),下分海燕和海盘车两科,不过人们都俗称其为海星或“星鱼”。

海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浅海底沙地或礁石上,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

它们通常有一个中心盘和5个武器。反口或上表面可以是光滑的,粒状或刺状的和覆盖有重叠板。许多物种在各种深浅不同的红色或橙色,颜色鲜艳,有些是蓝色,灰色,褐色或黄褐色的。海星有操作的脚管,口服或下表面的中心处由一个液压系统和嘴。他们是机会主义捕食者,大多是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食肉动物。

捕食时常采取缓慢迂徊的策略,慢慢接近猎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将整个身体 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猎获物在其体外溶解并被其吸收。海星腕足的末端有一个眼点,是它的光线感觉区。海星身上有很多可以察觉水中食物来源,很快找到食物。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0张图片
岩藻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1张图片
岩藻

《低地》81页(简体中文版)

岩藻(rockweed),为数种褐藻之俗名。包括墨角藻属(Fucus)、马尾藻属(Sargassum)藻类。

墨角藻属藻类常见于北温带的岩石海岸和盐碱滩中。具囊状漂浮器及用以固著于岩石的固著器,叶状体为黏液覆盖,可抗乾旱和温度变化。

马尾藻属藻类有150种。适应於热带环境,大多自由漂浮,也有许多种附著於岸边岩石。马尾藻海即因海面布满以漂浮马尾藻(S. natans)为主的褐藻而得名。马尾藻的叶状体高度分枝,具有中空的浆果状气囊,拟叶体叶片状,边缘锯齿状,故又称海冬青。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2张图片
海莴苣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3张图片
海莴苣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4张图片

《低地》82页

孔石莼 Ulva lactuca L.,亦称海白菜、海青菜、海莴苣、绿菜、青苔菜、纶布,属常见海藻。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 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带,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冬春采收,可供食用,鲜食或漂洗晒干。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5张图片
加工切好的海带



海带(学名:Laminaria japonica,又名:江白菜),海带科海带属植物。其集中长于太平洋西北部, 海带呈褐色扁平带状。

海带属于亚寒带藻类,是北太平洋特有地方种类,大西洋也有一些海带分布。海带大部分都分布于北半球,同时南半球也有少量分布,一般多生长在潮下带海底岩石上。海带生长主要受温度、光照影响、营养盐和植物激素等等因素影响。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6张图片
鹊鸭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7张图片
鹊鸭

鹊鸭(学名:Bucephala clangula)中型鸭类,体长32-69厘米,体重0.5-1千克。嘴短粗,颈亦短,尾较尖。雄鸭头黑色,两颊近嘴基处有大型白色圆斑。上体黑色,颈、胸、腹、两胁和体侧白色。嘴黑色,眼金黄色,脚橙黄色。飞行时头和上体黑色,下体白色,翅上有大型白斑,特征极明显,容易识别。


雌鸟略小,嘴黑色,先端橙色,头和颈褐色,眼淡黄色,颈基有白色颈环;上体淡黑褐色,上胸、两胁灰色;其余下体白色。

主要栖息于平原森林地带中的溪流、水塘和水渠中,尤喜湖泊与流速缓慢的江河附近的林中溪流与水塘。泳时尾翘起。

分布于北美北部、西伯利亚、欧洲中部和北部、亚洲等地。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8张图片
鹊鸭卵


繁殖在北半球北部的广大地区,一般在靠近森林或森林中富有水生动物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上繁殖。对多在冬季末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也有在到达繁殖地后才成对。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天然树洞中,特别是杨树、桦树、橡树等树洞多被利用。喜欢利用旧巢,如无干扰或巢未被破坏,常被多年利用。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29张图片
针尾鸭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0张图片
针尾鸭

针尾鸭(学名:Anas acuta)是中型游禽,属水鸭类。体长43-72厘米,体重0.5-1千克。雄鸭背部满杂以淡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波状横斑,头暗褐色,颈侧有白色纵带与下体白色相连,翼镜铜绿色,正中一对尾羽特别延长。雌鸭体型较小,上体大都黑褐色,杂以黄白色斑纹,无翼镜,尾较雄鸟短,但较其他鸭尖长。飞行迅速。在各种内陆河流、湖泊、低洼湿地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在开阔的沿海地带,如空旷的海湾、海港等地常能够见到数百只的集群。主要以草子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也到农田觅食部分散落的谷粒。广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北美西部。越冬在东南亚、印度、北非、中美洲,少数终年留居南印度洋的岛屿上。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1张图片
海鸥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2张图片
海鸥

海鸥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鸥。腿及无斑环的细嘴绿黄色,白尾,初级飞羽羽尖白色,具大块的白色翼镜。冬季头及颈散见褐色细纹,有时嘴尖有黑色。海鸥身姿健美,惹人喜爱,其身体下部的羽毛就像雪一样晶莹洁白,海鸥是候鸟,分布于欧洲、亚洲至阿拉斯加及北美洲西部。

海鸥是最常见的海鸟,在海边、海港,在盛产鱼虾的渔场上,成群的海鸥漂浮在水面上,游泳,觅食,低空飞翔、喜欢群集于食物丰盛的海域。海鸥除以鱼虾、蟹、贝为食外,还爱拣食船上人们抛弃的残羹剩饭,故海鸥又有“海港清洁工”的绰号。港口、码头、海湾、轮船周围它们几乎是常客。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3张图片
燕鸥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4张图片
燕鸥

鸟纲,鸥形目,鸥科,燕鸥亚科大部分鸟类的通称;或专指燕鸥属(Sterna)各种。因与家燕的尾型相似而得名。

燕鸥是燕鸥科的海鸟,以往被看为鸥科下的一个亚科。燕鸥与鸥及剪嘴鸥是一个血统分支,全世界都有它们的踪迹。 世界共有32种,中国有8种。分布几遍全球,绝大多数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是鸥科中体型较小的类群。嘴形细长,嘴峰形直或几乎直形,不成弧状;脚短而细弱,趾间蹼不呈深凹状;尾较长,超过翅长½,呈深叉状。常结群在海滨或河流活动。巢置于沼泽地的砂土窝中。

燕鸥它是动物中的"飞远冠军",可以不费力的从南极洲飞到遥远的北极洲地区,行程17600多千米。

燕鸥是海鸥中的一种。一般海鸥可分为两类:尾巴圆形的一类为鸥,而尾巴叉形像剪刀的一类则为燕鸥。鸥类以死鱼虾为食,取食行为类似于秃鹫;而燕鸥则以活鱼虾为食。但是它们都是优秀的飞行家,脚上长着蹼和防水的羽毛。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5张图片
矶鹞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6张图片
矶鹞

矶鹬(学名:Actitis hypoleucos ,英文名:CommonSandpiper)是鹬科 矶鹬属 的水鸟。下体白,胸侧白色延伸入肩部。繁殖于古北界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南飞至非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并远至澳大利亚。喜欢吃昆虫、螺类、蠕虫。繁殖5~7月,营巢于河边沙滩草丛中地上,每窝产卵4~5枚。

栖息于沿海滩涂和沙洲至海拔1500米的山地稻田及溪流、河流两岸。行走时头不停地点动,并具两翼僵直滑翔的特殊姿势。性孤僻。

繁殖于古北界及喜马拉雅山脉;冬季南飞至非洲、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并远至澳大利亚。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7张图片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8张图片

苍鹭(学名:Ardea cinerea)又称灰鹭,为鹭科鹭属的一种涉禽,也是鹭属的模式种。是欧亚大陆与非洲大陆的湿地中极为常见的水鸟。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

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欧亚大陆,从英伦三岛往东到远东海岸和萨哈林岛和日本,往南到朝鲜、蒙古、伊拉克、伊朗、印度、中国和中南半岛一些国家。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39张图片
蓝鹭

大蓝鹭(Great Blue Heron)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种涉禽。它全身大部分羽毛呈灰蓝色,胸口和背部有丝状羽饰。它也是北美洲最大的鹭鸟,翼展可以达到惊人的2米。大蓝鹭生活在开放的海岸、湿地、沼泽、河岸和湖畔等有浅水的地方。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40张图片
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


秋沙鸭(拉丁学名:Mergus squamatus),鸭科秋沙鸭属动物。秋沙鸭[Mergus;mergansers]亦称废物鸭(trash duck)、锯喙鸭(sawbill)或鱼鸭(fish duck)。

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秋沙鸭族(Mergini)秋沙鸭属(Mergus)的几种鸟类。虽然大多生活於淡水,但与番鸭和金眼鸭一同归入秋沙鸭族(一个海鸭族)。秋沙鸭是体长、有冠的潜水鸟。肉味腥臭,故俗称废物鸭。

除稀有的巴西秋沙鸭(M. octosetaceus)外,均栖息在北方地区。普通秋沙鸭(M. merganser)与绿头鸭大小相似,雄鸟无明显的羽冠;营巢於北温带至亚北极附近的树洞中,越冬於南方河流。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41张图片
燕千鸟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42张图片
燕千鸟

埃及鸻 (学名:Pluvianus aegyptius):别称鳄鸟、牙签鸟、燕千鸟。主要生活于尼罗河流域等水边,由于经常以尼罗鳄的牙缝食物残渣与寄生虫为食,所以又叫鳄鸟、牙签鸟。

体长22厘米,翼展47-51厘米,体重80-92克,为中型涉禽。眼先被羽;嘴细而直,体羽主要是黑、白、灰、浅黄4种颜色的羽毛组成,远远望去,特别醒目。成对或结小群。主食蠕虫、昆虫或其他水生动物,也吃植物。多在地面营巢。栖息于水边、沿岸或内陆。性怯懦,但善于活动。候鸟。雏鸟为早成性。雌雄鸟相似。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塞内加尔到埃塞俄比亚、扎伊尔、乌干达、刚果、安哥拉下游流域。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43张图片
八哥

八哥 (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体长23-28cm。通体黑色,前额有长而竖直的羽簇,有如冠状,翅具白色翅斑,飞翔时尤为明显。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黄色,脚黄色。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44张图片
噪鹃

噪鹃(学名:Eudynamys scolopacea),杜鹃科噪鹃属的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无危物种。 噪鹃属中型鸟类,尾长,背、翅上覆羽及飞羽,以及尾羽常呈横斑状排列。颏至上胸黑色,密被粗的白色斑点。其余下体具黑色横斑。噪鹃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南太平洋诸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内地的自四川东向秦岭至淮河、长江口及这范围以南大陆、海南等地,活动于树木茂盛的地方、从山地的大森林至丘陵以及村边的疏林都有踪迹。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国。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45张图片
猫头鹰

猫头鹰(学名:Strigiformes),脊索动物门鸟纲动物,它在除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布。其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 本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相对于头部硕大的双目均向前是本目鸟类共有且区别于其他鸟类的特征,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极其相似,故本目鸟类俗称猫头鹰。

猫头鹰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猫头鹰的食物以鼠类为主, 也吃昆虫、小鸟、蜥蜴、鱼等动物。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46张图片
红隼

《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_第47张图片
红隼


红隼(Falco tinnunculus),隼形目隼科隼属,体长约34cm,在猛禽里属于小型猛禽,雌鸟明显比雄鸟大一圈(对于所有猛禽而言,雌鸟都比雄鸟要大)。栖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旷野、森林平原、山区植物稀疏的混合林、开垦耕地、旷野灌丛草地、林缘、林间空地、疏林和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旷野、河谷和农田地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低地》第二周海洋生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