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书 ·——
这本书就是要告诉大人们,如果你还认为这些小不点只是傻萌,你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近30年来,科学家们对于婴幼儿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新发现,那就是在某种意义上,年幼的孩子实际上比成人更加聪明,更富有想象力,更会关心他人甚至更为敏感。
——· 关于作者 ·——
本书的作者 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国际顶级儿童心理学家。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以及三个孩子的祖母,高普尼克细心记录自家孩子的成长点滴,并思考和印证自己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她的代表作《摇篮里的科学家》以及《宝宝也是哲学家》都广受好评,《孩子如何思考》更是她经典中的经典,荣列美国育儿网站Babble “50本最佳育儿图书”之一。
——· 本书金句 ·——
1.孩子在童年所学之多,是今后一生都无法企及的。
2.做出改变的能力是人类的神秘特质,无论是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还是在整个历史中,这种能力也是我们最特别而永恒不变的本质。
3.孩子负责研发,成人负责生产与销售
4.反事实思维让我们得以制定新计划,发明新工具,创造新环境。人们总是不断地在想象,假如我们是以另一种方式敲开坚果或编织篮子或制定政策的,结果又会怎么样?而所有这些想法的总和,就是一个新的世界。
5.婴儿从开始会说并不存在的可能事物时起,就开始借助思考来使用工具了
6.婴儿注意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有着系统性的差异,他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也是不同的。
7.孩子能够向我们揭示被称为“爱”的灵性直觉,这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法做到的。
——·文稿 ·——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孩子如何思考》。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5万字,我会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华: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童年,了解童年非凡的意义。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来到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刚开始,小家伙什么都不懂,新手爸妈们经常被这个小家伙折腾得手忙脚乱。但是,随着小宝贝一天天地长大,爸爸妈妈们欣喜地发现,他们好像越来越聪明了。哪怕他们只有几个月大,但只要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显得格外兴奋和开心;2岁多的时候,他们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很快地分辨出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和物;5岁的时候,他们已经机灵得超乎大人们的想象: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故意制造一些小麻烦;变得爱臭美或者耍酷;遇到什么都好奇,总是有一连串的“为什么”……这些让家长们常常措手不及,不禁感叹:“这些小家伙的脑袋里到底在想什么?”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的这本《孩子如何思考》,也许会帮助你找到一些答案。
《孩子如何思考》这本书重点关注的是5岁以下的孩子。很多家长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什么都不懂的,傻乎乎的。但事实上,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受外界干扰较小,所以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都是发自内心的,是最原始的动力。其实,近30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婴幼儿的认知研究,也有了革命性的新发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年幼的孩子比成人更加聪明,更富有想象力,对他人的感受更为敏感,也因此更会关心他人。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不是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变成老实听话的洋娃娃,而是尽力理解他们的思维,帮助孩子保持和发掘自己的能力。正如本书作者高普尼克在书中所说:“如果你想借助这本书让孩子们乖乖听话,那就错了。事实上,我们可以借助儿童思维和大脑的相关知识来探究他们的意识。我们能够使用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等工具来理解孩子的内心生活。相应的,理解孩子的意识也能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观点来看待成人的日常意识,思考生而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本书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国际顶级儿童心理学家。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以及三个孩子的祖母,高普尼克细心记录了自家孩子的成长点滴,思考和印证了自己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她的代表作《摇篮里的科学家》以及《宝宝也是哲学家》广受好评,《孩子如何思考》更是她的经典作品,荣列美国育儿网站Babble“50本最佳育儿图书”之一。
好,介绍完本书的基本情况作者概况,下面我就分三个重点为你详细讲述书中内容:
第一个重点,鼓励孩子说更多的“为什么”。
第二个重点,“我是谁”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第三个重点,不惜一切也要保护好孩子的童年。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鼓励孩子说更多的“为什么”。
胖乎乎的小胳膊小腿儿,水汪汪的大眼睛,萌萌的小宝贝们不知道俘虏了多少人的心。事实上,小宝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得那么呆萌,即便只有几个月大,他们的小脑袋瓜也在无时无刻地高速运转着。当我们想方设法地教他们认识“1、2、3……”或者“苹果、香蕉、鸭梨……”的时候,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这个数字念1,而不是别的什么呢?”“为什么非要叫苹果,而不是香蕉呢?”“我一点都不喜欢妈妈教我的这些奇怪的东西,我想出去玩,我想听音乐……”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科学家通过反复地实验和严谨地研究发现,孩子的思考能力非常强,甚至比大人更具有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对于人类来说,孩子才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
细心的父母们会注意到,孩子们几乎都特别喜欢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女孩子喜欢穿上妈妈的高跟皮鞋、背上皮包去“上班”,或用各种塑料厨具和蔬菜,精心烹饪一顿丰盛的午餐;而男孩子们,则喜欢扮演超人、奥特曼等英雄人物……认知科学家把这种孩子们想象的虚拟世界,称之为“反事实世界”,把这种想象“反事实世界”的思考方式称之为“反事实思维”。
当然,这些虚拟的“反事实世界”并非毫无意义,相反,它可以促进孩子认识真实世界的能力,在孩子今后的人生中,“反事实思维能力”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反事实世界”里,孩子可以随意地想象自己有“日行千里”、“口吞大象”、“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但是他们很快又会发现,这些超能力在现实世界很难实现。于是,他们会不断地思考“为什么我不可以飞?”“为什么我不能一开门就到另一个国家?”等等,他们在这种不断地提问中认清虚拟和现实的边界,久而久之,他们会不再需要问为什么,也可以快速地认清现实世界。
另外,反事实思维能力可以保持孩子想象力和好奇心,这让他们在长大后,可以拥有创新力和创造力。1878年,莱特兄弟第一次见到父亲带回来的飞螺旋玩具,当他们发现它可以在空中旋转飞行时,就大胆地想象是不是以后人类也可以像飞螺旋一样在空中飞行,他们在几十年后,通过不断思考和创新,果然让人飞上了天空,发明了人类的第一架飞机。
除此之外,孩子在不断地问“为什么”中,自然而然就可以找到探寻真理的三个学习方法,即统计、实验和模仿,他们通过这三种方法,可以快速地学习和成长。
首先,我们来说统计。当我们在教孩子叫“妈妈”这个词语的时候,孩子会思考“什么是妈妈?”这时,孩子的大脑里就会呈现这个词和温柔、样貌、声音、温暖的怀抱等一系列相关信息的关系图。所以当我们不断重复这个词语,孩子在问题的引导下就会反复加强这种关联,所以这个数值达到最高峰的某一时刻,小婴儿会第一次脱口喊出“妈妈”。
其次,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实验专家的天赋。比如在小婴儿的一条腿上绑一个会响的玩具,另一条腿上什么都没有绑,那么,他们就会尝试不断动腿来让玩具发出声音,好奇为什么动腿会不时发出声音。最后,他们会准确地知道,动哪条腿才能让玩具发出声音,同时发出开心的笑声。孩子们不仅会做实验,还非常享受实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事实证明,孩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加强思考因果关系的能力,他们会通过反复的“因为这么做,可以怎样,而这么做,就不可以怎样”的思考方式,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这会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某种本领。很多有二宝的家庭常常会看到,老二总是跟在老大的屁股后面,模仿着做各种事情:姐姐笑,妹妹也笑;哥哥学习,弟弟也会学着拿起书翻着看……因为孩子们在看到别人做事情时,会不自觉地思考,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为什么自己不会?于是,家长们会突然发现,老二几乎没怎么教,自己就学会了穿衣、吃饭和上厕所,而当年父母为了教会老大这些本领,却废了不少心思。模仿是人类不断繁衍和进步的重要能力,孩子通过模仿不但可以快速地学会某种技能,同时让他们能够更加理解他人,接受别人的不足。因此,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一个优秀的榜样。
总之,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思考更多的“为什么”,让孩子在不断统计、实验和模仿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第二个重点,“我是谁”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在努力地学习和认识这个世界,努力地学习和认识“自己”。很多家长都很好奇小婴儿在思考着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对着自己的小手咯咯笑?为什么会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表现得那么好奇?要想找到这些答案,我们要先了解“意识”这个概念。
“意识”包括两个层面:外在意识和内在意识。所谓外在意识,就是人们对能够看到的外在世界的认识,例如蓝天白云、流水人家、蝉鸣鸟吟等等;而内在意识,就是“我们”内心的想法、感受和判断。只有内在的意识和外在意识都健全的时候,人的整体意识才是清晰的、准确的。婴儿要想准确地掌握内在意识和外在意识,需要不断地摸索。
我们先来聊聊外在意识。
对于孩子来说,周围的、外在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太多的“第一次”等着他们去探索。好奇心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就会越强,越敏感。这些新鲜事物,首先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就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作者通过实验发现,当在婴儿面前摆放一个新玩具的时候,他们最开始会长时间地观察,甚至发出喜悦的叫声。过一段时间,当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怎么玩,就会对此不再感兴趣,转而去观察其他的新鲜事物。这种观察,就是产生意识,认知世界的过程。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就是,孩子们的注意力与成人的注意力是不太一样的。成年人的注意力,往往是由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共同决定;而婴幼儿的注意力,主要由外源性因素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成人商品的广告,更突出功效和成本;而婴幼儿商品的广告,更强调色彩和声效。
为什么孩子与成人的注意力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其实,这与大脑的抑制功能有关系。孩子们不能像大人一样,适时地发挥抑制干扰功能,因此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时间也就相对较少。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学习时注意力不能一直集中。所以家长发现这种情况时,不能一味地指责孩子,毕竟,很多时候他们也不想这样,只是他们大脑的抑制功能,还没有达到积极发挥作用的水平。
除此之外,因为孩子主要受外在因素影响,所以孩子的注意力还是发散的、多面的。他们不仅会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特定事物的相关信息,还会吸收所有周围事物的信息,尤其是新信息。因此孩子的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满,等到孩子们成年后,思维更加完善,这些意识也会变得更有启发意义。其实有些时候,成年人可能会过于关注内在因素,导致钻进牛角尖,或许有时我们应该学着像孩子一样,放开心态,接受多元的、富于变化的世界。
说完外在意识,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内在意识。
完整的意识,离不开内在的感受,孩子不断感受自己的内心的过程,就是孩子建立内在意识的过程。哪怕成年后的内在意识,都离不开婴幼儿时期的经历、感受或体验。那些曾经的过往,都会转化成自我的独特意识,比如,在婴幼儿时期很少被母亲亲吻和拥抱的人,成年后往往也不善于表达情感,会显得更羞涩、内向一些。
那么,如何来简单地解释这种内在的“自我意识”呢?其实这就好像在大脑里装了一个录像机,婴幼儿时期的我们,真实地记录着每天的生活,长大后再不定时地回放出来,从而形成“悲观”、“喜悦”、“害怕”等潜在意识。不过,正因为有了内在意识,人们才会更细化地被塑造成不同性格的人,比如开朗的、沉稳的、精明的等等。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记忆的储存能力也是不同的。民间有一句谐音俗语,是“记4”的说法,就是孩子四岁以后才会记住事情。其实,孩子在4岁之前并非完全没有记忆。作者高普尼克提到,自己的儿子18个月大时,曾和祖母一起看过星星和月亮。而一个月后,当祖母再次来看望他时,他立刻拉着祖母往外走,嘴里叫着“看月亮,看星星。”
年幼的孩子可以记住东西,只是不善于把记忆编织成一种连贯的叙述。长大之后,记忆编织的能力自然会加强,他们就可以自由调取记忆,并进行筛选和重组。这些记忆就会形成我们前面提到的潜在意识,也就是内在意识。当这种内在意识和外在意识进行组合之后,那么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实,“我”是由过去的经历塑造的,随着经历不断增加,我也会变得更好,更优秀。
了解孩子关于“我是谁”这个意识形成的过程,不仅会让父母们认识到,要在孩子们的成长的阶段,多为他们提供经历和体验的机会,还会让父母们意识到,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不断地完善和改变固有观念,才能不断进步。
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重点,不惜一切也要保护好孩子的童年。
我们从前两个重点可以意识到,孩子在婴幼儿阶段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对于他以后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我们要不惜一些地保护好孩子的童年。其实,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些童年的记忆,让我们至今都难以释怀。不过,无论童年是好还是坏,都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属于自我的一部分。童年虽然短暂,甚至可以说是转瞬即逝,却塑造了长大后的我们。
那么我们如何为孩子塑造一个更好的童年呢?
孩子通过观察自己父母的行为来认识周围世界,并基于这种认识采取行动。而孩子的举行也影响了父母的行为,父母的行为又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这种影响是互动的、循环重复的。
比如,当我们不经意乱扔垃圾的时候,孩子会皱着小眉头说:“爸爸,我们老师说不可以乱让垃圾!你快捡起来吧!”或者开车过马路的时候,孩子会大声地告诉父母:“老师说了宁停一分,不抢一秒!”等等。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孩子对父母的影响等同于父母对他们的影响。
另外,很多二宝妈妈们都不承认,自己对待两个孩子的方式是有差别的。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家长无法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回应不同的孩子。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便你可以做到公平,但是对于不同孩子来说,他们自己会觉得你有区别对待他们。比如早餐,你明明给两个孩子做了一模一样的三明治,却可能有一个孩子会抱怨:“为什么他的三明治里夹的蔬菜比我多?”
所以,我们若是希望孩子可以积极健康地成长,那么就需要家长人为干预,通过改变、中断、巩固的方式来干预一些孩子不好的习惯和行为。
家长想要人为干预有哪些方法呢?
首先,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教会孩子如何去“爱”。“爱”这个词如果和孩子用语言来描述,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对于“关照”“照顾”等词语,孩子听起来就像天书一样。我们不妨先通过行动,让他们感受到“被爱”的滋味,一个拥抱、一个亲吻都是传递爱很好的方式。
特别是在婴儿时期,当孩子啼哭的时候,母亲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回应,那么这类母亲更有可能抚养出安全型、有爱的孩子;母亲如果没有对孩子啼哭给予积极回应,孩子长大后可能就属于回避型人格;母亲如果长期处在焦虑中,也更容易养育出焦虑型孩子……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爱、会爱的人,家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幼年时期是培养一个人正确道德观的关键阶段。如果儿童时期,父母没有很好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比如,不能主动伤害别人,偷拿东西是可耻的,偷看别人的隐私是错误的等等,那么孩子在成年后,潜意识就不会认为这些错误的行为有可耻,甚至会把错误都归咎在别人身上。那么,犯罪可能就是一触即发的结果。
要想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除了要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外,还应该将道德范围、共情力推广至更大的范围,比如,关注一些贫困山区的人们,全球变暖问题以及粮食短缺问题等。
总之,家长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应该珍惜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护好孩子的童年,同时不断地反思自己,最终受益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全家人。
好,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为你分享的差不多了,我们来回顾一下。本书围绕“孩子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讲解。首先,作者和读者一起探讨了婴幼儿是如何认识外在世界的,并由此引出“反事实世界”这个概念的作用及影响,同时了解了孩子天生就具有的学习能力:统计、实验与模仿;接着,我们重新认识了“意识”,通过对意识的了解从而得知孩子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并找到“我是谁”这个答案;最后,我们要知道,孩子的童年非常珍贵,作为家长应该倍加珍惜这个阶段,更多包容孩子,并教会他们如何爱,并遵守道德规则。
当然,即使我们己经经历过一些不好的童年,成年后也是可以弥补的,比如幸福的婚姻、满意的工作和真挚的友谊等,这些事情或多或少,都可以修复一些童年痛苦的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创造更多好的现在,改变和影响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主动塑造自己生命的能力,一个人只有自己不断地自我修复和完善,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完整的人格,创建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