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第二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读书笔记

目录

第2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第一节生物医学模型···

第二节心理动力学模型···

第三节认知行为模型···

第四节人本主义模型···

2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第一节 生物医学模型

生物医学模型(biomedical model)对待心理疾病的探索,遵从医学对待躯体疾病模式。①把不同的但是同时出现的症状(symptoms)归类为综合征(syndrome);②从不同的生理角度探索综合征的病因。

生物医学模型解释综合征的主要角度有以下几种:神经解剖学、生物化学、基因。

一、神经解剖

1. 大脑的四个脑叶

大脑的最外层是一层复杂迂回的“灰色物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表面有许多沟徊,其中一个主要的脑沟称为纵裂(矢状缝),将大脑沿中线分为左右两半球,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联结两半球,每个大脑半球进一步分为4个叶。4个叶分别有以下功能:

1)额叶

①语言功能、精细的自主运动以及高级的认知功能,如判断、决策和信息的提炼等;

②重要的比较器官——即可以使人们看到自身的行为,并通过观察他人对此行为的感受来评估这种行为是否恰当并进行适当调整;

③克服心理惰性(即能提醒我们何时开始或停止一项活动);

④整合情感和认知的关键部位(额叶具有感觉加工中心和情感加工中心双通路的连接)。

2)颞叶

①控制听觉;

②控制部分视觉加工系统;

③在记忆中发挥作用(颞叶损伤通常会出现记忆丧失)。

3)顶叶

①是感觉的内在整合中心;

②调控运动;

③调控躯体感觉。

顶叶损伤通常导致空间定向障碍和粗大运动行为能力丧失(如行走)。

4)枕叶

①控制视觉的分辨;

②控制视觉的记忆。

2.大脑主要结构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第二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二、生物化学

1. 神经元和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神经元,它是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

神经元的激活是一种“全或无”的反应(all-or-nothing response),如果刺激不够强,神经元就不会被激活;但是如果刺激足够强到引起冲动的话,即使刺激更强或者减弱,对于已经引发的神经冲动也不会有影响。所以神经元要么不被激活,如果被激活,其强度即是恒定的。

并不是所有的神经冲动都是刺激神经元激活的,有些神经冲动可以抑制兴奋传递,即这种冲动使得下位神经元更不容易被激活。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神经元不仅受到兴奋性冲动的刺激,也受到抑制性冲动的刺激,然后整合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最终决定激活还是不激活。

2. 几种重要的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它是最早发现的神经递质,参与将神经冲动传到周身的肌肉;在中枢神经系统,它与睡眠和阿尔采莫氏病有关。

2)多巴胺(dopamine,DA)。这种物质参与运动行为和与奖赏有关的活动的调控。

3)内啡肽(endorphin,End)。这类物质可能作用于脑内的阿片受体,可以受到阿片或相关药物的影响,如海洛因,内啡肽是体内的自然药物。

4)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这种神经递质几乎只在大脑内起作用,阻止神经元激活。

5)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在植物性神经系统中NE参与产生“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6)五羟色胺(5-hydroxytrptamine,5-HT)。这种神经递质有重要的抑制作用。5-HT与NE的不平衡可能与严重的抑郁有关。

神经递质来源于血流中的氨基酸,它们在轴突末梢被转化为神经递质后,释放入突触间隙。如果目的在于提升一种神经递质的活动,药物就可以用来提高神经递质在突出中的水平,例如,减慢其重吸收。如果目的是抑制神经递质的活动,药物可以占据神经递质的受体位置,阻止其发挥作用。

三、基因

遗传只具有一定影响,而不具有决定性影响。

四、对于生物医学模型的评价

如果一种心理障碍与生化异常有关,我们不能因此假设这些异常是心理障碍的原因,因为它们有可能是心理障碍的结果,也可能是心理障碍与生化的异常是由于第三个未知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人们不能从有效治疗某种障碍的方式上推断心理障碍的原因。


第二节 心理动力学模型

三个基本原则:

(1)心理决定论。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的意义部分由无意识的冲突决定。

(2)许多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换句话说,人们行为的真正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被自身所知的。

(3)大多数心理动力学派的学者认为这些力量受到来自童年经历的深刻影响。

一、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创建了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学派,他强调无意识的过程在决定正常和异常行为中的作用。

1.人格结构模型

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1)本我: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

①生的本能,这是与性本能有关的建设性的驱力,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libido)是生存的基本能量。

②死的本能,这是一种破坏性的驱力,如攻击、破坏甚至死亡(Freud,1920)。

本我是无理性和无逻辑的,只关注本人需求的即刻满足,而不考虑道德和现实。因此本我遵循的是享乐原则。

(2)自我

自我是本我的欲望与外部世界的现实之间的媒介。自我的基本目的是满足本我的需求,但是以确保个体的健康和生存的方式来进行。运用推理和其他智力资源来应对外部世界,同时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根据外界现实的条件,实行对本我的需求的控制。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

超我是社会禁忌与道德的内化,就是通常人们所指的良心,他强调的是对与错。随着超我的发展,它变成了一个内在控制系统,应对着本我的无节制的欲望。超我通过自我系统来压制那些错误的或不道德的欲望。

2.意识层次论

弗洛伊德将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无意识(unconsciousness)。

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不能被唤入意识层面的心理内容和心理活动。无意识包含了被禁止的需求、被压抑的其他经验,这些均被推出了意识范围。无意识在自我控制暂时降低时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如催眠、幻想、口误、梦等。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指的是虽然当前不在意识范围之内,但是很容易可以被提取的信息和冲动。

3.焦虑和防御机制

(1)焦虑(anxiety)泛指恐惧和担忧的感觉。

①现实焦虑(realistic anxiety),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可能危险带来的焦虑;

②神经质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是由于本我的冲动将要冲破自我的控制而产生实际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会将会以某种方式受到惩罚,这就是使自我感到威胁而产生的焦虑;

③道德焦虑(moral anxiety),源自个体的真实的行为与超我产生矛盾而唤起的罪恶的感觉。

(2)防御机制(defensive mechanisms),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完成他的任务,即避免危险、焦虑和痛苦。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第二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读书笔记_第2张图片

为了应对冲突带来的焦虑,自我发展出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对于冲突所做出的无意识的策略反应。

4.性心理发展阶段和固着

性心理发展阶段(psychosexual stages),分别是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在每个阶段力比多主要通过身体的某个部位获得满足,这个部位被称为性感区域(erogenous zones)。在任何一个阶段,儿童获得过多或者过少的满足都会影响其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过多或者过少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固着(fixation),即个体的一部分心理能量投射在该阶段,使得以后的行为具有该阶段冲突的特征。

心理分析的观点认为,人们最佳的选择是在矛盾之中达成某种和解,获得最多的本能满足,而将惩罚和罪恶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二、新弗洛伊德学派

新弗洛伊德学派三个倾向:①强调自我的力量;②将儿童的社会关系看作是正常或异常发展的决定因素;③修正了心理发育的关键期。

1.荣格(Carl Jung)

 弗洛伊德荣格

力比多基本上以性为主更宽泛的力量,也包括性的本能。

无意识一种退化的力量,会将个体推回到婴儿期以本我为导向的行为。一种创造性的力量,无意识不仅包含了个人的意识,也包括了集体无意识。

治疗基本目标是控制,合理的自我控制不合理的本我,并使之指向建设性的结局。治疗目标是整合,整合完全相反的两种倾向于自我之中,这样患者就变得更具有整体性,也更有创造性。

2.萨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美国精神病学家)

(1)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特别重要的;

(2)指向健康的重要一步,是在青春期的早期与同性之间能建立亲密的关系。

3.霍尔妮(Karen Horney)

(1)认为心理障碍是基本焦虑的结果,基本焦虑是将世界普遍看作是非人性和冰冷的。这是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建立依恋关系所导致的;

(2)基本的焦虑将导致三种“神经症倾向”中的一种:①离开(moving away),即害羞、退缩行为;②移近(moving toward),即依赖、需求行为;③反抗(moving against),即敌对、攻击行为。


三、心理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对心理动力学模型的评价

弗洛伊德和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家是首次采用心理学的原理,而不是用纯粹的生物学或超自然的原理,来系统地建立对变态行为的解释。他们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病理学的真正奠基者。

心理动力学存在许多局限与弱点。首先在人格中过分强调性的驱力和解剖结构,而排除了环境和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其次,将男性视为人类的原型;第三,认为基于小样本就可以描述可普遍适用的人类心理学原理;第四,它很难或不可能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其基本的理论假说。


第三节 认知行为模型

一、行为主义模型

行为主义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从过去的经验中习得的。行为习得的过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行为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外界环境中的关键因素达成。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存在着两种学习的过程,这两种过程分别是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和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1.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Pavlov)在20世纪初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第二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读书笔记_第3张图片

只有当条件刺激提供了有关无条件刺激发生的可靠信息时,才会获得引发条件反应的能力。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而且两者时间间隔比较短。如果无条件刺激先于条件刺激出现,那么,条件反射就不会产生,因为条件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提供无条件刺激发生的可靠信息。

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之后,条件刺激单独出现就会引发条件反射,这样的过程叫做习得(acquisition)。经典条件反射被习得之后,不会被简单的忘掉。然而,如果CS在没有US伴随的情况下重复出现,条件反射就会消退(extinction)。但是消退并不等同于消失,一段时间以后,当再次给狗呈现铃声的时候,狗可能会再次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为自发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

华生,小阿尔伯特实验,小阿尔伯特不但习得了对小白鼠的恐惧,而且对其他带毛的物品也表现出了恐惧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刺激的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恐怖症患者对于物体或者情境的恐惧远远超出了物体或者情境本身的危险程度。

2.操作条件反射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人们习得的是特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在操作条件反射中,人们学习的是一种对反应结果的预期。

桑代克,他发现猫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学习的。而在尝试错误中,决定了猫采用哪一种行为的是效果律。效果律:即在特定的刺激环境中,如果某种反应带来积极的结果,那么从事这种反应的次数会增多,如果某种反应带来的消极的结果,那么从事这种反应的次数会减少。

斯金纳完善效果律并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的定义。

操作条件反射有三个重要因素,即强化物、操作性(operant)和区辨刺激(discriminative stimulus)。在对特定刺激作出反应之后出现的事件,而且这个事件可以影响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该事件被斯金纳称为强化物(reinforcer);出现概率可以被强化物影响的反应被称为操作性;而在特定的刺激下,机体会对之后做出的反应以及结果有所预期,这个具体的刺激叫做区辨刺激。

正性强化物(positive reinforcer)的出现会提高之前出现特定反应的概率,正性强化物是对某种反应的奖励;负性强化物(negative reinforcer)的消失会提高之前出现特定反应的概率,即如果对于特定刺激作出反应之后,可以消除出现某种不愉快结果(即负性强化物)出现的可能性,那么人们更倾向于做出这种反应。

负性强化物和惩罚:无论正性强化物还是负性强化物,都会提高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而惩罚则是以一种不愉快的体验降低特定反应出现的概率。

3.回避学习

4.行为主义治疗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第二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读书笔记_第4张图片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所谓心理障碍的症状并不是由内心冲突或者是脑结构差异或者神经递质活动的问题造成的,而是习得的非适应性行为,或者缺少可以习得的适应行为。因此,行为主义的治疗就是利用学习的基本原理,增加适应的行为,减少不适应的行为。

5.对行为主义的评价


二、认知模型

1.期望(exceptions)

班杜拉强调期望对行为的影响。期望是一种认知,是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预期。

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有些行为不需要直接的体验,只是看到其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够习得。

结果期望(outcome expectation),个体学到的是一种对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的预期;

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tion),指个体对于自己完成某种行为的可能性的预期。

2.归因

归因(attribution)是指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

如果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外部,就叫做外部归因(external attribution);如果把事件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来自内部,就叫做内部归因(internal attribution)。

稳定的归因是指事件发生的原因持续存在;不稳定的归因指的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不总是出现。

对失败的归因还可以从整体性(global)抑或特定性(specific)来看待。整体性,指的是失败在很多任务上都会发生;而特定性是指失败只在这一种任务上发生。

归因风格是指个体倾向于对好的事件或坏的事件做出特定的归因。

虽然我们的归因是不准确的,但是它成为看待世界的重要部分,可以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可以使我们将自己或他人看成是不变或无法改变的,使得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变得没有灵活性。因此,在认知治疗中改变认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来访者看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释的可能性。(Berk,1995)

3.认知评估

我们总是在评估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行为。个体所做的评估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这种自动的和无意识的认知评估(cognitive appraisal)就叫做自动思维(automatic thoughts)。在认知疗法中,要病人内省自己自动思维的内容,然后对自动思维、重新进行评估,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造成负性情绪并影响行为的非理性行为。

主要的几种认知歪曲类型(Beck,Emery,&Greenberg,1985;Beck,1995):

(1)武断的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

(2)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3)选择性概括(selective abstraction);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all-or-none thinking);

(5)夸大或缩小(magnification or minimization);

(6)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4.图式(schema)

图式是包含个体最基本信念和假设的认知结构,发展于早期的个人经验之中,影响着其他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并且影响当前信息加工过程,例如自动思维。

5.对认知模型的评价


三、认知行为治疗

行为主义模型认为,人们的行为无论是适应行为还是异常行为都是从过去经验中习得的,行为主义的治疗就是应用学习理论增加适应行为、的减少异常行为。认知模型认为,人们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和情绪是由扭曲的认知过程决定的。要改变异常行为和情绪,必须要找到扭曲的认知过程,并且对其进行纠正。这种结合行为和认知的治疗理论和实践被统称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第四节 人本主义模型

一、人本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1.自我是一个统一的主体

罗杰斯对自我概念(self-concept)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1)每一个体都存在于以个体为中心的经验世界,其中包括有I(主语的我)、me(宾语的我)或myself(我自己);

(2)个体最基本的奋斗目标是指向自我维持、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ition);

(3)个体根据他对环境的感知做出反应,与他的自我概念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一致;

(4)自我对于可感知的危险,会随后伴有防御——包括提高警觉、准备行动、启动自我防御机制;

(5)个体有指向健康或整体性的内在倾向;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是合理的和具有建设性的,选择走向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道路。

2.对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的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人们选择指导自身的行为来达成有意义的完满的生活的过程。

罗杰斯发展出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client - centered therapy)。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所做的是为来访者创造一个温暖的和被接受的环境,像镜子一样反映来访者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来访者所感受的世界,并提供给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的给予尊重和赞赏。在这种接受性的环境中,来访者能够最终面对与自我不一致的情感和体验,这个过程将导致自我的扩展,最终使来访者能够面对各体的完整的体验。此时自我和个体恢复一致,来访者自由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对人本主义模型的评价

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影响是他强调作为人类我们具有对自己负完全责任的能力,它使我们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异常行为。

根据人本主义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治疗,就不是简单地把来访者的适应不良改变为适应良好,而是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其朝着个人自我实现和对社会具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第五节 来自亚洲的理论和观点

一、森田疗法

二、认识领悟疗法

三、对于亚洲的理论与观点的评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第二章 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