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注释】

▲爱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学而篇》1.6“泛爱众,而亲仁。”对所有人都有爱心,那么距离“仁”就不远了。

▲问知:“知”同“智”,明智,通达事理,有远见。

▲知人:知人之明。洞察是非,知人善恶的能力。《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未达:“达”是对事理认识得透彻。

▲乡[xiàng]:通“向”。不久,刚才。

▲举直错诸枉:“直”是正直的人。“枉”是邪枉之人。“错”通“措”,弃置,置之不用。

▲皋陶[gāo yáo]:舜时期的贤臣,以正直闻名天下,推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安邦之道。。

▲伊尹:伊挚,伊是姓氏,尹是官职,相当于宰相。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对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智者有知人之明。”樊迟仍不明白。孔子说:“有知人之明,就是提拔正直的人,弃置邪枉的人,能使邪枉的人改邪归正。”

樊迟退出来,见到了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向他请教什么是智,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句话的意思太丰富了!舜有天下的时候,在众人中选举了贤能的皋陶帮助他治理天下,不仁德的人就远离了。汤得到天下,在众人中选举了贤能的伊尹帮助他治理天下,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学而思】

“智”,上面是知,下面是日,意为知晓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黄石公云:“贤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理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时至而行,顺机而动。”

“问智”与“子张问明、子张问崇德、辨惑、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相呼应,有知人之明才能做到智者不惑,智者不惑才能选贤任能。

参读:

《里仁篇》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雍也篇》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罕篇》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知识扩展】

《孔子家语·王言解》:“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

(仁慈者莫过于爱护人民,有智者莫过于知道贤人,善于执政的君主莫过于选拔贤能的官吏。)

《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鲁哀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好政事。孔子说:“文王、武王的政令,都写在木板竹简上。像他们那样有贤臣,政令就会得到贯彻施行,没有贤臣,政令就会消失。)

你可能感兴趣的:(《颜渊篇》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