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茶产业为贵州省的绿色生态产业、富民产业、脱贫主导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截至2020 年,全省茶园总面积连续八年排名全国第一。贵州茶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发力;坚持品牌引领,聚强产业。正在由茶业大省迈向茶业强省步伐的顶层设计。
三年前,我应茶修老师邀请参加了贵州国际茶产业博览会,当时特别惊讶:茶博览会全程由政府主导,接待规格高。但匆匆一别,便也搁下了这份好奇。三年后再次随考察团赴贵州,才真切了解到:茶,作为贵州省生态文化符号,是由政府倾尽全力亲自代言,来打造茶产区城市名片。
这,无疑是一张靓丽的“名片”!
- [ ] 红色是它的标志
刚抵达遵义时,还未下高铁我就脑补了这座城市的气质:红色。出站后,迎面扑来的景象很现代,我有小小的失意,直到走近……
入住的酒店在湄潭,由警车引路护送,当地政府安排的接待酒店大堂,有一面墙是巨幅“渐大西迁路线图”,我曾光顾过湄潭旧址。据悉,抗战时,包括渐大8所高校迁至贵州,使贵州成为中国的“文化高地”。其中浙大是1940年初到达湄潭县,并坚持办学长达七年之久,史称“浙大西迁”。
次日,我们随行参观“中国茶工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于2013年建成,它依托自抗战以来保留下来的,与原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有关的,一些红茶精制、绿茶初制、绿茶精制等数千件实物和近代工业制茶的机械设备和厂房。
博物馆厂区干净整洁,陈列有序。长满青苔的石阶,斑驳的窗,无需修饰的原滋原味工业风,在光阴里沉默,见证了湄潭茶的历史和现代茶工业的发展史,并带着我们接近真实的过去,我瞬间喜欢这里。据导引人介绍,湄潭茶场的机器,代表了我们国家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
红色标志,在我脑海里鲜明了起来。
- [ ] 农业是它的底色
我不是第一次来贵州,唯独这一次才深感茶在这座城市的份量。它如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绿化了贵州的荒山秃岭,成为中国绿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和出口中心,还成为贵州省脱贫攻坚的支撑力量。据悉,整个省的GDP排名,连续8年列居全国前列。当地有一句俗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片茶叶兴一县,在不少贵州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湄潭县,十年前还是贫困县,却在十年后的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皆因一片茶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座城市把勋章颁发给了茶,在城市中心地带建了一个“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公园里的茶壶很具象(壶身高48.2米,壶身最大直径24米,壶基座高25.6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壶实物造型,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直白的宣告了湄潭县作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其地位不可憾动,茶的功劳更不可替代。
也许,它要让所有的湄潭人,让世界人记住这个文化符号,记住这里,记住这座城市的兴起是茶。
湄潭所产的茶主要是“湄潭翠芽”、“遵义红”、“贵州针”、“湄江翠片”等,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和“云贵小江南”。孕育着它们的山头现已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茶海。绿涛延绵、茶海扬波,我置身其中,不得不为它宽广的茶海胸怀折服,那份壮阔,有一种静美,让人念念不忘。
中国“小叶苦丁”之乡的余庆县狮山茶海,则气势磅礴。江冰院长说:茶园布满眼前大大小小所有山头,宛如古代美女发髻梳理,有条不紊,精致美丽,此为近景;中景为千沟万壑,大小山峰崛起,群峦叠嶂,风采竞秀;远景若山水国画,大笔泼墨,高山峻岭与天相连,构成巨大屏幕,衬托出大小山峰似海浪汹涌澎湃,刹那奔腾到我脚下……。这一静一动之茶海,造就了贵州茶区生态之美。
茶,为这个农业大省的生态符号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 ]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它的内涵
每到一座城市,我们都会好奇它独有的文化,比如美食、美景……我直到离开贵州方才觉察到,这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们最为朴素的认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人文内涵以及孕育着它的城市特性:多元与包容,开放与共存。
贵州有52 个少数民族,占全国之最。其中湄潭与余庆县,就包括有汉族及20多个少数民族,但土生土长的原著居民并不多,大多数从外地迁移过来。上狮山茶海路上,遇见从江苏来的一位茶农,20年前包下了一座荒山开垦成茶园。他和我们聊天,平和又从容,晒得黝黑的脸上是大山般的坚定。他说尽管妻儿还在老家,但这里已是他的第二故乡。
次日参观完余庆县茶厂,与茶友在美食嘉年华大街上找美食,因去晚了,整条街的美食已收摊,远远看见街尾有人在吃饭,热气腾腾的场面让我们忍不住凑了过去,一桌人像招呼好朋友一样,立即腾出位置邀请我们坐下,一起尝尝他们的招牌黄焖鸭。我们的矜持,终究抵不过眼前美食和这番美意,大快朵颐。席间方才了解到,招呼我们一起吃饭的还有镇书记,他亲自带队,为自己家乡的农产品助力美食节,一直忙到最后。书记招呼我们多吃点,说家乡的鸭子都是喂了一年,吃着小河虾长大,肉质鲜美。我们品尝着这份美意佳肴,心中溢满了幸福感。
此情此景,想起上午在论坛上,听一位茶企董事长的即兴发言,他说坚持了七年,第七年的下半年才起死回生挺过来……哽咽之处说再难也不后悔,他相信,相信余庆小叶苦丁茶是好茶,一定能走出去。相信人真的正善,大爱,老天就会支持、关照你,这不是迷信,是自然规律。他说感谢政府,是政府的支持才长久,才有茶喝……
他的真诚让我对小叶苦丁茶刮目相看。茶只是一片叶,往往是我们后天赋予了某种情感和意义,让它走近自己。
如果,一座城市的缘起,需要追溯很久,但一座城市的精神,却是从一而终的。有人总结说是背篼精神--任劳任怨;有人说是黑脚杆精神--无丝无悔;更多人说是“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据记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人们尊崇阳明先生提出),人们相信什么,便去做。官员百姓,团结如一家。
耳闻乐见茶山行走期间的这些人和事,我想也是多元与包容,开放与共存吧,我也挺为这座城市的政府点赞的。在茶中行走,如果茶靠天,人靠茶,最后也还要靠知行合一。
离开贵州那天,从凯里乘坐高铁返程,上午匆匆走了一趟西江千户苗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寸平,人无三分银”的历史已不复存在,这个曾经贫瘠的地方已换新颜。导游的自信扬在了脸上。
回想起刚下高铁时,我对这座城市的定义,原来,我只注重了我选择的东西。我们习惯了调动自己的理解使得它趋于自己的想象。这种习惯,最后需要自己用脚步去丈量后调整。就像这里的人们对待茶山茶海的态度: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贵州这张名片,在我看来:很闪亮!自己的名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