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两汉。
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雒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东汉时,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汉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之为永元之隆。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腐败,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董卓被杀死后,建安元年西归(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
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内迁,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汉光武帝-刘秀
(前6—后57),东汉王朝创建者。公元25-57年在位。汉高祖九世孙。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字文叔。西汉皇族。
早年与兄刘縯等率宾客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称帝后,授为太汉光武帝常偏将军。更始元年(23)与王凤所率起义军配合,取得昆阳之战胜利,歼灭王莽军主力。縯因争权被杀后,乃隐忍伪装,言笑如常,以此取得更始帝及诸大将信任。旋被派往河北,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当地部分官吏豪强的支持,镇压并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大增。被封为萧王后,即拒绝更始召命。建武元年(25)在鄗(今河北柏乡北)称帝。
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都洛阳。即位之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减免赋税、徭役,裁省吏员;多次下诏释放及禁止残害奴婢,使大批奴婢免为庶民,提倡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度田,检核垦田和户口,旋因遭到强烈反抗而失败;又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三公职权,全国政务皆通过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妥善安置功臣,赐其高爵厚禄而不使干预政事,禁止外戚、宦官干政;裁并四百余县,取消内郡地方兵,裁撤郡都尉,削弱地方兵权,扩大中央直接统辖的军队。统治期间,社会生产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史称“光武中兴”。庙号世祖。
(2)汉明帝-刘庄
(28-75),东汉皇帝。公元57—75年在位。原名阳,字子丽。光武帝第四子。
建武十五年 (39)封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十九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即位。遵奉光武制度,整顿吏治,严明法令。禁止外戚封侯预政,皇子之封亦减旧制。提倡儒术,亲临辟雍,行养老礼,尊事三老五更,又为外戚樊、郭、阴、马子弟立四姓小侯之学。数发兵进击北匈奴,遣班超经营西域,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又派郎中蔡愔出使天竺求佛法。
性偏察,公卿数被谴责,近臣尚书以下至受捶扑。在位期间,省减租徭,修治汴河,民生比较安定。史载水平末,岁比丰稔,百姓殷富。后世史家将其与章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明章之治”。庙号显宗。
(3)汉章帝-刘烜
(56-88),东汉皇帝。公元75—88年在位。明帝第五子。
永平三年 (60),立为皇太子。即位后一改明帝苛察,事从宽厚。少好儒术,建初四年(79),令诸儒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令班固等据以作《白虎通》,又诏曹褒定汉礼,以为百五十篇。著胎养令,以奖励人口生育。在位期间,社会民生尚称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后世史家将其与明帝统治时期并称为“明章之治”。然外戚窦宪骄擅,帝待以宽容,遂开外戚专政之始。庙号肃宗。
(4)班彪
(3-54)东汉扶风安陵(今陕咸阳东北)人,字叔皮。
初在天水依嚣,后至河西,为窦融从事,劝说窦融归附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至三十年(37-54),历任徐令、司徒掾、望都长。为当时名儒,尤专心于史学。以司马迁《史记》记事止于汉武帝时,其后虽有褚少孙、扬雄等续作,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遂博采史料,撰《史记后传》六十五篇(一说百篇以上)。
今《汉书》中之《元帝纪》、《成帝纪》即其原作;《韦贤传》、《翟方进传》及《元后传》之赞语均题“司徒掾班彪曰”,亦其原文。又撰文叙述历代史书著作情况,并议其得失,尤详于对司马迁《史记》之评论。此外,尚著有《王命论》,论汉高祖得天下之原因,及《览海赋》、《北征赋》、《冀州赋》、《悼离骚》等。子班固、班超,女班昭,皆有名。
(5)班固
(32-92)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孟坚。班彪子。
十六岁入洛阳太学,二十三岁父死后归乡里。以父所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继续撰述力求精善。明帝永平五年(62),被人诬告私改作国史,下狱。其弟班超辩明其冤,出狱后被任为兰台令史,奉命撰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二十八篇。
明帝复命他完成前所著书。他认为《史记》以汉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不妥,决心撰写起自汉高祖,终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迹的《汉书)。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迁官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命其记述其事,撰成《白虎通德论》(一名《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随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参预谋议。次年,行中郎将事。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他受牵连免官、被捕,死于狱中。
所撰《汉书》,资料丰富,组织精密,叙事得当,并开创断代修史之法,后世奉为规范,递相仿效。又以文学著名,著有《两都赋》、《典引〉、《宾戏》、《应讥》等诗赋文章四十余篇,后人编有《班固集》。明张溥又辑为《班兰台集》,编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丁福保辑为《班孟坚集〉,编入《汉魏六朝名家集》。
(6)班超
(32-102)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仲升。班彪子。有大志,长于辩才。
水平五年(62),其兄班固为校书郎,随至洛阳,傭书养母。旋投笔从戎。十六年,从窦固出击匈奴,为假司马。不久受命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平鄯善,杀匈奴使者,鄯善王广纳子为质,臣于汉。升为军司马,进至于阒、疏勒。十八年,焉耆攻杀西域都护陈睦,他与疏勒王忠坚守。章帝即位,被召还,至于阗时,为于阗王等挽留,复北上,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万余人,攻占匈奴控制下的姑墨石城。
建初八年(83),升将兵长史。以后又平定莎车、疏勒叛乱,击退月氏的入侵,并与乌孙取得联系。永元三年(91)受命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它乾城。六年,率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平焉耆,撤换尉犁、危须、山国等王,西域再次统一于汉朝。次年,封定远侯。在西域活动达三十一年,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西海(今波斯湾)而还。十四年八月,返回洛阳,拜射声校尉。九月病卒。
(7)班昭
(约49-约120)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一名姬,字惠班。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嫁同郡曹寿(字世叔)。
班固死时,所撰《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稿,和帝命她参考东观藏书,为之补作。又命马续助写《天文志》。《汉书》始出,以文义深奥,多难通晓,著名学者马融曾从之受读。常出入宫廷,皇后及诸贵人师事之,尊称为“大家”。著有《东征赋》、《女诫》等。
(8)汉和帝-刘肇
(79-105),东汉皇帝。公元88-105年在位。章帝子。
即位时年十岁,窦太后临朝,后兄窦宪等专政。永元四年(92),与宦官郑众定计捕杀窦氏及其党羽后亲政。屡派兵征伐匈奴、羌及西域诸国,并发布减免灾区租、赋之诏。在位期间,西域都护班超曾派人西使大秦(罗马帝国),至西海(波斯湾)被阻而还,为汉使所达最西之地。
(9)汉安帝-刘祜
(94-125),东汉皇帝。公元106-125年在位。章帝孙,清河孝王刘庆子。
即位时,年十三,邓太后临朝,后兄邓骘执政。永初元年(107),以灾异策免太尉徐防,三公以灾异策免自此始。三年,令吏人入钱谷得比关内侯。在位期间,人民反抗斗争激烈。张伯路等起兵海上,攻击沿海诸郡,袭杀守令;杜季贡等联合羌人连年起义,屡败汉兵。建光元年(121)邓太后死后亲政,与宦官李闰等合谋诛灭邓骘宗族,自此宠信宦官。庙号恭宗。
(10)汉顺帝-刘保
(115-144),东汉皇帝。公元125-144年在位。安帝子。永宁元年(120)立为太子。
延光三年 (124)废为济阴王。次年,安帝死,宦官江京等立北乡侯刘懿为少帝,旋卒。宦官孙程等杀江京迎立其为帝。孙程等十九名宦官封侯。外戚梁商、梁冀相继为大将军,朝政操于宦官、外戚之手。
(11)汉桓帝-刘志
(132-167),东汉皇帝。公元146-167年在位。章帝曾孙。
初袭父爵为蠡吾侯。本初元年(146)被梁太后与兄大将军冀迎立为帝,时年十五。在位期间,梁太后临朝,梁冀专权,朝政昏乱,民不聊生。各族人民反抗斗争蜂起。延熹二年(159)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诛灭梁氏,封单超等为县侯,自后权归宦官,政治更趋黑暗。大臣陈蕃、李膺等联合太学生,反对宦官干政,被宦官诬指共为部党。下诏逮捕党人,禁锢终身,史称“党锢”。
(12)汉灵帝-刘宏
(157-189),东汉皇帝。公元167-189年在位。章帝玄孙。
初袭父爵为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桓帝死,被窦太后及其父窦武迎立为帝,时年十二。在位期间,窦武与陈蕃谋诛宦官事败,宦官继续专政。党禁再起,捕杀李膺、杜密等百余人,又指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为党人,死、徙、废、禁六、七百人。曾公开标价卖官鬻爵,并增天下田亩税百钱,大修宫室。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中平元年(184)爆发全国规模的黄巾起义,东汉王朝趋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