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国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工业化道路是对实现工业化的原则、方式和机制的统称。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表明,工业化道路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因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禀赋、自然条件、比较优势的不同,工业化道路也会不相同。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命题,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习近平在“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关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主张,同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高度契合;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关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主张,同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基本国情紧密相连。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处理工农、城多乡关系上注入新内。(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内涵
从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内涵看,主要表现为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忽视农、轻、重比例关系,忽视城乡融合发展;通过要素高投入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创新不足;带来了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协调性较差。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因此在发展内涵上体现出许多新的元素,主要有
高技术与高效益并重。新型工业化突出强週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基本内涵,在工业化过程中,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来大大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利用后发优势,直接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步发展,大大缩短工业化的时间。与此同时,提升产品和服务本身的附加值,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在网络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将会大大降低传统产业的流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低污染与低能耗并举。传统工业化往往以资源消耗型和高耗能型重工业为主,高投资、粗放式发展不仅导致全社会不得不忍受高代价、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也消耗了大量宝贵资源,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全球诟病。新型工业化将大力依靠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加大产业聚集和创新驱动,以技术和管理不断升级促进工业发展,发展基础能力有效提升、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节能减排效果突出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从而实现环境污染少、能耗低的发展。
“工农互动”与“城乡协调”齐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摆脱传统工业化道路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实现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将不断创造就业岗位和提升劳动者素质,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动力,充分发挥城乡之间人力资源优势和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互补性,最终实现工农良性互动、城乡协调推进,从而走向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绿色”、“低碳”、“循环”与“可持续”高度契合。新型化工业化道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辩证统一与和谐相容,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遵循低碳环保的价值取向,追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真正实现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契合,是实现生态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良性互动的工业化道路。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方针,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促进工业化质量和速度的提升,并通过工业化的外溢性,促进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及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三大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实现投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推进三次产业向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调整区域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东、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和融合互动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产业结构。
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