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08《尚书》身世之谜

《大美哉,我先秦散文》系列第四章 《尚书》1:身世之谜

文/杜豆豆


Mar.08《尚书》身世之谜_第1张图片
《尚书 尧典》

1

“如果能够穿越,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一天和一帮朋友在群里聊天,我抛了这个问题问大家。

其中一个朋友,连想都不想,立马脱口而出:“当然是皇帝了!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谁也管不了。光想想都觉得爽歪了!” 这回答引来一阵喝彩。

古代的皇帝这么好当吗?真的能想干啥就干啥吗?

这只是咱小老百姓的想象罢了,皇帝的一举一动,那都是公众事件,可真不能闹着玩儿。不信?讲个故事给你听吧。

宋太祖,大家都知道的吧?就是那个发动了陈桥兵变,假惺惺唱了一出黄袍加身的赵匡胤。

话说有一天,他童心大起,在后苑玩弹弓、射麻雀。有一个大臣跑来,说有急事求见。宋太祖赶紧更衣换帽,上朝来见他。结果,听完他汇报,是个稀松平常的事儿而已。

太祖很生气,埋怨这大臣说:“这算什么急事?简直是小题大做!”没想到这大臣一点儿不二乎,回嘴说:“ 再小,也比您打麻雀急。”太祖心想,嘿,我想干嘛就干嘛,还轮到你小子教训我。太祖这火气没忍住,随手拿起一把钺斧,用斧头的柄朝这大臣的嘴打过去。不想下手有点狠,一下子就打落了这大臣的两个牙齿。

谁知,这大臣抹了抹满嘴血,毫不在乎,还慢条斯理地趴到地上,小心翼翼地捡起那两颗牙,仔仔细细地放到了怀里。这太祖就纳闷了,邹着眉头问:“ 你小子这什么意思,难不成还要留着这牙齿跟我打场官司不成?”

这大臣不卑不亢地说:“我哪敢跟皇上您打官司,自然有史官去写它。”太祖一听,不敢再发火了,赶紧收敛了态度,换了笑脸,又是赏金赐帛,又是好言好语,把这大臣好一通安慰。

宋太祖这是为啥呀?怕留个千古臭名呀。因为中国历来有规矩,“君举必书”,就是君王有什么举动都要写下来。 

这个规矩,历史上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也就是尧舜禹的时候。

2

上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们,很重视帝王的言行,所以“君举必书”。

君王有什么一举一动,都要记录。记录下来的言论,就称为《书》。

相传那个时候,《书》的篇数很多,各个地方都有,大概几千篇。孔子怕后人没法把《书》读完,就把几千篇删成了一百篇,按时代顺序排列。他觉得尧舜禹之前的材料,太虚无缥缈,尽是些“乱力鬼神”,而且太分散,还有些是托古之作,干脆都舍弃了。

帝王中,他首推尧舜,因此以尧舜为开篇。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这在历史上称为“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当然,删完之后,好多上古的历史材料也就失传了,以致于我们今天对上古的历史知之甚少,这大概也是孔子没想到的吧。

Mar.08《尚书》身世之谜_第2张图片
孔子删书

孔子把《书》删到一百篇后,在每一篇的前面,都加了几句话的书序,简单记述这一篇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等等。所以,一百篇都有序,称为“百篇书序”。百篇书序的内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记载。

被孔子删繁就简的上古历史,集结了尧舜禹、皋陶、汤周文武王、周公等尚贤的文章,记载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编订成《书》后,成了广为流传的儒学教材。

孔子删减的这百篇本,就是《尚书》的第一个版本。

《尚书》是中国古代史书的源头。它不仅记录了大量古代史料,提出了朝代兴衰存亡评价的标准,而且中国哲学的基础,也是由这本书所奠定的。

不过,要说《尚书》的身世,那真可谓是命运多舛,多灾多难。被烧过,被藏过,被假冒过,被拆过,至今,也还是残缺不全,真伪难辨,被后人翻来覆去地“调查户口”。

若要分个大概的话,《尚书》前后有四个大的不同版本。前面说的孔子编订的《尚书》百篇本是第一个版本,后来亡于秦朝。第二个是伏生的《今文尚书》,亡于晋朝。第三个是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亡于唐朝。最后的第四个版本,梅赜所献的《孔传古文尚书》,一直流传到现在。

3

孔子编订的《尚书》百篇本是怎么亡的呢?

还不都是那个自高自大的秦始皇造的孽。焚书坑儒,一把火把他讨厌的《诗》和《书》都给烧了。到了汉朝,《尚书》这本书已经找不到了。

好在出了个超级学霸,这个人叫伏生。

据说他十岁就开始研习《尚书》,非常刻苦用功。他把自己关在阴冷潮湿的石头房子里,故意让自己睡不舒服,好经常能醒来读书。他还在自己腰上缠了根80尺长的绳子,每读完一遍《尚书》,就在绳上打个结。等到绳上全打满了结,他也就把《尚书》背了个滚瓜烂熟,成了当时精通《尚书》的第一人。

秦初时,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因为精通《尚书》,被选为其一。秦始皇焚书坑儒那阵儿,伏生把《尚书》抄在竹简上,在屋里砌了两道墙,把竹简藏入夹缝里,然后逃命去了。等汉朝建立后,伏生辗转回到家,打开墙壁一看,被他藏起的《尚书》因为被虫咬鼠啃,雨淋水泡,损失了一大半。

没办法,他只能靠背诵,来重新整理这部残书。当时,他已经90多岁了,这事儿你想想,能容易吗?

伏生在当时也是个著名学者。汉文帝正在召集大儒们弘扬经典呢,听说他会背《尚书》,马上派了晁错到他家里去,向他学习《尚书》。伏生是山东人,晁错是河南人,两人还互相听不懂对方方言,最后是由伏生口授,伏生的女儿翻译,晁错记录,才整理出了一部《尚书》,可惜,只有二十八篇。

Mar.08《尚书》身世之谜_第3张图片
伏生授经图

后来,民间有个女子又献了一篇,加在一起,变成了二十九篇。因为这个 版本的《尚书》是用当时汉代的隶书写的,所以后人称为《今文尚书》。这是《尚书》的第二个版本。

《今文尚书》经过数代传到了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被奉为上典,一直传到东汉末年。但到了晋代,匈奴入侵,攻入洛阳,虏去晋怀帝,国家大乱,所藏图书毁灭殆尽。欧阳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书》也全部丧失,民间更是没人留存,伏生背出的这部《今文尚书》就这样失传了。

4

还好,出现了《尚书》的第三个版本。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还要回到汉武帝时代说。当时,鲁恭王刘余觉得自己家宫室太小了,打算扩建一下。他家隔壁就是孔府故居。鲁恭王就把孔府的墙给拆了,结果一拆,发现墙里面居然有个夹壁,藏了许多竹简文献,其中就有《尚书》。而且,这部《尚书》共五十八篇,是用古文字写的,所以被称为《古文尚书》

这部《古文尚书》被交给了孔子的一个后裔,孔安国。孔安国把这部《古文尚书》依照古文字的形状写成隶书,所以又称隶古定本。读完后,孔安国就把它献给政府收藏了起来,并没有在社会上流传。可惜,这第三个版本,到了唐代,竟然也失传了。

这中间,还出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因为汉代对儒家的推崇,大量消失的古籍也开始由民间浮出,《尚书》自然也不例外,冒出多个版本。汉成帝时,出现一个人,名叫张霸。这个张霸说他家里有一部完整的《尚书》一百篇,加上书序两篇,共有102篇,也被称为“百两篇”。结果,献出后就被人怀疑造假,经过和《今文尚书》和其他文献比较,果然发现是造假。

这“百两篇”是怎么来的呢?张霸他把《今文尚书》拆了,拆开后还凑不够,就拿别的古文献往里拼,结果拼了一百篇出来。还好,这个本子很快就被废弃了。

5

东晋王朝建立以后,豫章内史梅赜献出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这是《尚书》的第四个版本。

这部《孔传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来25篇,全长二万六千字,还有孔安国写的传。

《孔传古文尚书》从梁朝开始流行,唐朝初年制定《五经》标准读本采用了它,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也采用了它。由于国家承认,它得以一直流传下来。现在我们看到的清代《十三经注疏》本也采用了这个版本。

但从唐宋开始,一直就有学者怀疑它的真伪。因为它多出来的25篇,跟《今文尚书》比较起来,文风和易读性都有明显的差异。清人阎若璩在《古文尚书疏证》中,曾找出100多条论据,证明梅本之伪。今本《尚书》,大约只有《今文尚书》28篇是可信的。

但不管真伪辩论的结果如何,它毕竟还有28篇真本的篇章在其中,并且得以流传下来。即便是被指伪造的篇章,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同时,我们还得感谢司马迁,他编写的《史记》,引用了大量的《尚书》文章,得以让上古之历史保存至今,同时佐证了《尚书》内容的真伪。

让我有所感的是,《尚书》虽然命运波折,好在有著书立说的读书人。历史都在会写作的读书人笔下,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所以,珍惜我们手中的笔,沉淀时光,好好写作吧。

回到这部命运多舛的《尚书》,它记录了什么内容呢?还请各位看官继续关注下节讲解:《尚书》都讲了点儿啥?

Mar.08《尚书》身世之谜_第4张图片
沉淀时光,好好写作

(未完待续)

倾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我是杜豆豆,感谢您的关注。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关注我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谢谢!

作者简介: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曾先后研修英语、计算机、美学和心理学专业。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会员合伙人,万卷好书工作室、万卷好书读书会创立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Mar.08《尚书》身世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