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哨春风吹酒醒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苏轼的词一向以旷达著称,这也是他对传统词风的一种革新。如果说《念奴娇》是豪放中见旷达,那《定风波》就是平淡中见旷达,因为《念奴娇》是结合英雄怀古那种重大题材来抒怀的,而《定风波》是结合日常生活来抒情的。小事中蕴哲理,平淡中见旷达,是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
作者借道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写他的顿悟之境,写他的人生哲理,展示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雨中,他吟啸自若,毫不在意-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一种不惧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雨过天晴,也很坦然-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既是雨后实景的描写,也是在前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
描写自我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此时作者不仅能从容面对风雨,而且做到了心中根本无风雨,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达到了一种“无差别的境界”。
这两句词大概最能表达苏轼的洒脱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作者自己也很喜欢这两句词,以至于15年后他被贬到海南岛作了一首《独觉》诗,还忍不住引用了这两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本身化合无痕。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词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界的阴晴风雨与人世间的穷通荣辱作比,从而寄托作者面对人生忧患的洒脱豪放之情。这手法实际上在《水调歌头》中也得到了运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读这样的作品,丝毫不觉得作者是在为情造文,而是让人感觉这就是苏轼的生活态度,就是他的人生哲学;但这与纯粹的哲学推论不同,而是把哲学生活化了。
这首《定风波》语言轻松、节奏感强,很好地体现了旷达的风格。旷达的背后其实是沉重的人生但作者写得诙谐、幽默,从而化解了沉重,更多地休现出轻快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词中三处两字短句:
“谁怕”“微冷”“归去”
若去掉这三句,则成为八句七言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菱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虽然意思没变,但节奏和情调不同了。改过之后,作品就显得板实、沉重;有了这三句,就显得跳荡轻快,就显得旷达洒脱。当然,虚词的使用也增强了这种诙谐的风味。
“莫听”与“何妨”相呼应、“一”与“任”相对照、“也无”一字重复使用,都离不开虚词的使用,增强了本词的诙谐作风、轻松味道。省去“莫听”与“何妨”等词,就成了诗句,就过于严肃沉重;多了几个虚词,就多了一种调侃诙谐的味道。
因为语言上的诙谐轻松,所以这首词尽管写的是人生挫折这种沉重的话题,但读来给人轻松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