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酷爱旅游。但我又是在不知旅游为何物的情况下度过我的童年、少年,走进了我的青年时代的。我的旅游经历始于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三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尽管公务缠身和家庭拖累,但我还是忙里偷闲或公私兼顾地到过一些地方。加上我们夫妇退休后又还没抱上孙子的这几年的努力,迄今为止,全国各省市区(天津除外)我都去过,有的还不止一次,比如黄山、九寨沟、张家界、桂林、云南石林等风景绝美之地,我都去过2-3次。有的地方,比如西藏、新疆、内蒙、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虽然已去过,但还想去。因为我认为,上述旅游胜地或是旅游大省,要么就是每一次去,都会让你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觉得去得值。要么就是那里地域广阔,远不是你去一二次就能全部看遍的。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走走看看,去消灭死角,去填补空白。当然,在我的旅游印象中也有去过一次就觉得已经足够的地方。但这样的情况很少。进入本世纪以来,我的旅游范围已由原来只限于国内,拓展到境外。先是前苏联(布拉戈维申斯克)、香港、澳门、泰国、台湾,近两年又去到了欧洲的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其实认真回顾我的旅游经历,是与我们祖国无与伦比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更同国家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脉相承。先且莫说还有其他许多原因,仅凭这一点,我就得爱国!
一、我的旅游观
旅游是当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较高程度时,人们才会产生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或者大多数人会自然而然要追求的一种精神享受(或者叫闲情逸致)。但这种精神追求是建立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是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余钱和时间的前提下,才可能去做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旅游毕竟不像空气、食物和水那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谁也不会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状况下,更不会在生命都缺乏保障的境遇中,去考虑旅游这档子事。举例来说,解放前,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直处于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军阀混战的狼烟四起、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生存都不易,旅游从何谈起?上世纪1942年,河南省出现大饥荒,全省1000万人口饿死300万,还有300万饥民离乡背井、沿陇海铁路西行逃荒,沿途有着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豫西的我国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龙潭大峡谷,陕西的华山,等等。你说当时饥民们会有心思停下来玩玩、看看吗?回答是否定的。饥民们最迫切的需求是找吃的,好生存下来。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途经了数不胜数的名山大川和风景绝美之地,如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川主寺,这里处于风景绝美的九寨沟和黄龙的必经之道上,距两地都只有几十公里(如今这里还建起了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供人们瞻仰),他们驻足欣赏了吗?也没有。因为当时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打退或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让红军能够转危为安,让革命的火种能够保存下去,才是当务之急。解放后至文革这二十多年,由于新中国的底子差,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有的时候还闹饥荒。加上全国上下忙于搞建设、搞运动,谁有心思、金钱和时间去旅游呢? 拿我自己来说,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最远的旅行是去过长沙,因为我母亲是长沙人,外公外婆舅舅姨妈都在那里生活,我因走亲戚而去过几次。至今我还记得,那时郴州到长沙的火车票价是5.7元。这个价格对于我家来说,算是比较贵的了,因为这差不多相当于父母个人工资的十分之一,所以那时能去一趟长沙,都很不简单。但是,旅游又是傍随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百姓富足而来的,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和感官刺激,因为人们都会把旅游作为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有效放松,作为平淡生活当中的一种良好调剂。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程度是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进步水平是成正相关的。在我国,旅游业是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搞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兴起发展壮大的,目前已是出境人次排在世界第一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旅游更是蔚然成风,旅游已然成为许多平民百姓生活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反过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方兴未艾、迅猛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四十年来我们祖国在逐步发展富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已有了外出旅游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二、 我为什么会喜欢旅游
我之所以酷爱旅游,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1.喜欢读书,且好奇心强。我从小喜欢读书。那时虽然家境并不宽裕,父母几乎没有零花钱给我,买不了什么书。但这并没有影响我的读书热情和兴趣。早在我十岁以后,我就主要通过借阅、蹭阅等方式,开始了我的阅读生涯。我喜欢古今中外的小说、古诗词,还喜欢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哪怕是在“读书无用论”最为盛行的我的知青年代(上世纪70年代前中期),我还阅读了《红楼梦》、《鲁迅文集》(包括他的大部分杂文、散文、小说和书信等)、《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爱情三部曲》、《子夜》、《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和《喻世明言》)、《唐诗三百首》、《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及《成语词典》等书籍。通过读书,我积累了知识,增长了见识,知道了外面的许多地方。通过自己的想象,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发生地,都像一幅幅场景,呈现在我的脑海里。虽然也知道小说是虚构的,但物是人非,书中的那些地方,许多都是真实存在的。又由于好奇心很强,于是每每会产生一种冲动、或是愿望,想亲临其境去走走,看看现实与想象到底有多大的吻合度。而且这种冲动或愿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举例说,读了《香飘四季》,我知道了有一个地方叫珠江三角洲;读了《雁飞塞北》,我知道了有一个地方叫北大荒,那里清一色的黑土地肥得流油,物产丰富,棒打狍子瓢舀鱼;读了《晋阳秋》,我知道了我国有个山西省,其省会是太原,太原有一个叫晋祠的古公园;读了《小城春秋》,我知道了有个城市叫厦门,厦门有一个叫鼓浪屿的小岛;读了《我们播种爱情》,我知道了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藏民族集居的地方,叫西藏;读了《军队的女儿》,我知道了新疆…至于外国小说,我就不说了。其实,我上述说列举的只是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所读之书中的几本。大学期间,我又花了较多的时间来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以及古诗词等,知道的地方就更多了。但是这许许多多的小说的背景地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我只能按照书籍中的描绘而去想象和心驰神往。2.偏爱历史、地理。从小我就喜欢历史、地理,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历史沿革、人文变化、风土人情等都颇感兴趣。还记得“文革”爆发的1966年,我刚进初中,上了一二个月的学,就因学校停课而休学了,此后一直到1969年初才重进校门。在这段时间里,我除了有时成天同小伙伴们玩耍外,也经常很自觉地通过借、蹭的方式来读书。还从邻居家借来一整套高中历史,从头至尾地自学了一遍。我对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非常赞同,因此我钦佩明代的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他22岁开始远游,在此后的32个有生之年中,绝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受他所处年代的局限,他出游只能靠步行、乘船等简陋落后的旅行工具,他却始终坚持不懈、乐此不疲、游历不止、笔耕不辍。其足迹涉及全国16个省,给后世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旅游和地理文献——《徐霞客游记》。我甚至羡慕生于乱世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游历、漂泊中度过,他们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基本上都是在这个状态中创作问世的。由于从小至今偏爱历史、地理,我对历史上的那些名人的籍贯是哪里,或者是这个地方历史上出过什么名人,各地的方言土语,中国各省的人口、面积、行政区划、出产,这个县市隶属哪个省,这个地方有什么风景名胜等等,都非常感兴趣。从小至今我都喜欢记地名,虽然我的记忆力不是太好,但至今只要说出某一个地级市(包括地区和州),我就能准确无误地告诉你,它属于哪个省;对于县级行政区域所属的省,我也十有七八能够猜对。所以,像我这样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极强的人,不喜欢旅游才怪了。3.喜爱摄影。小时候,我不知道摄影,只晓得照相。一般也就是上照相馆去拍个全家福。但也是好些年才去一次。记得那时家里有一本黑色的相册,打开来看,大多是我叔叔、姨妈和舅舅本人照片或他们家庭的合影,我家的反而很少。至今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张照片,一张是1963年外公在我家小住、适逢他年满70岁生日时,我父母、我、妹妹跟他和外婆上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大家都照得不错,唯独我眨了眼,难得的一次照相机会,让我给毁了。还有一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我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不久,谈上了对象(我现在的妻子),带她上门去见父母时,我们全家五口(还加上妹妹)特意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一直到1980年底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才开始接触照相机,那是单位上的一台老旧的“海鸥”120黑白胶片相机,它为我和当时正在恋爱的女朋友(与上述的对象是同一人),去桂林旅游和记录我儿子的儿时成长经历,还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90年代后期,我自费购置了一台“宾得”135彩色胶片相机,在我以后的广东、海南、广西北海和泰国的旅游中派上了用场。到了本世纪初,单位因工作需要,先后购置了“宾得”、“佳能”数码卡片机,这又为我去黄山、苏杭、上海、甘肃、新疆、云南、山东、南京、扬州、庐山、南昌等地旅游摄影提供了方便。2008年,我自费买了一台“理光”gx200的数码卡片机,带着它我先后去了广东的珠海、肇庆,香港、澳门,东北的长春、长白山、哈尔滨,北京,江西的三清山、龟峰、南昌,上海,福建的武夷山、厦门,陕西的西安、华山,宁夏,内蒙。可惜在2011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结伴去甘、青、藏旅游途中,这部相机因大意而被盗了;2011年秋我开始玩单反,购进的是一台尼康d700,至今我单独或者偕妻子带着它到了台湾、贵州、山西、河南、安徽、桂林等地方。2014年,我家又添置了一台小体积、高画质的索尼rx1003,既可作为妻子的旅游摄影利器,也可用作单反的备机。搭帮上述这些精密的光学仪器设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记录。原先我摄影偏爱风光摄影,在我看来,如果出去旅游不带相机,即便不是索然无味,也是大煞风景之举。因为,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带上相机,就能把旅游途中的美景趣事及时地固定保存下来,如今闲暇之余,有时会把它们拿出来翻翻看看,觉得是一种乐趣。我想等若干年后,我老得不能出游了,再来细看,更应该是一种慰藉。因此,对我而言,旅游与摄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因为喜欢旅游,所以爱好摄影,舍得花钱玩相机;因为爱好摄影,买了好相机,所以更想出游,去欣赏记录更多的美景趣事。2017年,我孙子出生,我们夫妇担负起带孩子的光荣任务后,这两年我因为要带人,外出旅游告一段落,只能是顺势而为改拍人像了,当然小孙子就是我的义务模特。我搞了这么多年的摄影,也曾到老年大学和在社会上拜师学过摄影和ps课程,但肯定是天赋不够,加之记忆力也差,因此我的摄影水平始终进步不大。但我也比较处之泰然,因为我并不奢望有朝一日能成为摄影大师。在我的心目中,摄影基本上是为旅游服务的,旅游第一,摄影第二。4.喜欢美食。近年来随着我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我们夫妇俩年龄的增大,我们在注重传统意义上的视觉旅游的同时,越来越对旅游目的地的美食感兴趣,即注重舌尖上的旅游。尽管现在社会发展,交通日益发达,各地相互往来增多,但许多地方的美食,如果你不亲临其境,还是无法品尝得到,或者是无法品尝到正宗口味的。这些年通过出游,我品尝到了香港的烧鹅和甜品,中山和珠海的早茶,澳门的葡餐和葡挞,台湾的蚵仔煎、大肠包小肠,成都的龙抄手、赖汤圆和担担面,皖南的臭鳜鱼,桂林的啤酒鱼和清蒸剑骨鱼,西宁的黄焖羊肉,西安的羊肉泡馍、肉夹馍,北京的烤鸭,广东的早茶、白切鸡,新疆的烤全羊、大盘鸡,晋北浑源的凉皮,东北长白山的笨鸡炖蘑菇,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披萨、牛排、意面和托斯卡纳红葡萄酒,澳大利亚悉尼的大龙虾、鲍鱼和袋鼠肉,等等。我想今后舌尖上的旅游将会在我的整个旅游计划中占据更重的份量,我品尝过的美食清单肯定会越拉越长。
三、我的几个旅游原则
在旅游方面,我有着自己的一些喜好和原则:1.崇尚自然。如果能把旅游细分成山水旅游与人文旅游的话,我更喜欢前者。我既喜爱山的庄重,也喜爱水的灵动。每次出游,名山胜水绝对是其中的重点。如果又拿游山与玩水来做比较,我则更倾向于游山。我觉得游山不像观水那样一览无余,而往往是步移景换、变幻多端、神秘莫测、令人倾倒。我很赞同毛泽东的“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说法,因为我已经有了多次亲身体会。而且我也像杜甫一样,非常享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我才会不辞辛劳和强忍爬山时间过长就会出现的膝盖疼痛,去全国各地游山。这几十年,我先后游览了张家界、金鸡岭、青城山、衡山、井冈山、黄山、莽山、玉龙雪山、丹霞山、泰山、庐山、峨眉山、长白山、三清山、龟峰、华山、武夷山、阿里山、恒山、绵山、云台山、鸡公山、姑婆山、崀山、大围山等20多座名山。其中的黄山和华山,已去过两次,峨眉山三次、莽山和张家界则去过n次了。记得2006年我去昆明参加农业部的一个训班,培训结束后,与本省的十几个同行自费参团去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游览。到了丽江后,有一天的游览安排是游玉龙雪山。本团的其他湖南老乡都因对爬山无兴趣,所以拒绝了旅行社的安排而留下来逛街。只有我和妻子毫不犹豫地跟着导游以及为数不多的几个团友上了山,而且我觉得去得很值,因为站在玉龙雪山的山腰,仰望着它那高高耸立而带着黑褐色裸露岩石、时而云遮雾罩时而露出峥嵘的山巅(名叫扇子陡,至今还是一座未曾被人类征服过的处女峰),一种震撼感、敬畏感油然而生。感觉人在大自然面前,真是太渺小了,你想轻慢它都不行。只可惜我们没有坐大索道去看冰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去亲眼见识一下。随着我年龄的增大,现在我对游山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因为今年我已年满65了,估计再游山到70岁,也就差不多了。还有4年多的时间,可得抓紧喽。当然,我不可能什么山都想去爬,像珠穆朗玛峰、南迦巴瓦峰、冈仁波齐、梅里雪山和玉龙雪山等高海拔名山,我有自知之明,是绝对爬不了的。只是希望今后有机会能站在山脚下,仰望峰顶,拍上几张照片就满足了。目前,我已将梵净山、武当山和五台山等名山纳入我的优先游览计划之中。至于我最钟爱的黄山,我还想再去。当然,我对各地的名胜古迹也很感兴趣。名山胜水所在地的人文景观,我肯定是不会放过的。对我来说,城市游也不错,它有着游览古迹、参观博物馆、浏览街景、品尝美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我再年纪大点,游山玩水力不从心了,城市就将是我的旅游重点。2.注重安全。尽管旅游好玩,是一种格调高雅的娱乐活动,但毕竟旅游不如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分和食物那么重要。换言之,如果你不去旅游,也绝对不存在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问题。说到底,它不过是有闲钱和闲时的人们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种调味品。因此 ,游客满怀着期待出去、开心健康平安回来至关重要。如果因为旅游而带来了财物损失、身体损伤、甚至丢了性命,那可就一点也不好玩了,也是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作为我们这些既不是驻外记者,也不是专业登山攀岩运动员,更不是职业探险家的普通游客,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必须时刻注意规避危险、保障自身安全。具体建议:首先是不去恐怖袭击多发的国家或地区旅游。目前恐怖袭击发生较多的主要是中东地区。去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旅游,最好不要单独外出,以防遭遇绑架。在我看来,美国也最好别去,因为那个国家枪支泛滥,枪击死伤人员事件此起彼伏,时有发生,如果说你去那里旅游的某一时刻,恰好赶上一个疯子端着自动步枪对着你们乘坐的大巴一顿乱射...遭遇这种血光之灾的概率,虽然不大,但也说不定,还是不去为好。其次不去正在爆发传染病、污染严重的国家或地区旅游。前几年在韩国造成恐慌的中东呼吸综合征最早的病例就是来自沙特。该病在沙特难以控制地传播蔓延,且病死率很高。全国共确诊1030例,其中死亡453例,死亡率为44%。该病自2012年被发现后,在中东开始蔓延,阿曼、科威特、阿联酋、约旦、伊朗和也门都曾出现过确诊病例。日本因2011年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至今对日本的农产品造成了难以消除的核污染。外国游客去日本旅游,肯定无法避免受害。第三不去对中国不友好、或是看不起中国游客的国家。本来旅游就是一件寻开心的事,讲究的是一个心情舒畅、旅途愉快、受人尊重。如果你去的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人不友好,你很有可能被宰、被抢、被揍,被索要钱财,甚至有可能遭遇更大的危险,让你乘兴而去败兴而归,那你又何苦呢?再一个也是牵涉到国家和民族自尊的问题,世界那么大,可去的地方数不胜数,我为什么硬要用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自找没趣地去一个并不是真心实意欢迎我们的国家玩呢?第四注意旅行安全。出门在外,乘坐交通工具时发生交通事故是在所难免(当然只是小概率事件)。但我建议游客在公路交通的行车过程中,尽量不要打瞌睡,以免万一遭遇车祸时,无法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造成更重的伤害。第五不玩风险性高的项目。近年来,在埃及和土耳其,都发生了热气球因天气原因或操作不当而致游客伤亡的安全事故。所以建议我们这些年纪较大的游客,不要去玩风险系数较高的热气球、滑翔伞、潜水等风险较高的项目,以免发生意外,乐极生悲。第六注意财物安全。去欧洲国家旅游,要谨防偷扒。主要是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财物,不炫富,结伴出行,夜间少出门。到东南亚旅游,要防“飞车党”抢夺财物。主要是尽量不要暴露财物,走路远离机动车道,避免边走路边使用手机,贵重物品安全放置。在国内旅游,也要妥善保管好随身的贵重物品,特别是晚上睡觉注意关好门窗,以免造成财物被盗。第七不做驴友。像我们这样已上了六七十岁年纪的老人,出门旅游就是为了寻开心、找享受去的,应当尽量让旅途轻松愉快舒适点,没有必要去学那些年轻人,去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搞得自己像个苦行僧似的,也不利于身体健康。3.结伴而行。这些年我在旅途中,经常能碰上独自一人出游的游客。这些单独出游的旅客。老少都有,女性居多。也许他们是认为这样既行动自由,又有利于思考吧。但我认为单人出游,弊大于利。首先,一个人出游的安全系数要大打折扣。近年来我就不止一次地读到过关于独行游客、特别是女性在旅途中遭歹徒谋杀的新闻报道,而两人及多人结伴出游且同时遇害的情况则鲜有所闻。此外,像我们这样年纪已经偏大的游客,身体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隐患,这些隐患在旅途中突然发作也未可知。如果是单身出游,碰到这种情况则很可怕,也许会危及生命。如果是两人以上同行,彼此有个照应,以防”万一,结果肯定会好得多。其次无人说话作伴,太孤单,不好玩。原来我就有过独自一人出差去河南的体会,在那几天里,确实很孤单、乏味,日子很难熬。况且单独旅游,拍照和有时上厕所都不太方便。第三,住宿、吃饭不经济,特别是不利于品尝美食。原先我的旅游,单纯注重视觉,比较忽视味觉。如今,我在旅途中越来越注重味觉上的旅游了。到了一个地方,除了游览景点外,还要去品尝美食,从而强化了对该地的印象。但我们毕竟不是千万、亿万富翁,可以挥金如土,随便消费。一个人出行,想吃点什么小吃,倒是问题不大,但是当碰到好几十、上百,甚至几百元一份的特色菜肴,往往你就只能望而却步了。比如,我和一些朋友同去澳洲旅游时,我们就四个人一起去品尝了悉尼的龙虾和鲍鱼。其味道确实鲜美,但价格也不菲,参与者平摊开支,每人是700多元。如果你是单身出行,一般是不会去品尝的。因此,我认为最好还是结伴旅游。结伴旅游有跟配偶和与朋友相约出游两种。跟配偶两人出游的优点是行动方便,自由自在,比较适合性格内向、不太合群的人。但缺点是照合影不方便,要求人;有些价格贵点的特色菜肴和美食,吃起来不太经济;租车也不划算。前些年,我和妻子两人出游较多。近几年,我比较多的是同朋友相约出游,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安全、方便省事的出游方式,因为人多力量大,可以分工合作,各尽所能。而且便于租车跑景点,提高游览效率。像我这样喜欢摄影和旅游的人,最好是找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一起出游,这样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互相帮着拍照,且能拍出质量较高、可供保存的到此一游的照片。近几年,我国开始流行一种定制旅游。即跟朋友相约组成一个团队,先商量确定好要去的省份的具体区域,然后跟当地旅游从业人员联系,让对方安排好车辆(车子座位一般要略多于出行人数)、司机和导游(如果人数较多的话),拟定要看的景点(定下后购买好门票)、行程和时间安排草案,负责联系好食宿等等。2017年6月份,我们一行老年大学摄影班的14位同学去游北疆,就是采取的这种出行方式,大家都玩得很开心,互相之间的关系也处得非常融洽。都说今后还要找机会再次同游。但跟朋友旅游,你一定要找那些性格开朗大方、比较随意合群的朋友同行,这样你才能不受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玩得开心。这可是我的经验之谈哦。 2015年7月一稿 2017年9月二稿 2019年9月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