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三止”,你当何如?

《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自取其辱;知道停止,就不会陷于险境,如此这样便能长久。

有为有不为,是君子的修养;拿捏得好分寸,是智者的从容。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凡事适可而止,才会有圆满的结局。

人有“三止”,你当何如?_第1张图片

01

止语

《易经》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简而言之,就是过从口出的道理,不可以不慎。

居上位的人,说话不周会失去人心;处下位的人,说话不周会损害自己。

什么能说,什么不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话的人是谁。

宁可无言,也别话多,话说得越多,越是在自找烦恼。

懂得止语,才能把无妄之灾解于无形。

作家贾平凹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

的确,生活的威压与忙碌,使人们身心俱疲,总想找个清静的所在来沉淀滋养灵魂,那么,这里算得上一个清净的所在了!

分享一则大家熟悉的段子:

有个人请客,时间过了不少客人还没有来。

主人很着急说:“该来的怎么还不来?”

一些客人心想:“这么说,我是不该来的?”

于是纷纷离席走掉了。

主人很疑惑说:“不该走的,怎么又走了?”

剩下的客人心想:“这么说,我们才是该走的人?”

结果大家都走掉了。

如果不是他那么碎嘴,也不会得罪了满场的嘉宾。

喧嚣扰攘聒噪耳膜,名缰利索捆绑身心,啧啧人言乱了心神,如果不是自投罗网,就是身不由己被裹挟,或陷入欲望无止境的焦虑与喧嚣之中难以自拔,又到哪里去寻找那么多的“清净”与“拙朴”?

喜欢林徽因的一句话:“真正的平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懂得了林徽因,也就明白了修行的真谛,“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

“止语”者,并非只是话语的停止,止语是回归自我,是心灵的一种修行!止语则静,静能生慧,慧则通,通则心安,安则有定力,则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人有“三止”,你当何如?_第2张图片

02

止欲

《道德经》讲:“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真正的富足,不是填满了欲望,而是学会了知足。人在欲望里只会越陷越深,引来无穷的灾殃。

从前有对贫穷的老夫妻,老人打鱼抓到一条神奇的金鱼。

金鱼答应老人,用实现他的愿望,换回自己的自由。

老人一无所求,老太婆却一味索求。

她要一个木盆,因为家里的木盆实在烂得不能再用。

紧接着,她要一座木屋,要成为贵妇,要成为女王。

金鱼统统满足了她,她却还想做大海的主人,让金鱼永远臣服。

金鱼忍无可忍,把老太婆打回了原形。

司马迁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

她本可以止于贵妇,甚至女王,因为不懂止步,结果一无所有。

《道德经》中讲:“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真正智慧的人,稀世的珍宝,不觉得珍贵;追求的境界,叫无欲无求。

贪婪是恶,多欲为苦,人生在世,要懂得知足。

人有“三止”,你当何如?_第3张图片

03

止行

《道德经》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想站得更高,反而会跌倒;跨大步想走得更远,反而会变慢。

急于求成,不如谋定而后动,天行有常,欲速则不达。

有的人做投资失败,不是败在不会赚钱,而是败在不知道“收手”。盈利到一定点的时候,人们总觉得后面还会继续盈利,所以不收手,继续等。

没想到,一等就被套住了,然后又舍不得割舍,于是由盈转亏,变得很被动。

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止”的分寸,才能收放自如,避免陷入被动的困境。

真正厉害的人,能克服人性的执迷和贪婪,在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二处,及时收手,以此掌控主动的局面。

古代有个年轻人拜师学剑。

师父传他一套剑法,告诉他勤学苦练,三年可成。

年轻人觉得太慢,问师父:“如果我昼夜不歇,几年可成?”

师父说:“昼夜勤修,十年可成。”

年轻人大奇,又问:“如果吃饭喝水也在练剑呢?”

师父说:“三十年后,或许可成。”

精进没错,但要张弛有度;努力没错,但需劳逸结合。

北宋道学家吕本中说:“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播种就会开花,开花就会结果。

但春华秋实,冬藏夏长,没有一环可以跳过。

人生在世,讲究水到渠成,岁月悠远,耐心是最丰厚得宝藏。

由于人性的贪婪和安逸,人在顺境的时候,是很难醒悟的,做到及时收手的人很少。鲜花和掌声,他人的奉承和崇拜,皆让人陶醉,忘了全身而退。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有“三止”,你当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