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医学是研究人生命的科学,研究健康与疾病的科学。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已从过去单纯重视疾病的临床医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把目光投入社会心理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人的生命分三态:健康态、疾病态和亚健康态。简而言之,是生理、心理、社会三者的和谐度。
据WHO最新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健康比例占15%,疾病占15%,而亚健康占70%,且心身疾病占疾病9%。显而易见,亚健康与心身疾病理所当然成为当下及未来医学的发展重点。
心身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从关注人得的病到关注得病的人,不仅重视病中,更强调病前病后。整体观和治未病理念贯穿其中。
因此,心身医学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心身医学是未来中医药学发展趋势,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01健康与疾病
1990年WHO对健康重新定义,认为健康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的平衡,实际上就是生理、心理、社会三个维度协调。
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生理、心理、社会状态异常,失去稳态。健康,是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范畴。
流觞于《黄帝内经》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经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从古至今,涌现出一大批养生家,如葛洪、孙思邈等。现已形成独立学科。
现代医学认为,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皆健全,即内环境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达到稳态。
疾病,是中医诊疗学的研究范畴。通过四诊合参,对症状体征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确立治则治法,最后处方用药。
即:理法方药、因机证治体系。现代医学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与问诊来诊疗。疾病,属于临床医学范畴。心身疾病占据一席之地。
02亚健康
WHO认为,亚健康是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处于既非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又非疾病状态(第二状态)的一种中间状态,过渡状态,又称为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等。
真正处于健康或疾病的人还不到1/3,亚健康却占2/3以上。亚健康,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层面亚健康。心身亚健康占据半壁江山。
综上所述,心身疾病和心身亚健康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心身医学尤其是中医心身医学必定成为未来中国乃至世界最前沿的科学。
03整体观
在谈心身医学与中医心身医学之前,我想有必要谈一谈中医学的整体观和三部六病的整体气血论,因为整体观贯穿于中医因机证治、理法方药各个环节,贯穿健康、疾病与亚健康各个方面,贯穿心身亚健康和心身疾病的预防与诊疗。
中医学有两大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于哲学,这与现代医学发展模式不谋而合。
三部六病认为,人体有三种生命形式,体(植物)生命、魂(动物)生命和灵(人)生命;机体的整体性表现在八个方面,称为整体八要素。
3.1 整体观内涵
整体观讲求人自己、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不仅要人自身内环境和谐,而且人与自然社会的外环境也要和谐。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运行气血津液,联络全身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这是人自己的整体性;
人与自然,即天人合一,四季、气候、地域、昼夜等,都对人体有影响,这是人具有的自然属性;
人与社会,是针对人的社会属性而言的,人是社会的产物,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对人体有重要影响,人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而且能够改造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
3.2 整体观源于传统文化
中医学整体观亦源于传统文化。儒家以“和”为核心思想,即是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道教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既然机体具有整体性,那么什么是人?
三部六病认为,人体分为与天之气相通的表部、与地之气相通的里部和与气血相通、介于表部和里部之间的枢部。
这不正是“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吗?不正是“生之来谓之精”吗?不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由最初始的太极到自然界阴阳二气、天地之精交感,形成气血统一的人体。这就是三极六爻道理所在,是道家《周易》对整体观形成的影响。
三部六病认为,整体观即整体气血论,涉及近代物理学、哲学等学科,共有八方面内容:
生态自组性(人出生的DNA、基因与遗传密码);
组织层次性(人从单个细胞到双胚层再到三胚层,从细胞到组织、器官、系统,最后形成三个层次、八大系统的有机整体);
结构功能性(机体由结构和功能组成,即静态性框架与动态性气血的统一体,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形式);
动态平衡性(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这个内环境所达成的稳态,即“阴平阳秘”);
气血统一性(机体的整体性,表现在气血上,通过气血循行,达成机体统一);
形神一致性(心身合一,互为影响);
天人合一性(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意志主导性(精神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即心理因素的作用)。
这八方面,从不同角度渗透到整体观,尤其与心身疾病密切相关。
三部六病认为,人体有三种生命形式(符合现代新的医学模式),即体生命、魂生命和灵生命。
体生命即植物生命,对应躯体、生物、身体的方面,对应物质;魂生命即动物生命,对应心理、精神、心的方面,对应能量;灵生命即人的生命,对应社会、道德、宗教的方面,对应信息。
3.3 整体观现代认识
现代对于整体观研究很多,我较赞同杨秋莉的观点。杨氏提出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即“整体医学模式”,是时—空—社会—心理—生物模式,时空是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和谐,心理和生物是自己和谐。
04心身医学与中医心身医学
4.1 定义
狭义心身医学,是防治心身疾病的学科(“防”心身亚健康;“治”心身疾病);广义心身医学,是医学模式的转变。
狭义中医心身医学,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防治心身疾病的学科;广义中医心身医学,是中医学吸收现代心身医学的技术方法,吸收创新,促进现代化的学科。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主导作用。
4.2 源流
国外对于心身医学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德国、奥地利到美国、俄国再到日本,最后传到中国。
一大批心理学家如J·C·A Heinroth、巴甫洛夫、坎农都做了相关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巴甫洛夫的大脑皮层内脏相关学说。
中医心身医学与现代心身医学观点一致,并且中国才是心身医学的发源地。
中医心身医学由上古伏羲一画开天创太极到《周易》的“性命观”再到《内经》的“形神观”奠基,经历了内经时代、伤寒时代、金元四大家时代和温病时代,而中医心身医学将成为第五个中医发展时代。
4.3 理论
国外对于心身医学的机制上已述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巴甫洛夫的“大脑皮层内脏相关学说”。
中医心身医学理论,源自《黄帝内经》的“天人合一论”、“形神合一论”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小柴胡汤、甘麦大枣汤等经方治疗情志病。
因此,世界心身医学会前主席Tatjana Sivik指出:“心身医学起源于中国的《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后世历代医家比刘完素的“五志过极皆可化火”、朱丹溪的“相火论”等的发展下逐渐形成。
目前,国内外最权威的是赵志付的“中医心身医学刚柔辨证理论” 。
赵氏对于中医心身疾病的认识独到,提出了史无前例的“二纲四型十六证、九宝合璧”的刚柔辨证理论,成为中医心身医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05三部六病对中医心身医学的认识
5.1 理论
前已述及三部六病的三种生命形式与整体气血论的八个要素,皆是从生理角度谈健康与疾病以及亚健康,从而说明三部六病对于心身疾病和心身亚健康理论的构建作用。
5.2 临床
马文辉提出“人体生命救护工程”。他认为,所谓“治未病”,“治”是研究,“治未病”是研究如何不得病或少得病的一门学科。
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先预防(即前面所述健康养生观与亚健康未病先防观),是现代的预防医学。
既然心身疾病和心身亚健康占据生命状态大多数,那么三部六病是如何防治的呢?
现在中医治未病基本上是体质辨识,对应体格,生理,即“体生命”(生理亚健康和躯体疾病),后者是临床医生解决的问题。
前者不同于《内经》的“五态人”和“二十五型人”,也不同于现代的九种体质或五种体质。
应按照《伤寒论》三阴三阳来划分,按三极六爻来划分,即有阳性体质(太阳、少阳、阳明)和阴性体质(太阴、少阴、厥阴)。还未得病叫三阴三阳六种体质类型,得了病叫六病。
“魂生命”(心理亚健康和神经症、精神病等精神心理疾病),后者是心理咨询师解决的问题。前者是按四象划分为四种气质类型。
人的气质是通过性格表现出来的,背后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神经类型的划分。发生心理障碍则形成阳亢、血乱、气郁、痰凝四种表现形态。
但临床上,导师更多的看到了二者交叉,身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相互影响所致的心身亚健康与心身疾病。
“灵生命”,是人的品质,表现为人格修养,是社会公德,最后上升为宗教信仰,用善恶两仪来划分。
如大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也是防病,否则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个健康的人,是三者结合起来,最后就修成了“圣人”,像耶稣等。一般没有人会达到如此境界,于是三者亚健康就是身体、心理、社会因素导致心身亚健康与心身疾病。
具体对于心身疾病的防治,三部六病有独具特色的协调疗法。
协调疗法,即协调整体,畅通气血。机体的气血在四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聚集,刘绍武老先生通过临床观察,独创“四脉定证,以脉定方”。
他认为颅腔的气血失调肝阳上亢,形成溢脉,用调神汤;胸腔气血失调,心脏气滞血瘀,形成紊脉,用调心汤;腹腔气血失调,肝气郁结,形成聚脉,用调胃汤;盆腔气血失调,肠道虚寒,形成覆脉,用调肠汤。这四腔、四证、四脉,是四种气质类型的人性格反应,是不同情志病的形成机制。
溢脉者脾气急躁;紊脉者忍让克制;聚脉者钻牛角尖;覆脉者固执倔强。
由于性格因素导致肝阳上亢、肝气郁结(即赵氏刚柔两端)、痰凝于肠(现代关于肠道与情志关系研究颇多,日本九州大学病院心身医学须藤信行在第17届亚洲心身医学大会上就做了肠道菌群与心身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的报告)、血乱于心(即心脏神经症、双心医学)等的躯体疾病,这就是三部六病对于中医心身医学的独特认识。
06展望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类压力空前加大,心身疾病与心身亚健康越来越成为疾病谱与死亡谱主流,中医心身医学前景广阔,是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是第五个时代即心身医学时代的全新医学模式开端,是21世纪朝阳学科,是治疗心身疾病与心身亚健康的新兴学科。
对西医是革命,于中医是改革,东学西渐,中为洋用,推陈出新,逐步取代西医占据世界医学的主导地位。
WHO心身医学专家也说:“世界心身医学要向中医学寻找智慧”。
毛泽东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三部六病将逐步在中医心身医学发展史上崭露头角,从而维护人类健康。
作者:范天田(山西中医学院)指导:马文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