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303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5

【原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大意】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首,交给他政务,却处理不好;派他出使外邦,又不能独立应对;那他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一点启示】《诗经》集周文明之大成,潜移默化,修养心性。其内容言语温厚、平和而不激昂,但又立场坚定、用意准确,暗藏机锋。读懂的人一定长于外交,通达政事。读书固然重要,学以致用才是根本。这就需要结合读书在事上琢磨体察,在自己身上对照,在自己事上应用,不断地往复,不断地实践,知行合一。一定在实践中有收获了,才算真正的读书的意义。

【浅谈】

(1)中国古代学习修身的基本是从《诗经》始,并不是让人成为诗人。孔子整理《春秋》,删诗书,系统疏理春秋以上的文化思想,《诗经》是包括一切知识的通材之学。所谓虫鱼鸟兽的名称,以及风土人情,《诗经》中皆有。

(2)学然后授之以政,使于四方,积累人生阅历。与司马迁后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道理一样。然后再回来考察任用,以使专精深入,或入翰林院、或成外放大员,中国至清末一直是这样培养选拔使用人才的。今天官员的选拔任用也多参考此,必有基层经验、艰苦地区工作历练,从底层一步步做起。

(3)比如孔子给子伯鱼讲:“不学诗,无以言。”如果春秋时一个读书人,不熟读《诗经》,没法与他人交流,大家都是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类似后世的读书人必学《四书》。

(4)当然,人的根器差异很大,如果读成书呆子,不会活学活用,交待一件政事不能处理;与外邦交往又不能代表国家随机应变。这其实就是今天的应试教育,孔子当年已经在反思死读书的蔽端。

(5)生活当中这样的人很多,其实你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影子,诵习经典,尤其《道德经》、《论语》亦无数次,可真的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6)知道经典中一两句话,把它变成你的行为,这就是真学到了;会背会写感想,反而不算真学到。让经典进入我们的身体,成为我们的血脉,成为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这才是真学习。

(7)读书到底有用没有用,一定是有用的,亲子教育、夫妻之道、创业,其实全是书中所讲过的道理。这些道理关键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具体应用。但如果不读经典瞎琢磨,一定风险巨大。

(8)读书之法就是目标式学习,我们职场人诵习经典一定是带着生活中的困扰、疑惑来学习的,目的就是经世致用、通权达变。有了生活中的感知,带着问题来找答案,一定是最有感知,最有效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每日一读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