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宋代大儒在远游后忽然感悟:道就在这里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出生于河北涿县。

邵雍少年时已经立下大志,要建功立业,他无书不读,而且很刻苦,在寒冬无需暖炉,在炎夏无需扇扇,夜晚不上床睡觉。就这样读了几年,邵雍认为自己以书中的古人为友很久了,不过自己还未游历四方,于是周游天下名胜,切实贯彻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宗旨。游历了许多地方后,回到家里,邵雍有了一个重大的感悟:道在是矣!(道就在这里)(无独有偶,《明史·王守仁传》记载:“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有了这个感悟后,他就再没有去远游了。

30岁那年,邵雍到河南,葬其亲人在伊水上,于是把自己视为河南人。北海人(今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东南)李之才在当地做官,听闻邵雍好学,于是去拜访邵雍,他问邵雍:“你也知道物理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说:“幸好得到先生的教导。”邵雍于是拜李之才为师。李之才教授邵雍《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邵雍也很有天赋,很快就领会了其中奥妙。

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邵雍定居洛阳,以教学为生。在洛阳二十多年间,邵雍结识了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人(是吧,北宋理学家都是那几个熟人),司马光更把邵雍视为兄长。官员王拱辰有建房子给邵雍居住,邵雍把新居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因为名声在外,他曾两度被荐举,都称有病不愿意出仕。

邵雍高明英迈,其学说境界高远,受到许多人的尊重。程颢曾感叹:“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他观人于微,常能未卜先知,程颐曾经评论说:“其心虚明,自能知之。”

后来,年老的邵雍患了重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等人日夜伺候他。邵雍感到自己将要死去,不过还与司马光开玩笑说:“我要观看万物的轮回去了。”程颐问他有什么话留给自己,邵雍对程颐说:“需要使前路宽阔一些,不然连自己的立身之地都没有,怎能使人行走?”

逝去前,邵雍要求儿子不要把他葬在洛阳而要把他葬在先人的墓地旁。他的墓志铭是程颢写的,程颢称他的学说“纯一不杂”、“安且成矣”。朝廷赐他谥号康节,因而后世称其康节先生。

学术成就

邵雍的代表作是《皇极经世书》,在《易经》的基础上写成,书中表达了他独特的“宇宙历法”。邵雍认为我们存在的这个阶段只是宇宙无限循环、无限时间序列中的一个微小的片段,他的象数哲学能包括宇宙始终古今,广大而超然。他的历法进位是12、30、12、30……交替:12时辰为一天、30天为一月、12月为一年、30年为一世、12世为一运、30运为一会、12会为一元。“一元”(129600年)即一个宇宙年。

邵雍也把太极解释为气,不过他更重视“数”(即“象数”)。他认为数是宇宙的本质规定,决定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

在个人修养上,邵雍主张“以理观物”,“以理观物”即用理性去把握事物的道理所在。他认为以目观物只能看到外表,以心观物只能看到物对自己的情感因素,以理观物才能看到物的本质。“以理观物”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说“道在是矣”。他又主张“以物观物”,即在认识和实践中采取无我的客观态度,从而达到无我的精神境界。

注:本推送内容出自笔者的《白沙甘泉:宋明理学家群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位宋代大儒在远游后忽然感悟:道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