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

筹谋良久的三苏祠之行,终于在12月的第一天成行。


从一块匾额说起

中国的园林大门特别注重匾额、对联,比较著名的园林门口还会有不止一副对联,我们带孩子参观时可以略做观察和讨论,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悬挂这块匾联?这些匾联有什么来历?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1张图片
三苏祠南门

拿三苏祠来讲,现存三苏祠是清朝重建,大门口匾额“三苏祠”落款何绍基。许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个何绍基是清朝的一个官员,他也很喜欢苏轼,曾任四川学政,到此参观留下这块题匾。

许老师请大家猜猜学政是做什么的官员呢?有说是管理学校的,有说是管理书院的,许老师补充学政还是主管考试的官员,孩子们顿时嘘声一片(哪个孩子会喜欢考试呢)。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自己带孩子出游时可以略做功课,也可以陪着孩子一起做功课,目的是培养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索的习惯。

瞧这一家子

踏入正门,三棵银杏送来一地金黄,孩子们在两个小导游的带领下认识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许老师也跟孩子们讲了匾额的“文献一家”的“献”通“贤”,意指苏家父子三人均为贤者。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2张图片
前厅大门

休整等候去洗手间的同学时,许老师不忘请同学们参观时排成两路纵队,给其他参观者留出道路,春风化雨的教化就是这样的吧~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3张图片
前厅院落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培养,从点滴做起。

藏在古迹中的建筑学

祠堂正殿前,孩子们在袅袅的香火中听许老师讲述整个祠堂正殿悬山式屋顶的外观(就是屋顶的两个坡面悬挂在山墙之外,用于防雨,多见于中国南方建筑),由四根柱子把正殿分为三间房子的四柱三楹的结构,让生僻的建筑学名词瞬间通俗易懂。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4张图片
祠堂正殿外观图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未必每个孩子都会对建筑学感兴趣,也不见得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建筑大家。但当你带着孩子游走在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城市中偶遇一幢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建筑时,亦或是当孩子在书中或影片中不经意地与中国传统建筑撞个满怀时,孩子能够真切地体会它的美或与众不同在哪里,我们平时的点滴渗透也就够了。

“文渊”“学薮”活教材

祠堂正殿分别供奉着苏家父子的三尊塑像,正殿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方墙门道,上书“文渊”、“学薮”。

许老师从苏洵塑像前的牌位讲起,“宋文 公苏洵之位”,宋是他生活的朝代,文公是他去世后被封的谥号,苏洵是他的名字,这样简单的解释之后孩子们就秒懂这个牌位的断位在哪里了。许老师还请大家用这个方法试着去读一读苏辙的牌位,文邹邹的古语一下子变简单了。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5张图片
祠堂正殿•苏洵塑像

大家都知道苏轼苏辙兄弟一举成名天下知,大家所不知道的是他们的父亲苏洵也曾经屡试不第,虽最终未曾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一官半职,但凭借出色的文采获欧阳修举荐为官。简单的史实铺陈之后,许老师告诉大家:努力过,也许运气不好,可以接受失败;一条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路。

宋诗相较唐诗而言,本就偏重说理。苏洵文章虽好,但因其十分仰慕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行文颇有条理,逻辑缜密,不免被人讥讽“心术不正”。苏洵反驳道:我学其术,不学其心。一句话道出苏洵做人之道,也让孩子们学会辩证地去看待人事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我们不可以不努力就放弃,我们也不必一条路走到黑。在这个浮躁又功利的时代,许老师如是说给孩子们听,我们做家长的又何尝不应如此。

三个男人背后的那个女人

西厢房的古纱縠行铜版画再现了苏家门前的场景。縠,是有皱褶的纱。纱縠行就是当时做丝绸交易的一条街。苏家之所以会居于其中源于苏母程夫人的精明能干。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6张图片
三苏祠•西厢房

程夫人出身眉州富家,嫁与苏洵后却宁肯和丈夫过清贫日子也不向娘家讨要一分钱,只为维护丈夫的颜面(言及此许老师特意提醒在场的妈妈们认真倾听)。在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之后,程夫人又一肩挑起养家的重担,不但让丈夫后顾无忧地去读书,还靠着一双勤奋的手让苏家在这古纱縠行的中心占有一席之地。

“我早就想让你好好读书,只是觉得读书是自己的事”——许老师当真只是在翻译程夫人对苏洵说的话吗?

由一幅苏母织布图讲到苏母教育家中仆人“不发宿藏”,讲到苏轼幼时读到“范滂别母”时与母对谈的佳话,又及古代三大慈母。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所谓品格教育可以从书中来,可以从行走中来,可以从老师的教诲中来,更可以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来。苏母教诲苏轼“你可以效仿范滂,我为何不可以学做范母”,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学做苏母?

父与子,弟与兄

要想让生活汽车年代的孩子理解马车的轼与辙还是有些难度,许老师请孩子们从苏洵、苏涣的名字入手分析他们的名字都是三点水部,又到苏轼苏辙的名字都与车相关。简单地解释了轼与辙的意思,结合苏洵对两个孩子不同性格的分析,真的让人感叹“知子莫若父”。

苏洵为勉励二子读书,为他们的书房取名“来风轩”,风属巽卦,巽字寓意兄弟二人并坐读书之意,为父的心理可见一斑。后蒙友人贺词改为来凤轩,如今为三苏祠纪念品店,二十分钟的购物大狂欢被随行的家长笑称“来疯轩”。看着孩子们买来的戒尺,纸扇,书籍,笔,许老师一件件告诉孩子们这个可以在哪里便宜购买到,那个又唯独在这里才能买到,教孩子做一个“会花钱”的人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7张图片
来凤轩

对于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来讲,做儿子的也深为理解。苏洵去世后,苏轼拒绝了皇帝的赠银,斯人已逝,要钱又有何用呢?苏轼转而向皇帝请求给自己的父亲追封一个官衔,皇帝欣然应允。苏洵若泉下有知,也该颇感欣慰了。

除了感慨父子间的心心相印,苏轼兄弟二人的情意相通也让人艳羡。苏轼一生为弟写诗百余首,比如这首苏轼误以为大限已至的诀别诗,辗转到苏辙手中后,聪明的弟弟立刻呈送给当朝皇帝,一句“圣主如天万物春”救苏轼于囹圄之中,哥哥留住了,也为中国留下了一位千古文人。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8张图片
三苏纪念馆•乌台诗案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培养更深厚的亲子感情交流,多子女家庭可以加强兄弟姐妹间的情感交流,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也可以鼓励孩子与老师、同学建立深厚情谊,教孩子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枯荷虽残蕴诗情

通往中午用餐的船坞的路上,偶遇一方枯荷。我们看惯了夏日里的莲叶何田田,却很少人瞩目这花尽叶败的枯荷吧。许老师一天中跟孩子们说了好多个“很幸运”,包括“很幸运遇到了这一塘的枯荷”,还有远处的东坡坐像在与我们相视而望,孩子们禁不住隔空打起招呼。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9张图片
通往船坞的回廊旁的荷塘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我们总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理解“菊暗荷枯一夜霜”?不明白“枯藤,老树,昏鸦”?我们不需要靠商店橱窗里的商品陈列变化来提醒我们季节的更替,带孩子们多出去走一走吧。

苏小妹与苏八娘

一尊塑像,许老师请大家来猜猜苏母旁边所立何人?引发孩子们说起苏小妹与秦观的八卦美谈,许老师也为孩子们分享了相传苏小妹取笑苏轼脸长的一首诗,“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10张图片
苏母与苏八娘塑像

不过,据考证历史上苏小妹的没有,苏八娘确有此人。谈及苏八娘嫁回程家不久后就凄凉惨死,除了慨叹苏洵的愤而断亲,顺道又给孩子们普及了近亲不宜结婚的现代主张,不知道还有没有小朋友记得儿时曾想与妈妈结婚的梦想~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打油诗通常都写得通俗易懂,也不失为亲近诗歌的一个方法。

千古文豪大手笔

带孩子们前往苏轼坐像的途中,许老师跟孩子们分享了中午午餐途中偶遇一个做园林研究的大哥哥,他告诉许老师三苏祠是一个典型的西蜀园林,你看,生活中果然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穿过这西蜀园林的蜿蜒小径,来到苏轼坐像前。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11张图片
“大手笔”的苏轼坐像

许老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位千年前的文学家、美食家、服装设计师的雕像有何奇特之出?

有人说帽子奇特,有人说没看到左手,有人说右手奇大。许老师就顺势给大家讲了这位服装设计师自行设计的东坡帽,以及这尊塑像的设计师心里的“大手笔”苏东坡。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自从照相机发明以后,优秀的画家追求的就不再只是画的像了,像与不像,都有其道理。做一个艺术家也要懂历史,懂人文才行啊!(论一个艺考生是否需要注重文化课学习)

披风榭前的家国情怀

怎样让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许老师选择在披风榭前为孩子们娓娓道来。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12张图片
披风榭•下有陆游题诗

宋代眉山是四川文人学士最多的城市之一,据统计整个两宋期间眉山出进士886人。当然这么高的进士录取率也与宋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有关,宋代很有钱,官员众多,同时官员的工资很高,再加上终身制的兵役制和向西夏与辽国进奉的岁贡,使得富裕的宋朝常常入不敷出,所以王安石变法是出于想迫切改变宋代财政窘迫的情况。既然是变法,就必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苏轼在变法中属于反对派,于是当主张变法的势力占上风时,苏轼必然倒霉;而反对变法的势力占上风时,他又时来运转。因此他的命运与变法的发展息息相关,也就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们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背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对孩子来讲这只是空洞的十六个字。当许老师用寥寥数语深入浅出地带入王安石变法与苏轼个人前途命运的分析时,个人与国家的休戚相关就呈现在孩子面前了。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空谈何止是误国啊!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别轻易说大人的世界孩子看不懂。

木假山堂话乌木

一棵树木会有什么命运?

被砍?枯死?病死?做成柴火?做成纸?还没长成大树即死?

一棵树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很难,变成一根乌木更难,成为乌木还要被人重视更是难上加难。

成为乌木是一种幸运,但不是每棵树都有这样的幸运(不是每一个人很有才华都会得到重用)

苏洵没有得到重用,所以他就是以一篇《木假山记》来表现自己的郁郁不得志。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13张图片
苏洵•木假山

苏洵说自家的木假山中间的一座山高大威严,两边的两座山虽然矮小但丝毫没有因为中间这座高山而感觉自己的矮小。许老师请大家来分享一下苏洵所写的大山、小山分别寓指何意,孩子们吧啦吧啦地众说纷纭。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对于一篇高中必背的文言文,孩子们能够通过实物的观察结合对文字的理解来探讨自己内心的想法已经非常不错了。这种探讨不一定需要“正确答案”,只要孩子言之有理,都是可以的。

由一棵荔枝树说起

我们经常在诗词学习中提到“诗眼”,通俗点讲就是诗歌中的点睛之笔。苏轼一生诗词数千首,一句“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一个“客”字,人虽在外,思乡之情尽现。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14张图片
苏轼咏荔枝作《寄蔡子华》

苏轼自从赴京赶考,就只回过两次眉山,一次母丧,一次父丧,自此终老未能还乡。无论是许老师教孩子们读余光中的《乡愁》,还是读《游子吟》,对于年纪尚幼的孩子们来讲可能没有切身的体会,但我想一颗故土深情、家园情怀的种子就悄悄埋下了,如此足矣。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在这个快速移动的时代,带孩子“常回家看看”。

模棱两可苏味道

眉山苏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苏味道。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写得一手好文章,武则天当政时两度官拜宰相。但是他第二次担任宰相时,因其办事缺乏果断,没有担当,这样也行,那样也行,被时人讥为“模棱两可”。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15张图片
苏味道塑像

许老师告诉孩子,做人应果断有担当,不能为了推卸责任而模棱两可。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纸上得来终觉浅,尤其是一些成语、典故,行走中的偶遇更加有助于理解。

一个男人背后的三个女人

一生挚爱是王弗。

苏轼好交友而又无防人之心,“眼前见天下无一人不是好人”,原配夫人王弗曾经躲在屏风后“偷听”他与友人谈话以帮他判断哪些人宜深交哪些人不宜相交。孩子们深情地吟诵起苏轼在王弗去世十年后为她写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听来仍感人至深。

苏轼的词,可以写的很大,时间很久远气势很宏大,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可以写很小很个人的情感,如《江城子》。

贫贱不移王闰之。

苏轼自被贬黄州开始,几度宦海沉浮,最艰苦的岁月中是王闰之始终默默陪伴着他。

最懂苏轼王朝云。

相传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描写王朝云,可见其貌美。王朝云形容苏轼“满肚子不合时宜”,可见其对苏轼了解至深。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给孩子最好的爱,莫过于爸爸和妈妈的相知、相爱、相守。

三苏纪念馆

位于三苏祠南门对面的三苏纪念馆,结合大量实物、手稿、展板以详实的资料展出了苏轼的生平事迹,脉络清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_第16张图片
三苏纪念馆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许老师建议,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另找一个时间,先带孩子细细地看过三苏纪念馆之后,再去三苏祠实地探访。

以美食为这次旅程做结

来到美食家苏轼的故乡眉山,怎能少了遍尝美食。参观结束后,在美食家许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直奔马旺子餐厅。

不爱吃饭系治愈之旅

利用十几分钟的车程,许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东坡肘子、宫保茄盒、回锅肉、血旺子、笋衣汤的由来、制作方法以及如何判断这道菜做得是否地道。

大家都知道东坡肘子与苏轼有关,大家可知道宫保鸡丁与一个人爱吃鸡肉的姓丁的宫保(一种官职)有关?听到孩子们对用猪血做成的血旺一片咋舌,许老师还拿冰淇淋、豆腐作比,鼓励大家“一定要尝尝血旺子”。有小朋友说“听得都要流口水了”!

给爸爸妈妈的小提示:鼓励孩子多尝试没尝试过的菜品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哦~

打包满满的回忆,期待下次开心之旅

每一次的出行,都少不了围观的爸爸妈妈们的大胆放手和带队出行的老师和家长们的辛苦筹划,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主角全体同学的积极、用心参与。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在旅行过程中的自律、合作、勇于尝试、互相尊重,也看到孩子们在离开爸爸妈妈怀抱时本真的流露。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让我们一起期待下次开心之旅。

本次活动特别鸣谢:

总策划:许老师

总调度:廖妈妈

摄影师:蒋老师 吴爸爸&吴妈妈

安全员:李妈妈 王妈妈 栾妈妈

                陈爸爸&陈妈妈

及:安全运送我们的司机师傅、三苏祠工作人员、马旺子餐厅工作人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在路上之幸会•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