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富有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大,我想用一部电影来回答。

这部电影是拿了三项金球奖提名的《金钱世界》。

电影讲述的是前世界首富、石油大亨盖蒂(J. Paul Getty)的孙子被绑架的故事。

因为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所以剧情并没有很多发挥空间,看预告片基本就可以知道故事始末。

中规中矩的剧情个人认为有点浪费了导演 Ridley Scott 的才华(他导演过《异形》、《银翼杀手》、《美好的一年》等),不过还是不妨碍它拿了一堆奖项。

电影中,首富老盖蒂有一段经典的台词:「之前我有本书,书名叫做《How to Be Rich》(如何当个富人),后来出版社让我把书名改成《How to Get Rich》(如何变得富有)。我觉得很可笑,It's easy to get rich, but hard to be rich.(要变富有很简单,但要当个富人很难)」

翻译过来就是“发财容易守财难”。

我在从事理财教育工作时,时不时会有人质疑普通人学习理财投资的必要性。

他们会辩称:普通人学理财,一年最多也就比余额宝多赚 2 ~ 3% 的收益。10 万块本金每年也就多赚两三千。为了这多出来的小几千块要耗费那么多时间精力,不如好好工作争取升职加薪来得实在。

前几天甚至有篇类似观点的文章直接说:「真正有意义的理财,门槛是 500 万人民币。」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前面也说了,It is easy to get rich, but hard to be rich.

普通人之所以要学习投资理财,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Be rich」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等有钱了再学投资理财」,这个心态其实跟「大学毕业前不准谈恋爱,不过最好一毕业就结婚」一样不靠谱。

大多彩票赢家的结局都是倾家荡产,或是因为过度消费,或是因为错误投资,同时还会因为少了金钱方面的约束而选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都是不懂得「How to Be Rich」所致。

电影里老盖蒂的儿子便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在与老盖蒂相认后,虽脱离了原先生活的窘境,却整天沉迷美色与毒品,最后妻离子散。

再者,投资理财除了可以带给你被动收入,更可以改变你的底层思维模式。

我在不少文章提到过,从经济学角度看,生产要素主要有资本因素和人力因素。

增加资本因素的本质是财务投资,产生的是被动收入;增加人力因素的本质是自我投资,产生的是主动收入。

大多数小伙伴在学习投资理财时,主要精力都放在提高财务投资的收益率上。

然而,投资思维对自我投资一样适用。你可以把投资思维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投资自己、理性决策。

我是一个投资思维的践行者。

去年下半年,我辞职后在 50 天内环游了整个中国。就像当年我从咨询公司辞职时一样,我爸妈都没法理解这个决定。

后来我跟爸妈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复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二三十几岁去旅行与五六十岁去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这时候去旅游我有多30年时间,去把经历、体验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我经历过的人事物,每过一年,都会有更深层的感悟。就像复利,利滚利,滚个30年,想想会有怎样的沉淀。

没错,自我投资与财务投资是共通的,都有复利效应,越早投资越好。

这些都是学习投资理财给我底层思维带来的改变。

了解了学习投资理财的必要性后,我们自然要问下一个问题——

How to be rich?

虽然老盖蒂在电影中被塑造成一个金钱至上、不近人情的负面形象,但电影中有几个关于「How to Be Rich」的原则我还是很认可的。

原则1:重视性价比

老盖蒂教导孙子:「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识别出事物的真正价值。」

之所以要识别事物的价值,主要是为了衡量事物的性价比,即价值与价格的比率。

老盖蒂在电影中时刻都在贯彻这个原则——

比如同样都可以把衣服洗干净,他更愿意送去外头的洗衣店,而不是叫酒店高价的洗衣服务。

这种斤斤计较显得略「抠」,但这种「抠」确实是不少「有钱人」生活的常态。

不过,如同我在《谁说「穷人思维」都是错的?》一文中所提及的,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多大程度地满足你的需求,是个非常主观的概念。

当老盖蒂遇到自己特别喜欢的艺术品时,也会慷慨得简直不像他本人。

原则2:利用游戏规则

不少投资者会学习经济学、投资学,试图找到资本市场里头的规律。

不过知道了规律,不代表你就懂得了如何挣钱,你还要懂得规则。

规则不等同于规律,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它更多是由大家公认的机构所制订,但规则的重要程度不亚于规律。

老盖蒂在得知孙子被绑架后,一直不愿支付赎金。直到收到孙子被割下来的耳朵后才愿意支付 100 万,而且他顺带利用美国税法中的优惠规则,将这 100 万用于抵税。

虽然这整件事令人心寒,但对于税的了解的确是「How to Be Rich」里头很重要的一课。

我并不是鼓吹你逃税漏税,而是,这就像玩游戏一样,只有掌握了所有规则,你才能最大化你的收益。

企业家们都很重视规则。

我的好基友 B 的父亲是个颇有成就的企业家,受其影响 B 现在也在操盘着自己的生意。

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急于创业,而是听从了他父亲的建议,加入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一年多,以学习税务相关知识。此后他的生意也因此大大收益。

在学习游戏规则时,你也可以借助专业团队。

比如电影中的老盖蒂在每一次谈判时,都会聘请最专业的律师和财务团队帮忙。当然这对于我们而言借鉴意义不大,但我们平时也可以多跟相关领域的朋友聊天,主动了解税务与法律知识。

原则3:设定好人生目标

在电影中,当老盖蒂被下属问到「你觉得你要有多少钱才能感到安稳」时,他回答:「更多钱。」(More.)

他自以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其实并不然。

我自然是不推崇这种「金钱至上」的人生目标。

但钱确实有个吸引人的特性——它是社会认可的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置换或接近我们的人生目标。

举个例子,我和简七追求的是求知欲的满足,我们可以通过花钱来买书、上学、旅行来满足求知欲。

不过,老盖蒂之所以会把人生目标设定为「更多钱」,也是基于金钱一般等价物的特性。

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除了可以跨越价值观,还可以跨越时间。

以前做调研时,不少年轻人被问到人生目标是什么,他们的答案都是「财务自由」。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所以希望先积累金钱。希望等到人生目标被确定时,再用金钱去置换。

这样的逻辑类似拖延症——反正我先把钱挣了,之后再想想我要干什么。

然而这种做法有两个问题:

一是你的时间有限,你没法无限拖延人生目标的确立。

二是没有确定的人生目标,你很容易会掉进钱眼里,像老盖蒂一样。

金钱不应是目的,它只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

尽早确立人生目标,可以让我们有追求金钱的动力,同时又不至于掉进钱眼里。

(至于如何寻找人生目标,可以参考我在自媒体“解题者”上的另一篇文章:《做个不迷茫的聪明人》)

最后照例来个图片总结:

变富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1] Scott Hankins, Mark Hoekstra and Paige Marta Skiba. (2011). The Ticket to Easy Street? 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Winning the Lotter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93 Issue 3). p.961-969

[2] 罗伯特·T·清崎. (2008). 富爸爸穷爸爸. 南海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