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妮讲座心得:分析一个自带"内容属性"的商业案例

借着安妮的课程分享,我来分析一个"自带内容属性"的商业案例吧

比如 得到APP

头部内容:得到的第一个打磨的产品就是电子期刊,从李翔的知识内刊,到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和菜头的分享,北大经济学课,每个课程都精雕细琢,得到团队没有急于铺开产品线,而是一个一个把产品打磨好了,再开发下一个,至于到目前为止,一共上线的量也不超过三十个,比起喜马拉雅的订阅量不是差一个量级,但是,他的用户粘性更高,更有专注度和参与感,是典型的重质而非重量

视觉化&注意力分布:得到的名字首先就设计的非常有感,针对用户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及诸多未知事物不知如何应对的焦虑,背景的橘色给人踏实安心的感觉,在众APP中也非常醒目

另外,明显看到得到对用户体验也非常关注,首页页面改版了几次,将正在播放的内容优先显示在各个界面上,另外单独打造了学习界面,方便用户专注于自己订阅内容的获取,同时首页又在非常显眼的位置上提供了相关推荐,让用户既能获得好的体验,又保证了新品能优先获得用户关注

符号化&偶像化:得到非常注重打造场景应用和爆品

它的电子期刊给自己的定位是身边的知识秘书,是在马桶上,早餐餐桌旁一边做日常一边收听的工具

非常好的将产品符号化,并深深烙印在用户心中,导致用户甚至变成了每天清晨必听的死忠粉

另外得到在偶像化道路上做的也很棒

除了电子期刊,另一个爆品就是每天听本书,定价为每天1块钱,这种解释非常心机且智慧,此外不但单独开了产品发布会,还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营销,促销,形成声音,影响力,在得到团队的运作下,产品发布期间每天七八万的新增订阅,周围很多朋友都是通过这款产品了解得到的!非常好的偶像效应!

得到的亮点还不止于此,可以以后作为经典案例继续好好分析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安妮讲座心得:分析一个自带"内容属性"的商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