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去月球

第二次去月球_第1张图片
To The Moon

上一次去月球,是半年前。如今再去一次,仿佛多懂了些。

《To The Moon》,一款独立游戏。讲的是两位博士,来自一个人生重建机构,他们拥有一种仪器,可以重新编写人脑的记忆,通过改变其中关键的节点,进而改变整个记忆的过程与结局,实现濒死之人一生无法实现的愿望。也就是说,没有遗憾地离去。

比如客户死前的愿望是成为亿万富翁,那么只要在逻辑连贯的前提下,从童年记忆就开始植入强烈的理财意识,再移除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风险,那么在第二人生中的自己,就很大概率可以顺理成章地一步步成为亿万富翁。因为主角不变,目标清晰,逻辑又连贯,所以客户自己未必能体会到记忆的真假。

而这款游戏中,客户John的愿望却很奇怪——想去月球,但不知道为什么想去。有多少人,会想在生前实现一个不明所以的愿望? 更奇怪的是,即使两个博士将去月球的愿望灌输到他的整个记忆链后,他这一生还是没有去月球,甚至连想去的念头都没有。故事的焦点从这时开始,慢慢转移到他的妻子River身上,他们的婚姻不算圆满,可以说是勉勉强强过完一生。River是自闭症患者,而John则有一定程度的失忆,一个不提,一个遗忘,因此他们之间有一段完全空白的记忆,而这段记忆,就是为什么想去月球,以及整篇故事所有谜题的答案。

这故事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当你看见那段记忆后,困境还是存在,一切还是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守望、对抗、惊喜、惆怅、期盼,和取舍、安然、哀伤、成全,这些情绪不断交织,伴随着你走到结局。

对我而言,最大的触动是:记忆的真实性是否那么必要?  与其带着遗憾终此一生,不如通过这种仪器,以一种心满意足的状态离开不是更好?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究竟是记忆的真实性重要,还是愿望的实现更有价值呢?

或许关键是人,人才是唯一的羁绊吧。如果大雄生前最后的愿望是成为首相,但前提是需要移除哆啦A梦(容易形成依赖性,对愿望的达成而言是风险),大雄会愿意吗? 我们的一生,总是会遇到些这样的人吧,他们有缺点,也不一定能做到助你成功,甚至可能只是跟你吹水喝酒打牌,一起刷刷剧。你们在一起的时光,做的事情不总是对的,不那么有益,但你觉得,很值得。

所以在这款游戏中,在John的意识里,比去月球更重要的,一定还是River。其实River的自闭,还带着某种骄傲和不妥协。一般自闭症患者,通过合理治疗,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之后,要完全掌握社交技巧不是问题,甚至有时候别人不会看出他们有自闭倾向。但矛盾之处也在此,做到这一点的自闭症患者,大多数时候还是觉得自己在表演。久而久之,连真实的自己都觉得陌生,既然如此,所有的治疗是否真的有必要? 而River吸引人的地方正是这点,她不解释,也不妥协。游戏里面有段话,“有些人活得像灯塔,他们知道有其它灯塔的存在,但距离实在太远,无法靠近;于是,他们只好努力地让自己发着光,越来越亮,来告诉同类,我在这里,一直都在。”

唯有清凉至极的心境,才能面对世间最陡峭的难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二次去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