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的神话

象牙塔的神话_第1张图片

《瓦片头下的沉思》-----象牙塔的神话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宋词形容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我也摘了一句“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与君共勉。

♠大学读书港大前校长金耀基对大学的理解是:“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二是学怎样做事;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learn,learn to be ,learn to together,learn to love.)好吧,说的都很大,当然我更赞同这样的表述:1读100本书,并不一定都逐字逐句读,但要有所涉猎,这就像扎根,根深才能叶茂;2背好单词,学好英语,关键是积累,再好的方法也得积累;3顺利拿到毕业证,知识学得够用即可。做好这三件事你的大学就没有白来,你就是个成功的大学生,任何时候都不晚。(这里有个疑问为嘛要背好单词)中南大的校友也写了一本书《大学该怎么读》(?)写了好多方面,呵呵,本人对那个爱情方面的比较感兴趣,其他的都忘了。。。。。。。

我也觉得大学有些课上的真没意思,干嘛要开那些无聊的课呢,什么史啊,概论啊,老师打开ppt,念啊念啊念,然后就下课了,好无聊额。“书到用时方恨少”或许“无聊”的课可以增加见识,所谓见多识广,不过估计早忘光了。

《冬吴相对论》里面说“我们懂一个东西,从不懂到懂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不知道不知道,不知道我自己不知道,这是最初级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知道不知道,知道我不知道;第三个阶段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我知道;第四个阶段是不知道知道,我在打字的时候,我绝对不会去背那些口诀,我在开车的时候肯定不再想那些当时师傅教我的那些东西”。博士生和本科生的差别就是博士生要用三年的时间知道自己不知道,本科生进来以后谦虚一点,他是马上就知道不知道,结果本科生比博士生提前三年进入另外一种学习,就是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学习。

嗯,好。按以上所说,学到家的标准是“不知道知道”,炉火纯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我要写下这篇的时候,A,我想起了老师说烂了得“王国维”,某名人说过的话,或者某本书中的内容。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隐射到自己的专业,有些东西是共识,学此专业的都应该知道(不一定精通),进而变成常识。貌似大家都一样,而非此专业的人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懂得很多。除掉学历,及科研方面的东西或者“同级水平”比较,他为什么是专家,而我们却不是?!

♠知识的显隐性读高中的时候,很怕自己的老师是刚从福师大出来的。我相信他们在大学学的专业可能一级棒,但是不会教学生,教不好学生。这是我在高三的时候突然回顾自己高一的生活,想到了这一点。我跟我同桌都在抱怨那些老师怎么怎么的不行~~~呵呵~~~感觉是在拿我们在做实验似的~~~~~~~~~我们更希望有经验的老师教我们~~恩,好,那些老教师或者高级教师怎么就能教好?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我想区别在于谁能够点出“知识隐性”的一面。老教师或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知道该注意什么,该强调什么。(学生个人因素,在此不论)能很好的表述隐性知识。姜还是老的辣。还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刚出道的老师有些也是很有一套的,教学生教的也很好。真对我们考试起关键的也就是那些“隐性知识”。

其实也可以说现在大学里面学的都是些显性知识,而大量的隐性知识是没有提供的。《冬吴》里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同样行医,一个老医生和一个年轻医生,他们接受的教育,可能是一样的,甚至这个年轻的医生,学的是更新的东西,啊。但是呢?他们的医术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这个老医师呢,就是在长期行医的过程当中,形成了好多不能用文字表达的那些知识,年轻的医生没有。具体到一个病例的时候,那么,你如何能够切中要害,最关键的点上,恰恰是由你的隐性知识所发现的。也就好比如说开车,开车的一些规则、技巧,给我一天时间可能都背会了,大致也能想象该这样或者那样,但是如果仅凭这点东西去开车那肯定是不行的,它是需要长期的场景性的知识,就是你一定要上路,路况不断地对你提出挑战,然后你去应战,逐渐逐渐达到一个精准的地步,这种知识它是需要场景、需要行动、需要实践来获得的。”

所以我们应该达到的境界应该是:别人知道的,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也知道。努力挖掘学习“隐性知识”我想这个可以回答前面那个问题为什么他是专家,而我不是。

嗯,知识够用就行!!!说了这么多,真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象牙塔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