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过后

读书节过后_第1张图片
tsundoku

我还是来凑个热闹吧。
  读书节我没有买一本书,之前倒是买了几本。其中之一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鲁迅经典全集》(杂文卷上下两册)。
  我明白了为什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卖得那么贵(其实也不是那么贵)。
  真是一分钱一分货。
  理工大的《经典全集》前天到手昨天翻了翻:里面有些单独注释,并还在正文中做了一些注音解释。在《坟 · 从胡须说到牙齿》里,下有注释:

每况愈下,原作每下愈况。指情况越来越糟。章太炎和章士钊均曾将该词用错。

好嘛,为了对比,我现在去把人社2005版翻出来:

原作每下愈况,见《庄子 · 知北游》。章太炎《新方言 · 释词》:“愈况,犹愈甚也。”后人引用常误作“每况愈下”。章士钊……《孤桐杂记》中也同样用错:尝论明清相嬗。士气骤衰。……民国承清。每况愈下。”

抄录至此,我也迷惑了,不知道章老错在哪里了(难道不正是“情况越来越糟”吗?),按上下文来看,他这么说也没问题吧……
  记得以前看的一个解答是讲踩猪肉的故事,踩得深了可以令小贩多交钱,借此可以多捞些油水(但原址没有收藏起来,可惜!我还记得作者的笔调很幽默!)。
  那么看《庄子》吧: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正、获:主管饮射的官名……。监市:管理市场的官名。履,踩。豨,大猪。),每下愈况(况,明显。谓司正、司获问监市怎样用脚踩猪,来检查猪的肥瘦,回答说‘愈往下踩,知道得愈明显’。意思是说:知道猪腿以下部位的肥瘦,也就知道猪的肥瘦了。胡文英云:‘如正获之官,问于监市履豨之法,豕之肥瘠,何以知之,则答之每下,而愈足以譬晓之也。’按:此乃比喻,说明可以用此法检验无所不在的大道)……”

以上注解为陆永品先生《庄子通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无译文。省略号是我加的!
  陈鼓应先生《庄子今译今注》(最新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 北京)此处注释少很多,但是它有译文:

庄子说:“先生所问的,本来就没有接触到实质。有个名获的市场监督官问屠卒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那就是愈往下腿踩便愈容易明白。”

那么,鲁迅先生和章士钊总长到底谁对谁错呢?于心茫然!
  但有一点明确的是:理工大版太过于敷衍,甚至可以说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说是“均曾”“用错”,能否举个例子说明?就这么甩一句:两人都曾用错过。这对于读者不是有点不负责任吗?
  请问,您,用对过吗?
  人社版虽然好像也有点问题,但它起码摆出了事实例证,对错可留与人们评说讨论。我曾为“宁古之塔”“乌托之邦”“出乎意表之外”“游记考察”“汉代的四书五经”等狂笑不已。并暗想先生搞起国学也能撑起一片天……
  我也可以算是先生的拥趸了:人社版单行本、全集都屯了,同心版的也购了,还有凑单买的一些新出的合集本(比如将《呐喊》《彷徨》合成小说集,《野草》《朝花夕拾》合成散文集)。最满意的还是人社版和同心版。同心版虽然字体偏小,没有注释(其实是有极少极少地注释),但古色古香,价格低廉,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普及本,起码不会语焉不详,欲说还休(或是羞?)。
  先生文章也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是因为他们胡乱校改!清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胡乱删改!今人好刻……先生无限飞升……

昨天也看到卖《浮生六记》(天津人民出版社,张佳玮 译)。不知从何时起,网页上加上了“汪涵推荐”(我特意又搜了下,同版的不同卖家有个加的是“汪涵诚意推荐”)的字样。那么多版本都没加这几个字,这是什么意思?很有点“以假乱真”的吧。实在是不错的营销方法。“我们这次真的是带着诚意来的”……
  在有“汪涵推荐”之前我买的《浮生六记》也是天津版,一直没看完。当时就有两个地方不解:

《闺房记乐》
  【一】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
  【二】时当六月,内室炎蒸,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

若说沧浪之水,我在《渔父》里是见过的,但和“我取”有什么关系呢?而说“夭寿之机”我就全然不懂了,这里面有什么典故?为什么这么说呢?
  天津版里无注解说明,译文中也看不出端倪来。
  到晚上看了一点中华书局版《浮生六记》(苗怀明评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5版)才稍释然。其注曰(省略号还是我加的!):

** 锦囊佳句**:唐代诗人李贺外出,必带一锦囊,途中想到佳句,即写下放入囊中。因李贺年仅27岁而卒,故此处有“夭寿”之说。典出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清斯浊斯:……语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孟子曰我是知道的,但没想到后面还有孔子说,还是老师高啊!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是随波逐流还是葬身鱼腹自己选吧。
  或许对于高雅之士,这些典故是熟烂于心无需他人赘述的;但我等鄙陋之人总是需要点拨(或者拔一拔)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正好吗,使人起疑心后自己去查找求知,不也是很好吗?
  可是,直接在书上注明、几句话说明白,省去读者的一些搜寻时间不是更好吗?六记本身并不古奥,也近于白话的。
  
  据说古人多不识字,而识字者又多买不起书,所以“皓首穷经,口诵心惟,化为一生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朱光潜先生谈及);现在呢?“读书”是热起来了,能不能化为精神动力其实也不用强求,——毕竟是自己合法消费无需他人指责。只是,书的质量……
  《生命之轻》和《生活在别处》都提过相关的情状(原文不记得了):
  “文化就在大量的制造中消亡了……”
  “那时迫害的年代,也是禁书成堆的年代,但我们也要承认:那更是抒情年代!”
  
  或许物以稀为贵吧!不仅是看得珍重,而且也写得珍重吧。总之图书的挑选成了一个苦力活。
  
记于 社区 2017年4月24日14:28:20
改于 WPS 2017年4月24日19:40:34


参见

  • 从“七月流火”到“每况愈下”
  • 每下愈况与每况愈下
  • 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有区别吗
  • 知北游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节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