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sh:我们该怎么鼓励学生“斜杠”?

Slash:我们该怎么鼓励学生“斜杠”?_第1张图片

最近在身边出了好几个关于生涯教育的好消息。年轻的同事在全省生涯教学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学生在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课程和规划书中,她们进行了同样的设计——斜杠青年。

同事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发现自己的“斜杠基因”,准备今后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学生的比赛,目标直接聚焦为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在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的同时,成为一名生涯培训师。

我为同事和学生的获奖感到高兴,但同时,我一直怀着隐隐的不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生涯课程的老师、一名学生工作者,我们究竟该给学生怎样的引导?该怎么鼓励学生“斜杠”?

Slash:我们该怎么鼓励学生“斜杠”?_第2张图片

“斜杠青年” 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 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如:某某,公司白领/营养师/钢琴教师,“斜杠”变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斜杠青年,对于普通人最大的诱惑在于“有能力赚多份钱”,所以这个身份特别受年轻人的青睐。在互动百科里,关于斜杠青年的词条引用了这样的调查数据:“在对国内18-25岁人群的调查中,有82.6%的年轻人想成为‘斜杠青年’。”

该怎么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呢?

从表面看上去,同时兼职多种职业就是妥妥的斜杠青年了。比如同事的闺蜜宋老板,是国企员工,同时还是烘焙师,经营着自己的蛋糕店,还是一名架子鼓的老师,可以教喜欢架子鼓的小朋友。

Slash:我们该怎么鼓励学生“斜杠”?_第3张图片

但是,如果我们把追求多元的职业体验,或者是兼职收入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那可能真的是一个大坑。

为什么?能尝试各种职业,锻炼各种能力,还有钱赚,这有什么不好吗?

对的,不好。因为其实“斜杠”从来都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比如一个斜杠青年的发展之路,应该是在持续、长期专注于一件事的前提下,在此基础上再去拓展。比如特斯拉的老总马斯克,她是工程师/慈善家/四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老总,算得上标准的斜杠青年了吧。但在一次访谈中,马斯克自己说,他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罢了。

当今时代,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更需要我们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才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否则,只是盲目追求兼职变现,表面看是在提升能力,实质上是肤浅地用时间在变现,如同蜻蜓点水,不够深入的结果,必定不能持久。

Slash:我们该怎么鼓励学生“斜杠”?_第4张图片

所以,在指导学生的大赛作品时,我并不主张在职业初期就鼓励学生成为“斜杠青年”,我更希望能在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中保持专注,让“斜杠”自然发生。

所以,我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课程,该给学生一种怎样的引导。生涯规划课程之所以一直承受着“肤浅”、“热闹”、“不够专业”的负性评价,与我们一味鼓励学生“浅尝辄止”式的能力提升不无关系。

所以,我要继续推动课程与学生专业的结合,推动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推动每个人在自己的探索期可以试错、可以体验,但一旦到了建立期,要保持足够的专注。

这条路还很长,我们一起慢慢走!


(本文部分案例和图片来自“知乎”成甲《你是不是斜杠(slash)青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Slash:我们该怎么鼓励学生“斜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