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百日成长打卡营15】《洞悉相处之道》――悖论

【趁早百日成长打卡营15】《洞悉相处之道》――悖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我想特别谈一谈悖论。

悖论,李松蔚讲悖论讲的特别好。

这一节讲的是在亲密关系当中,很容易看对方不顺眼,也有很多人会纠结要不要继续下去,李松蔚给出一个认知“亲密关系并不是人生必选项”“觉得他哪里都不好过不下去可以离婚啊。”当一个人听到这样的劝解时,反而会考虑,原来保持亲密关系是“我的”需要。虽然他看起来那么多毛病但是“我”主动选择了保持这段亲密关系,所以可能以后就获得了一个全新视角看对方,看关系。

育儿更是如此了。

比如,尿床,很多人的做法是打骂,责备小孩,结果小孩更紧张,更容易尿床。

我没听李松蔚的悖论时就已经运用悖论了,我都是说:没关系,洗洗晒晒就好了,从宝宝很小就这样说。

前段时间3岁的很久都不尿床的草莓又尿了几次床,开始她很害怕,我马上缓解她的忧虑,我说:没关系,洗洗晒晒就好了。接下来两天她又尿了,但是没那么害怕了。姥姥笑话她的时候她也完全不以为意,学我的口气怼姥姥:“没关系,洗洗晒晒就好了。”尿了三次,再没尿。

有人说,我对孩子的教育鼓励为主。比如,如果她在外面没礼貌,我会教育她,跟她讲道理。“你说话要大声啊!”“见人要打招呼啊!”只要发现一次,我回家立马教育她。

我看她说的,深吸一口气。我想,先不论到底要不要强迫小孩子叫人打招呼大声说话有礼貌,咱现在只讨论如何让孩子大声说话有礼貌?我们大人告诉她教育她她就能做到吗?未必吧!极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她更小声了,跟不敢打招呼了。因为妈妈的教育里隐含的意思是“你不够好,你错了”。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不够好的羞愧感让孩子更胆怯。

所以,我的做法是:悖论干预,(我是无意间用的,后来看李松蔚知道这是悖论)就是允许孩子不打招呼,不叫人,允许她躲在我后面,允许她害羞不说话。我不觉得不正常,我也不觉得丢面子。完全的接纳她的任何状态。

今年4月份草莓在家窝了一个冬天,刚出门的时候就是那样,躲在我后面不敢看人。我不把这件事当成一件事去说,我觉得这和洗脸刷牙一样正常,不需要去关注。后来慢慢的就好了。虽然现在她跟人打招呼交谈很放的开,我也很欣慰。但是我其实是可以接受她的任何状态。随她去自由发展。引导但不控制。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个现象:往往是,你苦口婆心啊,讲道理啊,强迫啊,都没有用,反而是当你接受了她不叫人不礼貌小小声,她反而就会主动愿意大声愿意打招呼。

这就是悖论。

延伸一下,再来说说上面埋下的坑,到底要不要“做个有礼貌的小孩子”要不要“强迫孩子有礼貌”?如果我们给孩子传递一种感觉,“小孩子要有礼貌别人才喜欢你”“要分享才会有朋友”“不打招呼是不对的”……那孩子就学会了以“外部环境的要求”去判断自己要不要这样做,要不要那样做。

再比如,上了学的小孩,家长很容易就说“老师让你写作业”“不好好吃饭告诉你老师去”“要听老师的话”,家长在孩子心里树立“老师权威”形象,好处是管孩子方便,只要说“老师”这俩字孩子就听话,坏处是,妈妈说要听老师的话,老师让我脱衣服我到底脱还是不脱?有一个夏令营就发生老师性侵学生的事件,听老师话习惯了,不敢不听,不知道反抗。过于在乎“外部世界”的要求,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结果就是如此。明明自己不舒服,但是总是习惯于听从“权威”“别人会怎么看”,而失去自己的判断。

所以,当时我允许孩子不叫人,允许她躲在我后面,就是希望通过我尊重她的感受教给她要尊重自己的感受礼貌,打招呼,首先是基于我喜欢这么做,这样子令我感觉愉快,而不是基于我看起来有礼貌,别人会高兴。

现在辅导外甥女写作业,她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个老师明天会检查吗?”你看,她的作业是给老师写的,(她妈妈,我姐姐就是那种把老师挂嘴边威胁孩子的家长,我讲过给她,她明白一天,第二天又忘了。)所以,我现在的重点,就是培养她自主学习习惯,重视自己感受的习惯。当然,这条路很长,但是值得去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趁早百日成长打卡营15】《洞悉相处之道》――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