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了,还用十八世纪的经典理论思维?读《量子大唠嗑》

二十一世纪了,还用十八世纪的经典理论思维?读《量子大唠嗑》_第1张图片

《量子大唠嗑》的作者马兆远,先来看看他的大写的NB求学路径。就读过北大、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牛津大学博士、美国国家标准局博士后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廉丹尼尔菲利普斯,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也是中国载人空间站天空(X-1)号货运飞船冷原子平台首席科学家。

不管怎样,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他已然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维体系。准备好了吗?看看他的书中有哪些颠覆思维的方式,对你有没有帮助。

二十一世纪了,还用十八世纪的经典理论思维?读《量子大唠嗑》_第2张图片

1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可能性吗?基因是可以自我复制的大家都知道,因为这种自我繁殖性,假设出:人类只不过是基因的载体。基因指挥着人类的行为,人们努力的吃喝拉撒睡,只是为了能够复制传播它。

有可能,它是千万年前从某个星球上像是蜜蜂传播花粉一样,被带到地球上。利用地球上的资源,早出人类来。当某一天,地球上的所有资源消耗殆尽,那么,它可以再指挥人类发明出一种机器,把自己运走,到另外一个星球去继续繁殖。

“聪明的”人类,不过是基因延续而借用的工具而已。

这只是猜想、假设,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的不正确性。因为,我们本身对基因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入。到底是我们在思考,还是基因在思考?是我们有意识,还是基因存有意识?都没有任何论说断到底哪个对?

2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人是中心,可以统治万物。然而有些物种实现种群繁殖却恰恰利用了人。你以为大多数的家畜,在自然界根本没有很强的生存能力。牛,在我们眼里,不过是“肉”或者“奶”。如若把它们扔到自然界,根据弱肉强食的理论,牛的数量会迅速减少。

然而,牛却征服了人的“胃”,正因为如此,使其种群发扬光大。同样,猫狗征服了人的“孤独”而生生不息。它们的壮大,满足了强者,挤压了其它种群的生存空间。

你看,从逻辑角度思考,谁聪明?谁在利用谁?还不一定吧。

3

本书还提出主要的观点,当我们在追求理论的合理性的时候,是否这个理论本身只是个自洽系统呢?

日心说  VS 地心说

比如说,用本环模型做出“日心说”跟“地心说”的轨迹时,你会发现,理论往往会归属到极简的原则。我们往往有一种没有多大根据的信心,就是:一个简洁的理论会揭示更深层次的内容,往往意味着,没那么麻烦,顺手而已。这也似乎仅仅服从最小阻力原则。

4

许多事实已经证明,随着认知的更新,有些理论在经历多年,甚至上千过后其不正确性。所以,要警惕先验倾向。这也是本书提出的一点方法论,经验这东西,只可以那它当作工具来使用。

传统的经验理论,比如:牛顿经典力学,造成我们世界观关于根本的、客观的、实在的体系认知。实在的意思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在这些认知的指导下,我们理解为,事物稳定的、完整的存在。实际上,不需要证明,今天互联网的存在及发展,就已经不能用经典理论的思维方式解释了。

其实,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本身是实践过程,以科学的认知为基础的体验过程。而不是把科学当作绝对的真理终点。核心是:认知的价值是工具性的,而非真理性的。这也是杜威理论“体验主义实践的精髓所在。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是不是还能以十八世纪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世界?”

思维是否被颠覆?“三观”是否被毁了?还是留给自己去思考吧。

还不点个赞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十一世纪了,还用十八世纪的经典理论思维?读《量子大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