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小墨
来源: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任务进展没有达到自己和其他人期待的速度,是我每天都在面对的一种失败。
但是终于!鬼知道有多久了,终于有本书把我从拖延、不专注的低效深坑里救出来了。
这本书是《单核工作法图解》,我读完一遍,实践了一段时间,又重读了一遍,我100%确定这是我目前找到的、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最好的工作方法。
我们总是在念叨“核心竞争力”,我觉得像你我这样的知识工作者来说,最核心的竞争力从来只有一个:可支配时间的个人生产力。效率低下,你的想法再好、路子再对,还不是得瞎。
解释一下知识工作者这个概念,这是管理学大家德鲁克老先生提出来的。知识工作者不同于生产线上的蓝领工人,想和他们一样按部就班几乎不可能,知识工作者必须自己判断优先级、保持专注、克服拖延、管理时间。德鲁克很早就断言我们会进入知识社会,并先知式地提出了“自我管理”这个概念。
可是自我管理、时间管理、专注力、自控力、战胜拖延这些概念,目前是被过度讨论的状态。说实话,我已经对这些词汇越来越无感了,并不是说我的问题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但是我对解决方案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大部分方法并不像它宣称的那么有效。
大部分自我管理方法都有三个很鸡肋的特点:错综复杂、耗费时间、要求超人的自律。错综复杂的话,很难上手,耗费时间的话,方法和工具本身就挤占大量心智资源,要求超人的自律则违背人性,难以持续。
比如《奇特的一生》里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通过每天记录时间花销进行时间管理,我就用不了,因为错综复杂、耗费时间且要求超人的自律。
最烦人的是,你还不太好意思怪这个方法不好,毕竟柳比歇夫用得好好的,很多效仿者也用得好好的,你只能回家关起门来怪自己太差劲,然后默默放弃。
这次的“单核工作法”,要我形容的话,就是简单、灵活、高效、强大。对了,作者史蒂夫·诺特伯格还写过超级畅销书《番茄工作法图解》,是世界级的个人效率专家。
废话少说,进入正题。
01
什么是“单核工作法”?
掌握单核工作法只需要掌握两组概念和一个问题。
这两组概念是:快捷清单和集草器清单、单核模式和全景模式。
这个问题是拉金问题:此时此刻,你的时间最好从来做什么?
快捷清单就是每日任务清单。有两个讲究:
第一,只列最重要的任务,注意,不是紧急任务;
第二,只能小于等于5项。除非删除一项或者完成一项,否则不能增添新任务。
快捷清单装不下想做的事怎么办呢?列入集草器清单。
集草器清单相当于是候选清单,大家看美剧应该经常看到草坪割草的情节,集草器会把蒲公英、青草和各种杂草都装进去,它们都会被拿去喂兔子,但是兔子只吃其中一些,另一些就只能被扔掉。集草器清单大部分的事情会被清理,只有少部分能进入快捷清单。
工作状态被分为全景模式和单核模式。全景模式的任务是查看所有待办任务,并思考拉金问题:“此时此刻,我的时间最好用来做什么?”单核模式的任务,就是根据拉金问题的答案,从快捷清单里选出最重要的一项来完成。
单核模式和全景模式的切换,靠全景闹钟。注意,全景闹钟一律定在整点和半点,每次设全景闹钟就定在分针的下一个竖直位置,但距离现在不能少于25分钟。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帮助理解:
现在是7点3分,全景闹钟需要定在分针的下一个竖直位置,也就是7点30分,距离现在大于25分钟,那就可以。
如果现在是7点15分,分针的下一个竖直位置也是7点30分,但是距离现在小于25分钟,不符合要求,所以要顺延到下下个分钟竖直的位置,也就是8点整。
单核时段心无旁骛地做选定的工作,全景闹钟一响,单核时段就结束。
我刚开始使用的工具是手机闹钟,设置闹钟还是挺麻烦的,我换成了报时器APP,和单核工作法配合极为方便。推荐一个专门帮你在整点和半点报时的APP叫报时喵,音效是各种可爱的猫叫,完全不会让人反感。
这就是我体会到的,单核工作法的第一个好处:单核时段非常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因为整点和半点的全景闹钟,我不用去看时间,没有时间焦虑,不会因为看时间而打断状态。同时快捷清单、集草器清单和拉金问题,把各项任务安排得明明白白。我知道现在的最佳方案就是在单核时段内集中心力,做那件用拉金问题筛选出来的事情,那些未完成的或者刚从脑袋里冒出来的任务不再成为我心里的噪声。
02
单核工作法如何排列优先级?
效率管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优先级排序。我特恨自己,这么晚才意识到这一点。
优先级混乱的忙碌,往往是越忙越焦虑。
什么叫优先级混乱呢?就是你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没有一个用来做决策的标准,已经安排好的优先级随时都可能被打乱,不该得到最高优先级的事情偏偏被你授予最高优先级。
最典型的情况,重要的事没做,紧急的事做得再多再快,依然感觉自己没有进展。随意改变优先级还很容易让我们的生活失控。比如本来准备周末写方案,结果心血来潮整理了一天的衣柜。
优先级排列不清晰是效率杀手。
我最喜欢单核工作法的一点就是它通过几个简单的工具,帮我们构建了一套简单灵活的优先级排序系统。
我之前对优先级的认知就是著名的艾森豪威尔四象限:
重要又紧急的事马上做、亲自做。重要又不紧急的事计划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任务拒绝做或授权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任务这是垃圾任务,不做。
可是如何保证我们总是关注重要的事,不被紧急的事牵着鼻子走呢?其实非常难。我们需要具体的工具帮我们保障科学的优先级排序,帮我们落地这些理念。
单核工作法靠“快捷清单”、“集草器清单”和“本周目的”这三板斧来构建清晰的优先级排序。
《单核工作法图解》的作者认为,太多的任务是没办法排列优先级的,所以要做到优先级排列清晰首先就需要不遗余力的削减待办任务。
前面已经做过介绍,快捷清单是每日任务清单,它只能包含优先级别最高的5项任务。可以少,但是不能多,除非已经完成一项或删除一项,腾出了席位。
这实际上是在给优先级别最高的任务建立防火墙,保证我们把时间和精力分配给那些最有价值的事,不会轻易地被不重要的事情抓走注意力。
快捷清单有两个执行的要点:首先,每天要写新的,因为前一天的快捷清单,优先级可能已经过期。绝对不能偷懒直接用前一天的。其次,快捷清单上的任务要短小、可行动,短小就是完成需要的时候小于1小时,可行动,意味着可以带来成果。
但是并不是说列进快捷清单的事情就要做到完成为止,如果你发现其它事情的重要性上升,投入的精力多产出却很低,请拿出叫停的勇气,删除这项任务,这是把它赶出脑海的唯一方式。
“集草器清单”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渡工具,新的任务总是不断增加的,我们总是会浮现各种各样的行动灵感的,同时现在优先级排不进前5的事情,过段时间可能优先级就上升了,集草器清单不设数量限制,也不排列优先级,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这些事。
使用集草器清单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它的一个作用。我平时做事情的时候,脑子里出现其他任务,我总是忍不住丢下手头的事,马上去做。
比如写稿子的时候,我想起来要交代助理把公众号深夜书桌的文章同步更新到各个平台,我就会丢下稿子,马上给她发消息。发消息发着发着就开始看朋友圈了。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么做的结果就是不断被打断,回来之后想回到刚才的写稿状态又要好久。现在我脑子里有想法,我就马上写进集草器清单,这样我既不会忘记,又可以把这些想法赶出我的脑袋,然后专注眼前的事。
列出集草器清单里的任务需要包含三个信息,任务、利益人、进入清单的时间。列利益人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需要对他人负责的,比如我写樊登读书的说书稿,是需要在规定的时间交付作品给樊登读书的编辑的。那为什么要记录任务进入清单的时间,因为有些任务在清单里待很久,却一直没有完成,这些任务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去做,就像那些很久没穿的衣服一样,它也应该被扔掉。
快捷清单里的事情做完了,集草器清单的任务持续不断地替补进去,但是这还不够,集草器清单每周至少一次除草,除草是批量的,每周清理一次或者清单特别长的时候清理一次,每次只能留下优先级最高的5项。
我们只需要做关键的少数,而不是有用的多数。做任务也一样遵守二八定律,20%的任务创造80%的价值,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天花板的,要最大化的提高个人生产力,就是要找到这20%,并聚焦在这20%。
巴菲特曾经指导自己的飞机师迈克·弗林特写下他职业生涯的25大目标。弗林特写完后,巴菲特,让他圈出最重要的5项,而把其他20项归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的一列。
请注意,“刻意避免”而不是容后再办。一般人的做法都是先做这5项,把剩下的20项往后排,这是一个很糟糕的决定,也是普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
那20件事情也是值得做的,有些还很有趣,为什么不能留在清单里,非要把它删除呢?
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服务生效应。
客人结账的时候,服务生能清楚得记得他们都点了什么。但是结账之后再问,服务生就完全想不起来了。心理学家经过进一步的试验发现:未完成的任务更容易被记住。
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一旦被你列在清单里,积压的未完成任务就会不断耗费你的能量和注意力。
第二个原因是利特尔法则:计划要做的任务越多,平均完成每项任务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多。因为忙碌让人认知超载,导致低效。
很多人有一种忙碌谬误,觉得自己手上的事情越多,越忙碌,自身就越有价值。但忙碌不等于高效。
优先级管理最关键的其实就是,在最重要的任务和不能做、不该做、可做可不做、看起来值得做的事情之间建立防火墙。所以“除草行动”要频繁而无情。
光有快捷清单和集草器清单,我们的优先级还很容易跑偏,我们还需要“本周目的”来辅助。
“本周目的”作用就像一个定海神针。
它通过四步来确定:
第一步,列出当前和未来的所有项目。
第二步,针对每个特定的项目,如果你让自己全心全意专注在上面,接下来的一周,这个工程能取得哪些具体的进展?把预期的进展写下来,写清楚完成程度、应取得的成果。
第三步,从第二步列出的各项进展中,选出最重要的一项,用粗笔写在卡片中央,标上即日起到一周后的日期,这个日期就是交付日期。
第四步,把这张卡片贴在隔板上,保证每次你抬头都能看到。
本周目的就是本周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并不是说你一周只做这一件事,但是它可以在你迷茫的时候,提醒你本周目的所在。
优先级没理顺,你就等于没有理顺自己的生活。
和传统待办清单的事无巨细、很长、内容过时相比,单核工作法通过通过本周目的、集草器清单和快捷清单这三个层次的清单,排列出清晰、灵活的优先级。
总结一下,本周目的是定海神针,不让我们迷失;集草器清单每周除草、快捷清单限定在5件内,是在少数重要的事和大量想做的事情之间建立防火墙;
同时这套系统的优先级是动态变化的,可以叫停不再重要或者投入产出比太低的任务,可以随时替换优先级更好的任务,且拉金问题帮我们每个小时都评估一次优先级,我们永远用最佳方式安排自己的时间。
请记住,优先级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造,你不主动去排优先级,也会有一个优先级,你提高一个事情的优先级,自然就降低了其它任务的优先级。你去打游戏,就是提高了打游戏的优先级,自然就降低了读书的优先级。
03
单核工作法如何保持专注?
五个办法先亮出来:
第一,把排列优先级和专注工作这两件事分开。
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避免任务切换。
第三,经常休息,保持精力,25-45分钟停下来休息一次。
第四,戒绝通知。
第五,专注执行过程,而不是结果。
做事情,最消耗精力的其实是两件事:排列优先级和专注工作。
不专注很常见的原因就是,做着任务A的时候 ,又想着任务B和C,但是你心里又会出现一个声音,提醒你要专注眼前的事情,心里噪声很多的结果就是感到焦虑,无法专注。这实际上就是同时做两件事,两件事互相干扰。结果就是两件事都做不好。
所以要保持专注,首先要把排列优先级和专注工作者两件事分开。
单核工作法实际上是通过全景时段和单核时段,让排列优先级和专注工作这两件事分开来。全景时段,通过拉金问题放眼全局,从快捷清单里选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这其实是在排列优先级。单核时段内,除了选定的任务,其它事情都不重要,这是在聚焦工作。
其次,要保持专注,专注一件事的时候,必须尽可能避免任务切换。
为什么单核工作法推崇一次只做一件事,反对多线程工作呢?
很多人以为可以多任务处理是高效率的体现,其实我们表面上在多线程工作,本质是在切换任务。
切换任务是专注力的杀手,丢开一个任务,做另一项任务,再回到原先的任务,没办法无缝回到原来的状态。这个过程消耗精力,拖慢速度,增加错误。
那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任务切换呢?因为我们的大脑鼓励我们做任务切换。当你完成一个小任务,比如在做一个重要项目PPT的间隙,回了一条消息,你的大脑就会立刻送出一份奖励性的多巴胺,你感到快乐,觉得有成就感。事情好像有了进展,但其实你压根就没有进展。
尤其要注意的是,做一件事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其他任务,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分心、切换任务的,不要马上去做,把行动灵感写进集草器清单。
第三,我们需要经常休息,才能保持专注。
单核工作帮助我们形成工作-休息的科学节奏。
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是没办法长时间保持专注的,差不多只能保持25-45分钟左右的时长,如果不休息一下继续硬撑的话,很快就会注意力涣散、不容易保持专注。
但是大脑的疲劳不像身体的疲劳那么容易察觉,我们身体疲劳的时候,我们会乏力、会喘气、会肌肉酸痛。大脑疲劳到极致的时候会很困,这都差不多是宕机的状态了。
我以前总是把很困当成大脑疲劳的信号,很困了才休息。这是不对的,每24-45分钟休息一次,更有利于保持专注。
现在每次全景闹钟响起,单核阶段结束,我除了问自己拉金问题,判断优先级,选出下一个单核时段的任务。我还会强制自己休息。可以散步,可以逗逗孩子,可以拉伸拉伸肩颈。以前我觉得停下来休息是浪费时间,应该尽可能利用时间,现在才发现这几分钟的休息是精力投资,尝试之后我发现,仅仅几分钟的休息,会给我们丰厚的精力回报。
拿我昨天来说,昨天我因为一些事情,凌晨三点多才睡,第二天八点钟多就起床了,一共就睡了五个小时左右。如果按我平时长时间工作不休息的习惯,我很快就会困。但是昨天每个单核时段结束,我就停下来休息几分钟。结果在没睡午觉的情况下,一整天都保持较为高效工作。
我是非常吃惊的,因为我以前是以自己能够长时间工作不休息为荣的,我不太相信经常休息可以让工作更专注这件事。所以我能预想到,很多读者会和我一样,读到和原来的认知相悖的理念和做法,不会去尝试,依然沿袭旧的做法。
但这样改变是不会发生,就像《小狗钱钱》里钱钱对吉娅说的那样:“这就叫学习,学习就是认识新观念和新想法的过程。假如人们始终以同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话,那么始终只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第四,要保持专注,还要戒绝通知。
单核工作法要求关掉所有能听到和看到的通知和提醒,这些通知和提醒主要来自手机和电脑。
这些通知无休止地在打扰我们,要保持专注需要很强大的意志力。应该全部关掉,由我们自己来决定什么时候看,这样专注工作的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强大的意志力了。
记住是戒绝通知,而不是减少通知。我之前关掉了大部分APP的通知,只保留了一个微信、一个支付宝,一个学习类APP,还是经常被打断。
开微信的通知是怕错过消息,其实不用怕错过什么,单核时段在25分钟-1小时之间,迟一些看消息,天也不会塌下来。学习类APP的通知是出于积极的动机保留,但更多是在打扰我。开支付宝通知的原因,讲出来有点不好意思……是因为我喜欢听进账时的那声钱响。无论理由多么正当,要专注,统统关掉才是正途。
第五,关注执行过程,而不是结果。
知识工作者的大部分工作主要由书写、阅读和谈话组成,其实我们无法控制结果,我们只能控制过程,如果我们能采用正确的方法,并在做那件事的过程中保持专注,我们就能获得最佳成果。
管理结果是通过控制过程来实现的。
什么意思呢?拿我写稿子来说,我跟自己说,我要一个小时写出1500字,如果我一直盯着时间、盯着已经写了多少字,我的时间压力很大,就没办法保持专注了。所以关注结果并不能让我得到最好的结果。如果我忘记掉结果,不去关注我用了多少时间,不去关注我已经写了多少字,我关注写作的流程、努力让写作过程免收打扰,让自己进入忘我的心流状态,我才能得到做好的结果。
单核工作法不会去设定某个单核时段内要做完多少事,单核时段只管调试到最佳状态做就好了。
记住,你控制不了结果,你只能关注执行过程,过度关注成果,反而会让你不专注。
04
单核工作法如何战胜拖延?
我超级喜欢《单核工作法图解》对拖延的定义,简直说出了这种行为的本质:拖延是充分认为到应该做任务A,却去做B,不碰任务A。
我突然理解了拖延的本质,不碰A,有两个原因:恐惧A,或者被B吸引。恐惧是因为A太难、压力太大,被B吸引,其实就是某种程度的不专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克服恐惧和保持对当前任务的专注。
《单核工作法图解》里给出四种办法战胜拖延。
1、分解大任务,批量处理小任务。
2、利用服务生效应,让大脑渴望做事。
3、专心模型。
4、手边管理法。
我们恐惧大任务,甚至会跑去做小任务,来“赢得小胜”,以逃避大任务。所以作者建议,小任务要集中时间,批量处理。而大任务要分解,分解出最小可行性步骤。
用分解大任务来战胜拖延,这个建议大家应该见过很多次,但是大任务分解得不好,反而会加剧拖延哦。
错误的分解是:从起点分解到终点,事无巨细。为什么它会加剧拖延呢?因为太详细的任务分解,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更加明显地感觉到资源不够。
更好的做法是,走一步看一步。先找出1-5项可以产生反馈结果的小任务,比如查阅之前的报告、联系某位能提供有用信息的人。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之后,再找出下一步的1-5项小任务。一边做,一边获得新知识,让新知识服务于这项任务。
第二种办法是利用服务生效应。我们之前说过服务生效应,开始的事情我们会渴望做完。
比较常规的建议是,在前一天写出第二天的任务清单,第二天会更有动力开始。更好的建议是,前一天先开始做一点工作,第二天会渴望把这个事情做完。
比如,我写稿子,前一天只写一个开头,第二天我就会渴望快点把这个稿子写完。如果我前一天没有开这个头,我就会一直拖延和逃避。
第三种办法是专心模型。
这个方法是军事精确射击世界冠军克里斯蒂娜·本格森提出来的。
我们的拖延,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试图专注在一项任务上,思想却飘到其它地方去。比如明明准备写报告,突然想到刚到的快递还没拆,去拆快递是不是就拖延了写报告这件事。比如明明准备写报告,突然想起领导昨天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开始琢磨领导是不是对自己有意见。或者明明准备写报告,突然想到下个月要去旅行,特别想搜一搜旅行攻略。
表面上你在写报告,你并没有真的离开当前任务,但是因为你思想四处飘荡,你一直磨磨蹭蹭没写几个字。
可以用专心模型来克服这种情况:
第一步,要注意你正在想的事情是什么。比如拆快递,比如下个月去旅行行程怎么安排?
第二步,想象一条时间线,分心的想法放在上面。左边表示过去,中间表示现在,右边表示未来。比如领导昨天说的话就是过去,下个月去旅行就是属于未来。
最后,用一个此时此刻的中立想法来取代那些过去和未来的想法。比如可以想想报告的标题用什么字号比较好,报告分成几个部分来写?
克里斯蒂娜对专心的定义是:不因为过去和未来的想法的干扰而分心。
专心模型可以让我们专注于当下的、眼前的任务。
第四种办法是手边管理法。
这种方法特别妙,它通过管理空间,来管理我们的行为。
具体的操作办法是:把你的工作区域,自内向外分为A区、B区、C区。A区就是坐着就能够得着的地方,除了用来完成单核任务的东西,这里不放其它任何东西。B区是必须站起来才能够到的地方,这些地方放今天会用到的东西。而其他东西必须放在C区,即视野之外或者必须走几步才能拿到的地方。
最难的是要把我们喜欢、在乎、总觉得会用到的东西放得远远的。
你要专心工作,那就得把充满娱乐吸引力的手机、还有你的猫狗放到B和C区。在空间里把优先级排列出来,避免不知不觉跑去做那些我们喜欢做的事,而逃避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有没有发现排列优先级、保持专注、战胜拖延,是互相影响,彼此相通的?一个没做好,就会出现连锁反应。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你遇到的问题,可能早就有人很好地解决掉了,你用不着自己一个人扛。找到这些已经很完备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我们成长的更快。
最后答应我,不要收藏了之,马上就开始实践。
# 今日荐书 · 互动#
说说你是怎们克服“拖延症”的?有什么好方法?
挑选1位幸运同学,送出《番茄工作图解法》+《单核工作图解法》1套,4月23日开奖!
点击下图购买
作者简介
李小墨,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前海南特区报记者, 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写篇干货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转载请联系作者。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