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方法论》为最近比较流行的畅销书,作者Luke Miller为知名的用户体验设计师。该书传授了作者亲历的在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的方法和技巧。不过,作者表达的内容比较分散,再加上章节和标题的结构化逻辑不强,所以第一次阅读很难把握好作者要表达的整体主旨。本篇文章,会以更加清晰的逻辑重新整理下该书的精髓,也就是用户体验设计的思维和技巧。
概述
本书分为5个章节,每个章节作者以零散的观点和案例为读者传递一个主题。
直接观察这5个章节的标题,看不出逻辑上的关联。根据我的理解,作者是在传达用户体验设计的5个核心思维:
全书的信息结构见下图:
用户体验的定义
关于用户体验的定义,作者引用了“Nielsen Norman Group”(大师诺曼与合伙人成立的公司)对用户体验做的定义:
用户体验涵盖了终端用户与公司以及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交互的方方面面。
在其公司的网站上找到了原文,也顺便膜拜下诺曼这位大师,非常和蔼可亲的一个老爷子。
至于为什么这样定义,我是这样理解的:用户体验不仅仅单纯局限于“视觉体验”和“交互体验”这样的层面,扩大范围来看,用户体验应该是“用户”以及“产品”之间的所有互动的体验,而“产品”其实不只包含产品本身,还包含提供产品的公司给用户带来的相关服务和品牌溢价。
举个例子:当用户购买了一部苹果手机,从手机的外观、软件界面为用户提供的视觉体验,到操作手机功能、触碰手机按键时的交互体验,再到苹果为用户提供的售后服务,还有苹果这个品牌为用户带来的高品位的心理感受,所有的这些因素构成了用户体验。
作者之后引用了雅各布·尼尔森(Nielsen Norman Group的另一位创始人)的用户体验法则,归结了下面几个用户体验的基本构成要素:
易学(Learnability):第一次使用这个功能时,用户能否很容易完成基本任务?
高效(Efficiency):一旦用户学会了这个功能,他们能否很快完成任务?
易记(Memorability):如果有一段时间不使用这个程序,再重新使用这个功能时,用户能否很快恢复到原来的使用水平?
纠错(Errors):用户会犯多少错误?这些错误的严重程度如何?用户能否很容易的纠正错误?
满意度(Satisfaction):使用这个功能时,用户的愉快程度如何?
用户思维
· 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设计的关键是在用户需求和产品商业目标之间建立桥梁。考虑用户使用该产品的各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特征等等。
· 如何了解用户?作者整理了诸多用户调研的方法。作者推荐先做用户访谈和市场调查,然后确定用户类型(用户细分)。作者详细介绍了用户画像、用户访谈、股东访谈、问卷调查这几种方式。
·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在设计交互界面时,考虑用户在界面中最希望得到什么,某些功能是否必要。
· 设计时考虑使用常用的交互模式降低用户学习的门槛,比如下拉刷新。
· 尽量避免使用覆盖式的功能指引。“如果功能需要向用户描述,说明你的设计很糟糕”。
·设计时还要考虑:不要因为过度设计妨碍用户完成目标或浪费用户的时间。
系统思维
原章节题目叫做:“善于利用限制才能创造好的用户体验”,这里的“限制”指的就是“系统”。这里的系统包含的是整个软件的后端组成部分(如数据库、应用程序框架、软件SDK、UI接口、传感器技术等等),也就是用户看不见摸不到的部分。
比如,要做Android App的设计,首先就要了解Android的各个版本的差异化、各个UI控件的样式和运行规则、Android提供的多屏幕自适应规则,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了解Android最新版本的UI设计规范。这些都是在这个系统中开发的限制因素。
对系统限制因素的掌握可以大幅提高设计的可行性,提升沟通效率。好的设计师应该了解绝大多数系统/平台的特性。避免出现在一个网页应用中设计出调用摄像头的拍照按钮这样的情况。
系统限制因素还包括基本的系统运行原理。比如做网页设计时要考虑到带宽限制对加载时间的影响、做移动App设计时要考虑到存储空间和耗电量的影响、做上传下载功能时要考虑到对移动流量的影响等等。
· 与系统所允许和提供的界面保持一致非常重要(指的是符合设计规范的设计)。作者虽然觉得设计出独特的自定义界面很酷,但是对于那些不能用设计师眼睛看世界的用户,团队的努力可能会因为不被欣赏而得不偿失。
· 对于越来越多的跨平台、自适应多屏幕的需求,设计者应该多了解响应式设计的原理。
场景思维
“学会给用户讲故事”这章,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设计产品可以参考构思故事的方式,讲述你的品牌、设计独特的功能,以让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获得愉悦感。这种设计思维我把他称为“场景思维”,构思一个故事从设计角度来讲就是构思一个独特的交互场景。
在Netflix的iPad版中,有一个“仅供儿童使用”的按钮,用户点击后会启动动画教程,让动画人物进行讲解。有一次作者点击这个按钮后,按钮掉了下来,《星际宝贝》中的史迪奇从按钮下蹦了出来,好像是个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史迪奇向我招手,邀请我跟着他走,然后又跳回按钮里。多棒的故事啊!
· 讲对故事才能做好设计。不管用户的使用动机是什么,他们总会带着希望和期许来使用产品,这些希望和期许都会带着一些情感色彩。这给设计者提供了机会,抓住用户的希望和期许,构建合适的故事来迎合用户的情感,从而让用户对产品产生好感。
· 故事不仅仅是图形设计。把产品的所有元素的设计都看做是讲故事的机会:错误提醒信息、空白页、加载屏幕、警示、说明和图标等。
· 构思故事与设计产品:
起草故事--画草图
情节主线--用户流程图
情节展开的全局结构--迷你框架图
情节的详细描述--线框图
创新思维
创新能够让产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以将现有产品升级得更加完美、更加成功。但是创新很容易事与愿违,当一个已有的产品做出了改变,忠诚的用户往往会觉得不悦,因为他们不得不再去学习一遍产品的功能和交互方式。
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是用户体验设计在竞争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挑战之一。
· 减法式创新:除非是对产品功能进行了简化,否则用户是不会买账的。
· 不要只因为你做得到就加入创新功能。要评估创新功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价值。
· 平衡商业目的与用户体验。
商业目标与用户需求距离越大,就需要在只为商业目标服务的用户体验设计部分投入更多的关注。这些商业设计一定要尽力地与积极的用户体验保持一致。
· 锁定一个更小的用户群体会使创新变得更简单。让高级用户迷恋你的产品。
· 找到合适的形式进行用户测试。
用户测试应该贯穿产品设计研发的所有阶段。从草图到框架,再到视觉模拟、交互雏形,再到beta版本,都要做用户测试。
协作思维
作者在最后一章里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建议用户体验设计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创造性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和人之间的协作。你永远不知道在哪儿会获得好创意,谁又会给你好点子。
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与人的协作上:检查草图、研究布局、设计动画、设计交互、向开发人员请教如何利用新技术。
· 与团队中的每个角色都保持双向协作关系。为视觉设计师们的设计假设提供证据,通过用户的反馈意见指导视觉设计的优化。通过用户数据来跟开发人员沟通功能的重要性。分担产品经理的工作,让产品经理有充裕时间处理用户体验以外的事务。
· 精益用户体验的方法:去除用户体验设计中那些耗时的可交付使用的成果,如用户类型和框架图,以便尽快制作工作原型和极简可用产品,并由用户进行可用测试,然后再做有针对性的改进。
关于此书
这边书的原名叫做:
The Practitioner's Guide to User Experience Design
我认为翻译成“用户体验设计实践者指南”比较恰当。其实作者在书中举得案例、设计思路都非常的具体,不乏一些精彩的设计细节分析。“方法论”这个词恐怕会误导了读者,抱着寻找方法论的期待,反而降低了阅读质量。所以,想了解方法论的读者不推荐阅读,而想了解设计细节和案例的可以看看。
本文由 @周博文 原创发布于,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MobileGuideline
解读移动设计规范,分析功能设计逻辑,整理产品设计思路。不标题党、不扯故事、专心研究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