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去看展?

春节假期接近尾声时,专门蹦哒到上海看艺术展,当我把展会当天拍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中,一个朋友评论:“整天看展,展控呀……”看到那一刻愣了五秒,每次看展都喜欢把精彩的晒出来,不知不觉中尽成了自己的标签。

自己并不是学艺术出身,没有受过相关教育,也没有对应的知识储备及艺术功底,但对展会却总有一定的热情和认真。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就是很认真看“热闹”的人。记得21日看展时,一个展会志愿者在介绍作品的同时总在追问:你是学习艺术的吗?你专门过来看吗?……抛开似乎被打探的不适感,基于这个契机,我也在深思:我到底想看些什么,在看什么呢?

原来世界可以如此思考

回头细数看过的展会,数量不多,但每一个展会,都不得不惊叹设计者的天马行空,不同文化的摩擦与碰撞,每一个艺术家都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完全不同,更加有意思一些。

在上海双年展中,有一个展品叫《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这个场景搭建的非常大,人们从侧面排队走上斜坡,每一个斜坡上的人都可以看到巨大的球形光影,迅速的升起落下,逐步走入,映入视线的内容太多,已无法细细描述,映像最深刻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抓娃娃机,这个破烂不堪的娃娃机似乎是很久很久以后未来人类的遗迹。在这个巨大的场景中,有四十多建创作,核心围绕着《无限视角》、《时间尽头》和《黑暗深处》。它似乎是一个讲故事的装置,讲述了许多我似懂非懂的东西。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展会中还有一个视频,播放一个艺术家将红色的衣服梁山在1971年孟加拉交战中使用的战斗机上,她一直重复晾晒,这个录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晾衣绳》。介绍中说这体现了私密的关爱动作(为某人洗衣服)和公开的野蛮行为(战争与屠杀)形成鲜明的对比。

晾衣架 图片发自App

每一件展品都在表现艺术家们不同的思想与观点,纷繁嘈杂的生活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惯性,思考可能会背负了枷锁。作为一个喜欢刨根究底的人,总是特别好奇不同的个体如何表达存在、生活、甚至活着……,也好,去看看不同的视角,也许可以发现平淡中那丝波澜。

找寻自己的观点

在《.com /.cn》的展会中,有一个作品叫《屏幕快照》,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一个是视频是艺术家一直与不停滑动鼠标的过程,详细记录了他在此过程中的表情。身旁的志愿者说:视频是艺术家与苍蝇抗争的故事,鼠标就是苍蝇。第一次,我和志愿者产生了极大的分歧:鼠标是艺术家自己控制的,他一直在滑动,似乎在抗争,但却无法摆脱,科技产品都在浸润绑架我们的生活,逃脱并捆绑着。最终我们没有说服彼此,也无从可知他所说的是否是“标准答案”。但是那有如何,我寻找并坚持了自己的观点。

我为什么去看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村上春树曾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皆是如此,任何技术,理论和想法都需要在不断的积累中才能有所顿悟,去看一个又一个的展会,即使还有很多很多我不理解,不懂的作品,但找寻找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眼睛,跟随自己的心,不为了证明什么,只是一份感受和喜悦。

专注和悠闲的态度

在《剧场表演》的展会中有类似下图的展品,这个展品背后墙面介绍上有一个二维码,用手机扫描后会播放一段视频:回放你扫描之前一个小时人们看到这个装置的观展场景,或玩味,或认真,或戏谑……每一个观看展览的人表情各异,在其中,我看到了自己,抽离出来才意识到自己尽然如此安静认真。大多数时间,自己都是匆匆忙忙的,毕竟性急,而在展会中,我选择安静的看着,即使不懂,也非常认真的思考,去了解那份介绍背后的意思,这份专注与悠闲让自己从喧闹嘈杂的个人生活中走出,还真挺享受的。

也许在未来观展中我还是有可能陷入“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的迷茫状态,但这个小标签我仍愿意坚持着。

在不多的观展体验里,还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经验,尽可能提前了解展会的基本信息及内容,即便是简单的搜索相关历史故事和内容,粗浅的了解也能帮助自己更快理解作品的表达,避免惊讶和赞叹后全无所获。

图片发自A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2018年2月26日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去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