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认识心衰和起搏器,绽放生命的爱与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谈“心”》系列访谈之九

前言:高端访谈栏目《孟杨访谈录》邀请浙江省的十位著名心内科专家共同参与公益科普项目——《谈“心”》系列访谈,旨在向国内老百姓传达可靠的心内科医学信息,为大众科普正确的诊疗知识。参与《谈“心”》系列访谈的十位专家分别来自浙医一院、浙医二院、邵逸夫医院等多所国内三甲医院,他们作为国内外顶尖的心内科专家,将为大众分享其专业的医学见解和临床的真实案例。

巨大的电离辐射铁门敞开后又迅速闭合,它隔开了内外的病人与家属,也几乎隔开了心内科医者与外面的世界。心内科手术室的后台有办公室也有休息室, 虽然窗户不多,但大面积的玻璃构造让不大的空间显得非常明亮。

时间已过中午12点,浙大邵逸夫医院心内科的盛夏主任却仍未结束门诊,下午他还排了多台手术。又过了半个多小时,盛主任终于看完了上午的最后一位门诊患者,他身着白大褂走进休息室,面带微笑地先打了声招呼:“不好意思,病人有些多,我可以先快速吃个饭再进行采访吗?下午还有几台手术,要保存体力!”短短几分钟后,盛夏主任用完午餐,便直面访谈娓娓道来。

不只在夏天,盛开在每一天

盛夏主任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很早就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起,他成长在一个医学世家,爷爷是中医大夫,父亲是放射科医生;高考时,他的成绩位列浙江省前120名,本可报考清华或北大,但最终还是听取了父亲的建议,进入浙大医学院开启了自己的学医之旅;如今,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生,工作于邵逸夫医院的中医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盛夏

2001年,盛夏主任毕业于浙大医学院,1999年开始实习,从医至今已有18个年头。回忆当初为何选择心内科时,盛夏主任说:“我个人始终认为,不管在内科还是外科,心血管都是很重要的领域。在我选择专业方向的时候,刚好是中国进入心内科医学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正因为那时关于这方面的各项医疗技术还不太成熟,所以更有一种吸引力。”

现在,盛夏主任不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还是浙江省医学会心电与起搏分会委员、起搏学组副组长和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电生理学组成员。他擅长多项心内科常见疾病诊治,目前年完成射频手术500例以上,起搏器植入150例以上。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主攻心脏内源性和外源性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房速和室速等各种心律失常中的作用途径及可能的机制。

在与患者的就诊接触中,盛夏主任极富耐心和沟通天赋,是非常难得的令病人感到强烈亲和力的医生。盛主任坦言,自己是那种很会“唠嗑”的人,会和病人沟通比较多。同时,他表示自己看诊时间会较长一些,因为邵逸夫医院是Attending负责制,要求医生为病人做到一手落实,即从患者的门诊、就诊开始,一直到住院的整个诊疗过程和后期的随访,全部都是由固定的一位医生或者一支团队负责。“所以,我们的压力会比其他医院稍微大点。”盛夏主任说。

自2001年至今,盛夏主任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心内科医生,他的生活大部分都被工作占据。令他感到一丝遗憾的是与家人难得的相聚时光,盛夏主任笑着说:“我基本上不在工作日回家吃饭,女儿几乎看不到我,回家时她都睡了。早上起床后,会给我‘Hello’一下,打个招呼。吃完早饭我们一家三口又同时从家‘分道扬镳’,女儿上学,我和太太去上班。”

心衰,究竟有多危险?

心内科在迈向21世纪之时,美国的一位业界北斗、心血管宗师级人物——Eugene Braunwald曾说过, 在21世纪,心内科唯有两个无法攻克的疾病,一个是房颤,一个就是心衰。“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十多年,这十几年间的医学进展还是很快的,房颤与心衰都有了跨越式的进步。”盛夏主任说。

盛夏:认识心衰和起搏器,绽放生命的爱与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_第1张图片

在老百姓眼里,心衰是一个可怕的词汇。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脏,如果衰竭了可怎么是好?实际上,心衰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引起的原因有很多,最为日常的症状是一些病人感到胸闷气急。盛夏主任表示,气促这种症状主要是心功能下降的表现。心脏像一个水泵,它通过一下一下的活动和收缩,把血液打到全身各处。一旦这个泵的功能下降,就被称之为‘心衰’,因为它会直接影响身体各个部位的血液供给,或是全身各处血液回到心脏的情况。血液的输送与回流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如下肢浮肿、胸腔积液、肺水肿,所以会产生胸闷、气促等等类似的症状。

心衰,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心衰,是指原本就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比如患有心肌缺血、冠心病、心肌病或发生过心肌炎这样的情况,建议尽快就医。若病人以往未有出现过类似情形且没有这种心脏病基础的,则需要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才能明确是否患有心衰。

一般而言,心衰有一定的相关判断因素。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和心肌病的患者都需要格外注意,往往在这样的病情基础上更易引发心衰。另一方面,突然间心衰发生的情况也是有的,且更需要高度重视,比如重症的、病毒性的心肌炎、急性的心肌缺血等。

盛夏:认识心衰和起搏器,绽放生命的爱与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_第2张图片

“心衰可以进行分级”,盛夏主任介绍道,“早期有纽约心脏病分级,现在有新的分级,是通过心脏射血分数——EF的不同来揭示心衰的严重程度。像轻微的心衰,在早期可能是没有症状的,我们称之为‘EF保留’的心衰。”由于心衰到后期极难治愈,所以心内科医生们经常强调一句话——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对心衰最重要的检查就是心超,最为普及且老百姓最易接受。患有心脏基础疾病的病人最好每年做一次心超,长期关注、定期检查。

药物能够有效治疗心衰吗?

以目前的医学发展,心衰仍是一种难以完全根治的疾病。急性心衰的药物治疗,早期使用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可以改善症状。最近几年来,随着对心衰研究的进步,医学界也在慢慢改变。

目前,针对慢性心衰有一个阻断学说,即阻断神经内分泌的恶性循环。通过对心衰病人体内神经内分泌的阻断和β受体的阻断,来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改善其预后,从而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甚至有一些病人还出现了“奇迹”般的预后,即心脏缩小至正常。

但在实际的药物治疗中,这样的奇迹预后是小概率性的,这不仅源于每位病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还涉及到医生与患者对剂量的拿捏与规范使用。“心衰的药物特别强调剂量到位”,盛夏主任强调说。例如近几年较为热门的“β受体阻滞剂”,这种药物曾在20多年前是禁用的。因其具有“负性肌力作用”,即它在开始使用时会降低心脏的输出能力、减慢心跳,对心衰患者而言,在心功能本就不佳的基础之上再叠加负性肌力作用,可能会使心衰加重。但随着后来研究的深入,很多大型系列研究表明其还是利大于弊:“β受体阻滞剂”的确能真正的改善心衰,但为了将其副作用减到最小,需要在开始使用时以小剂量逐步增加,通过心律来奠定剂量,逐渐用达最大剂量,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所以在心衰的药物治疗里,病人需要定时去医院与医生沟通服药的剂量。不仅要将药物的准确剂量控制好且用好用足,还需要在服用时间上确保规范。盛夏主任表示,严密的临床监控和随访都是必要的。

治疗心衰的重大突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相对药物来说,器械治疗的效果则准确明显得多。因为药物治疗始终存在一定的作用比例,能在药物基础上更多帮病人一些的就是近年来的最大医学突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又称CRT治疗。

在心衰患者中有一部分人患有左束支传导阻滞,即心脏收缩不协调。心衰的患者很多都会心脏增大,从而导致左右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或是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收缩不同步,这些都会加剧心衰进一步的恶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需要通过专门的心脏起搏器来帮助纠正这种不同步,心脏如果自己跳得不好,那么就由起搏器来帮忙跳。”盛夏主任介绍说,这种专门的起搏器就是CRT,也称三腔起搏器。它通过起搏来纠正心房、心室之间的三种不同步情况,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改善预后,让寿命延长。

对于三腔起搏器的适应症和接受人群,在国际上有明确的植入标准。“植入指南是不停更新的,最新的标准是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宽、EF低的患者是可以考虑是植入三腔起搏器的。”盛夏主任介绍说。

盛夏主任接受采访中

在实际临床中,这样的病人其实并不少。只要患者符合指南推荐的范围,专业的心内科医生会给患者相应的建议,告诉他手术的目的、作用机制和改善效果等等。因为患有这样的疾病,患者还是蛮痛苦的,植入后能够大大提高其原本较低的生活质量,所以目前大部分病人都还是接受的。

心脏起搏器,介入治疗中的“贵族”器械

心脏起搏器的种类从普通的单腔起搏器、适合房颤病人的双腔起搏器,到适用于调节心功能不同步的三腔起搏器CRT,再到兼具起搏和除颤功能的高端起搏器CRTD,功能覆盖范围全面,价格不菲,堪称器械治疗中的“贵族”。

另外,还有一类器械治疗——ICD治疗,即植入型的除颤仪。如果是患有恶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速、室颤等疾病的猝死高危人群,医生会建议植入,这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台迷你尺寸的抢救、除颤的机器,在心脏骤停时可以放电使心脏恢复跳动。盛夏主任表示,现在最新一代的ICD可以直接埋于皮下,在皮肤下面戴个机器、放根电线即可,不用再将电极从血管通到心脏中。

盛夏:认识心衰和起搏器,绽放生命的爱与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_第3张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起搏器电池寿命一般在6~8年,到期就需要更换全新的机器。这就相当于一年一万多元,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目前,在国外有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之分,其二者都建议植入。一级预防是指患者还没有发生过猝死,但具有潜在猝死风险;二级预防则指心衰患者猝死过,又被抢救回来,属于高猝死风险,需要强烈推荐病人植入。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条件和医保情况,二级预防的病人接受度较高,但一级预防的患者还是较难接受。目前国内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出1.5级预防,主要针对那些还未发生过猝死但风险又极高的病人,如EF低于30%的、心衰反复发作的、短阵室速的、有黑矇等晕厥前兆的等等。

盛夏主任坦诚道:“将心比心,从未猝死过的病人突然被医生告知要安装ICD,且价格不菲,这确实令人难以接受。但是,现在通过1.5级的预防指标筛选出一些高危因素,患者就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是我们中国医生提出的观点,目前在国际上也在被慢慢接受,在今年的APHRS(亚太心律学会)上,张澍教授做了一个关于1.5级预防的发言,在场很多专家的反响都很好。”

五年生存率仅50%,严重心衰和恶性肿瘤同样需警惕

心血管病年轻化的趋势,直接导致年轻人中心梗、恶性心律失常等情况的发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年轻人对于ICD植入的接受度远远低于老龄人群,这也导致了猝死年轻化的发生。

对此,盛夏主任表示,这种情况非常现实,而且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问题。无论是除颤器还是起搏器,埋藏在皮肤下还是隐约可见的。患者胖一点的话可能不太明显,但稍微瘦点,机器会在皮下轻微突出,显出机器的轮廓。这对于年轻人的生活确实会造成一定影响,比如对结婚、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都会产生一些压力。

盛夏:认识心衰和起搏器,绽放生命的爱与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_第4张图片

盛主任谈起他曾经遇到过的一位年轻病人,因患有遗传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已经属于高危人群,所以盛主任建议他安装植入性除颤仪。但病人没有接受,怎么劝都不听,最后坚持选择做射频消融。“消融对他当时来说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这种恶性问题有时候是进展性的无规律反复发作。当时做完消融叮嘱他要密切随访,可谁知这个病人在手术后1到2周就猝死了。”盛夏主任惋惜道。

这样的案例,应该引以为鉴。特别是患有扩张性心肌病的患者,年龄越轻,预后越差。“年纪大的心衰病人在病房里拖20年的有不少,而年纪轻的就少得多了”,盛夏主任坦言道。医学统计表明,严重的恶性心衰其实跟恶性肿瘤同样危险,都是五年生存率不到50%,严重心衰的预后和恶性肿瘤是一样的。尤其是年轻患者,越年轻则进展越快。

装机是为了恢复正常生活,而非增加生活负担

在接受ICD植入的患者中,也有不少令人欣慰的案例。盛夏主任曾接诊过一位患有严重心衰的老奶奶,她来医院检查后发现情况极差,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但盛夏主任通过药物调整,又为她植入了ICD,从她接受治疗至今已过去了十几个年头。“关键时候有机器放电治疗,一年到我这里来住两回院,以她的情况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她自己也很高兴的跟我说,这十几年里家里的房子也造好了,曾孙子的媳妇也讨到了,眼看今年就要5代同堂了。”在长久的治疗配合中,盛夏主任和患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看着他们恢复生活质量,也感到无比的欣慰与开怀。

盛夏:认识心衰和起搏器,绽放生命的爱与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_第5张图片

对于案例中的这名患者来说,ICD真的十分重要。其实,对现实中的许多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也是如此。因为这种疾病是家族性的,所以他们之中不乏年轻人。ICD的植入目的,正是帮助他们在最好的年纪恢复正常的生活,而非影响他们的生活。

在国外,有很多运动员都会安装ICD,因为运动员猝死的发生率比常人更高。近期北京马拉松的现场就有一人猝死,多人被连续抢救,据此也可见一斑。盛夏主任表示,国外曾针对运动员安装ICD做过随访调查,调查表明患者在植入ICD后继续从事运动员职业,其出现并发症和放电的次数与普通人相差无几,这就说明装机并不影响专业运动生涯,更不用说日常的适量运动了。

深入了解除颤仪,正确应对“电风暴”

简单来说,除颤仪的工作原理就是当它监测到你的心脏出现乱跳情况时,它就输出一个很强的电流,把心脏从这个乱跳的节奏给打回来,变成正常的心跳。植入患者会有一种类似于触电的感觉,心脏“啪”的被电了一下。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电风暴”情况,即反复放电且一天之内超过3次以上,一旦发生应立即到医院处理。盛夏主任曾有一位桐庐的病人,他在手术好后就回桐庐了。那时正值过年,有一天晚上机器突然放电,打了一下。起初他没在意,同时也不想过年期间去医院,就没就诊。但后来ICD“啪啪啪”连续放电,难受得他只好赶紧从桐庐赶来杭州。机器在途中放电了30多次,到医院后放电了58次,导致这名患者最后甚至产生了轻微的精神症状。

盛夏:认识心衰和起搏器,绽放生命的爱与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_第6张图片

“到院后,我们帮他把急性期及时处理,然后给ICD做了程控调整,又给他做了些心理疏导,病人好转出院。但那个过程确实很折磨,对患者而言体验是很差的。”盛夏主任强调道,平时他们都会建议患者,只要有放电,不管白天或黑夜,不管1次或2次,都应马上到医院。这是一种预防和重视,因为谁都不知道第一次放电后会不会诱发电风暴。只有来到医院,及时处理诱发因素、合理程控调整ICD参数,才会让电风暴停止。

“我在美国学习时,听一位知名的日本教授说过一个好玩的事:他有个患者因为心律失常而安装了ICD,后来电池寿命到了就换了个新的。于是,他把那个旧的ICD拿到后院用枪打了两个弹孔,还拍下照片送给了那位日本老教授。” 盛夏主任说,这特别能说明患者对ICD又爱又恨的情感,爱的时候是感谢它保住自己的命,恨的时候是因为心脏啪的电一下确实难受,特别是诱发了电风暴。

在采访的最后,盛夏主任反复叮嘱ICD植入患者,千万注意只要有放电,不管白天或黑夜,不管你在哪里,都要赶紧去离你最近的医院。能赶到植入的医院是最好,如果赶不到就到当地最好的医院。白天去心内科,晚上去急诊,让医生给予专业的处理就可以避免诱发电风暴。这不仅是为了少遭罪,更是对病情的掌控,因为电风暴的发生往往意味着预后的不佳,放电的次数越多代表预后越差。

你可能感兴趣的:(盛夏:认识心衰和起搏器,绽放生命的爱与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