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千年瓷器史,为何唯独汝瓷配得上天下瓷王呢?
汝瓷:它是一颗耀眼的流星,经历了瞬息辉煌而遽然湮灭。然而,在看尽世事沧桑之后,它依然诉说着曾经最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2017年的10月,一只北宋汝窑出品的"碗"刷新了中国瓷器拍卖交易记录,以2.6亿港币成交。这个碗的大名就叫做"汝窑天青釉洗"。
看着像个碗,其实它是一件笔洗,也就是在书房里用来盛水洗笔的。直径13cm,布满冰裂片纹,色泽是汝窑典型的天青色。
还记得周杰伦的《青花瓷》中那句"天青色等烟雨"吗?天青色不应该指的是青花瓷吗?
可其实,青花瓷那颜色怎么看都不像是天青色。而汝瓷,才是真正的天青色。而且,方文山也说过,这首歌本来是要以"汝瓷"为名的。
汝瓷,出产于北宋汝窑。它被称为"青瓷中魁首",更有人说它不仅是青瓷中第一,也够得上"天下瓷王"。
世界上的大型博物馆如果没有一件汝瓷,在瓷器上基本排不上位。博物馆甚至能以拥有一件汝瓷而感到自豪,因为真正的汝瓷全世界只有不到百件。
然而,泱泱中华,千年瓷器史,为何唯独汝瓷配得上如此桂冠呢?
这还要追溯回汝瓷的身世。它的出身,与著名的文艺皇帝宋徽宗有关。
一天,宋徽宗批阅完奏章,由于太疲倦了,竟然不知不觉睡着了。
这时,他做了一个梦,梦到雨后天空的颜色异常美丽,鲜亮的蓝色之上笼罩着一层朦胧的白色,让他惊喜不已。
一觉醒来,宋徽宗对美景依然念念不忘,他随手写下了"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随后他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汝窑工匠烧制出"雨过天晴云过处"般颜色的瓷器。
工匠们开始观察雨后天晴,揣摩着天光在蓝跟绿之间的变换,这一瞬间的颜色,即使捕捉到了,要烧制出来也极为困难。
为了符合宋徽宗的趣味,工匠们不知做了多少尝试,经过了多少次摔掉重来,终于制成了博得君王一笑的"雨过天青"色。
宋汝瓷天青釉弦纹樽
它不是普通的蓝,也不是普通的绿,而是介于蓝和绿之间,蓝中带绿,色调单纯清雅,釉光温和含蓄。
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颜色,虽然它一直接受着光,但却让人感觉是它自己在发光一样。
在文人文化盛行的北宋时期,徽宗皇帝不热衷朝政,却痴迷于艺术,琴棋书画,他无一不通。
这样的徽宗追求的不是华丽的装饰,而是这样一种简单朴素的青色美感。
天青色对于宋徽宗来说,更犹如一抹希望的颜色。
血腥弥漫的乱世,"天晴"就是打破了骚乱的云雨,天青色便寄托了他渴望和平的心情。
那么,这一抹天青色,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首先是坯子的塑形。很多汝瓷是模仿古代青铜器烧制出来的,要提供给宫廷里举行的宴会和仪式上使用。这个阶段用土的不同会影响到后面的青色呈现效果。
拉坯完就是制作釉药。
把10多种原料长石碾碎,通过将几种产地不同的长石混合,将其中含有的铁与其他成分调整平衡,再混合多种木头的燃灰和石灰。
经过80目、120目罗三次过滤,再用磁石把其中的铁吸出后,溶于水和成泥浆,形成了釉药。
釉药的配置,有无数种组合方式,而这些混合物的用量和组合每次都会变化。只要稍微改变一点分量,青色的模样就会变化。
普通瓷器会多次上釉,以此来做出晶莹的质感。但是,汝瓷只上一回釉。
因为对于汝瓷而言,瓷胎要尽可能做薄,形态要做得柔和,才能够表现出它的轻柔感。
在上完釉的瓷器准备入窑时,还要用到一个现代陶艺非常少见的技法,"满釉支钉烧"。
如果见过博物馆里的汝瓷,你会发现,它们的底部都会有一些没有上釉的芝麻小点。这些难道是工匠刻意留下的?
其实是皇帝追求极致,忍受不了底足无釉的瓷器,汝窑工匠便不得不想出来的办法。
釉在高温时候熔融,经过化学变化后会形成硬度高的半透明玻璃质物质,因此如果挂满釉直接入窑烧制,一定会使瓷器粘在窑里。
为了达到满釉的效果,他们用粘土捏制素烧出一个个支钉和支钉架。
把瓷器放在上面,尖顶部位釉一定的弧线度,与瓷器只有一点的接触面,烧成后敲掉支钉,留下的小点痕迹就成了芝麻钉了。
这可以说是为追求完美而留下的足迹。传世的汝瓷均以满釉支钉烧成,制作非常费工费时。
并且要以细小的支钉来支撑整件器物的重量,失败率本来就很高,因此现代也很少用到这种方法。
做好的瓷器入窑烧制。烧制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窑中的氧气,使火焰不完全燃烧。
这是让釉色显现出"还原焰"的技法,还原焰能使釉药中的铁质变成青色,消灭瓷色发黄的现象。
古代没有电子科技,要判断窑内温度以及观察釉的呈色变化,工匠只能使用传统的"火照插饼法"。
"火照插饼"也就是试片。烧窑时把火照放在靠近观火孔的位置,估摸差不多了就钩着圆孔捞出来验看一下。
所有的步骤,根据釉药的配比和烧制温度的变化,青色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想使瓷器显现出预想中的天青色,实在是需要很高的技术。
而汝瓷摄人心魄的除了天青色,还有它那称为"开片"的裂纹。
"开片"是胎土与釉料因膨胀系数不同,在烧制冷却过程中收缩率不一致所造成。
通俗一点说,就是瓷器在摄氏一千两百度中烧成,当出窑温度降到两百度时,就会发生龟裂,产生堆叠的层次变化,美不胜收。
而且开片的过程,你会听到也许是这世界上最清脆美妙的声音,叮叮咚咚,好像瓷器之间互相碰撞发出的那种声音。
这原本是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瑕疵,却演变成了一种陶瓷审美的情趣,这也是汝瓷的魅力所在。
这一特色甚至影响到几百年后的建筑风格,一些传统建筑就喜欢把冰裂纹加在门窗、椅背、栏杆上。
汝瓷的珍稀,还表现在另外一点上,"玛瑙入釉"。
在一些汝瓷的口缘及棱角之处,会隐隐现出一层淡淡的粉红光。这一层充满神秘美感的颜色,竟然是来自贵重的玛瑙。
虽然玛瑙入釉在我们看来极为奢侈,但汝州盛产玛瑙。
况且这可是为皇帝一人,从千锤百炼中万里挑一的汝瓷,它值得。
然而,靠着一代帝王平步青云的汝瓷,却也难逃红颜薄命的命运。
拿着笔杆子的民族被一个骑马的民族踏破半边江山,北宋灭亡。它因宋徽宗而诞生,也因宋徽宗而死,存世短短20年。
在这之前它都不曾离开宫门半步,是非常神秘的存在,具体位置也不为人知。
直到1987年,河南省的农村发生了一个事件,在田间地头发现了一块天青色的碎瓷片,之后的发掘调查判定,这里便是汝瓷的窑址。
上万的的残次品堆积,具有天青色的残片只有少部分,要想得到一件天青色的瓷器是难以想象的困难。
可见当时要烧制出天青色,是多么不简单的事情。
其实在北宋灭亡六百年后,有一位喜爱汝瓷并将百万余件历朝遗留的文物及艺术品系数收藏的皇帝,乾隆。
乾隆帝收藏了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还在它的底部刻上御诗一首,表达他的喜爱。
"没有烟火气,只有温润的光泽。"
他命清朝官窑仿北宋汝瓷烧造的水仙盆,虽然烧制得也不错了,但他依旧发出深深的叹谓。和北宋汝瓷相比,虽然天青色相近,但光泽度和釉面厚度的质感却比之不及。
再一次感受到北宋汝瓷之美的乾隆帝,下令为这尊水仙盆制作了紫檀的底座。
清朝灭亡,皇宫中规模庞大的藏品随之流向海内外各地,明清帝王的藏品,就这样被打包带走。
汝瓷恐怕就是在这样的时期流失到了别的地方。
宋汝瓷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现代的陶瓷艺术家们憧憬汝瓷之美,并争相再现这种技艺。
有四十多年来屡败屡战仍坚持不懈的,有因第一眼看到汝瓷真品而深受感动决心做陶瓷的…
一位日本陶艺大师说,"见到汝瓷的时候,自己全然忘记了疲惫,双脚不能动弹,就这样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就是这种感觉,如此温润,有温度的感觉。"
"为什么汝瓷有这样的温润感呢?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人呢?"这样的谜,迷倒了无数人。
虽然有很多人在努力地烧制汝瓷,但汝瓷界里,对于现代汝瓷是否超越古代却各抒己见。有人肯定现在的成就,也有人独爱古人之作。
在一些人看来,除非你能够做出和古代一模一样的颜色,一模一样的质感的瓷器,否则你就是失败的。
然而,也有人说,"古代的东西有那个时代的审美和岁月积淀的痕迹,这都是现在模仿不来的东西,并不是说古代的东西就一定比现代要好。
我们现在做的东西可以用现代的审美和和现代的技术去操作。美学发展到现在,早已不是一个很单纯的标准可以衡量的了。"
建筑大师扎哈曾说过,"要学会欣赏不一样的艺术。"
其实,追求极致也好,媚古也罢,最重要的,是要让这样的瓷器回归生活。
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汝窑器有瓶、尊、盏托、碗、盘、洗、奁、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数还有堆花、印花等装饰,底部更有青花年号款,多是用刀笔刻画,和印花、模印等工艺。如:天青花草纹鹅颈瓶、粉青履莲盏托、天青莲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龙纹钵、莲花纹钵、辐射纹荷叶器座、辐射纹敛口花钵(藏河南),暗花双鱼盘(藏英国)。另外,在传世品的个别器物上还出现有文字。
如:"奉华"二字多见于尊、瓶、碟之上。"蔡丙"、"宁"则是见于小碟与洗上。文字虽不是装饰,但仍提高了对器物的鉴赏意趣,其中"奉华"应是宋奉华宫的专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宽板沿诸种。盘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数种。还有三足洗、弦纹尊(奁)、套盒、尊、方壶、圆壶等,还有为数不多的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鸟、龙等瓷塑工艺品。也用花、鸟、虫、鱼装饰来满足皇亲贵族们的闲情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