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关于商业趋势的No.01篇文章。
上周参加了一位朋友的社群聚会,是一个ceo俱乐部举办的20人的晚宴。开餐之前大家聊起如何做好企业新媒体的运营,俱乐部活动发起人说我是研究企业新媒体营销的,让我给大家好好讲讲,到底怎样在利用企业微信公号为品牌传播和营销服务。
我说,大家真想做好自己企业的新媒体,那就掏钱来来听我们奇妙沙龙的《企业新媒体课》。不是忽悠大家付费,而是请你确定是否真的下定决心想要做好企业新媒体。
就像生意难做了,大家都在谈跨界、转型。但只有企业发自内心设定新的目标,并决心对做出一些改变、甚至做出牺牲,才可能会有所建树。
跟听谁讲、学什么技巧、招数没什么关系。自己没有下定决心,再怎么跟人聊,结果不会有什么不同。
并且,旧商业帝国被后来者迭代颠覆的案例一次次的证明,未来不属于既得利者!哪怕是资源垄断者!
以下是当日晚宴发言的文字,分享给所有在路上的变革者!
跟新媒体营销无关,但与商业趋势的变化有关系,跟你想做好企业转型创新、想干点不一样事有关系。
我想,无论对大公司还是小型创新企业规则都是一样的,谁符合规则谁赢,跟钱多钱少没关系(甚至我们一向认为多余的钱只会干多余的事)。
大家都用过优步的打车软件吧,今天我就是打优步来的。今天优步2次免单,相信有朋友也感觉优步的给力了吧?打车软件让我们每个人深深的感受到世界的变化了吧。
如果几年前,大家可以说己是在做房产、医药、餐饮、日用消费品、文化产业,或者其他各种传统行业,但在今天,会不会还说自己的行业跟互联网没有关系?
谁还能说自己的行业是和互联网不相关的行业。这个时代的变化最震撼之处在于,我们所有人都身临其境的感受了这场变革带来的改变,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认同者。
比如用打车软件叫车,除了运管部门的出租车车主之外,司机、乘客、企业,三方都是高兴的,乘客体验又好又省钱,司机和平台又获得利益。
大部份人在感受到了变革的益处,触摸到了已经发生的未来,并站在上商业趋势的角度,反思自己行业是否也跟出租车行业一贯的弊病(拒载、车少、服务差等等),反思要么自己变革,要么被跨界颠覆,而且被跨界打劫后还没人同情你。
早在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前,我们就有一个明确的看法,就是,无论我们的企业是否和互联网相关,一定会拥有自己的企业网站、在网上传播自己的声音,打造自己的企业形象。
自己是实体行业,就把网上的供货渠道建设好,让人们在网购平台上能搜到你,供他们了解、对比。
假如自己是服务行业就要让人们在大众点评和团购上能看到你,多发点图文介绍,方便顾客知道你的位置、店面、档次、特色。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之所以这样的考虑,仅仅是感觉自己是一个互联网发烧友用户,希望自己企业的客户,也能享受同样的便捷,去快速了解我们的行业、对比他们需要采购的商品和服务。
不仅是为了企业获取新客户和好口碑。更多是发自内心感觉互联网时代给自己带来的便利,当自己作为企业运营者要复合这个潮流,否则实在说不过去。
当时的做法,在后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外的生意,慢慢我们也会去购买百度关键词获取新客户。
但一开始的初衷并没有这么明确的商业诉求。所以在百度引流成本高的离谱的时候,我们会果断的放弃购买流量的做法,而去思考如何挖掘产品和服务本身的独特价值。
从而不是仅靠拼流量赢的竞争、粗放的获取生意。
而现在,当我们逐渐更深入的理解移动互联网的本质之后,我们会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挖掘自身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去做正确的、复合市场趋势的事。
而不是,正确的去做一件错事。这点很关键。
现在回头看2年前行业里最大的软件开发公司,全都做不下去了,他们靠资金、技术、团队、市场积累起来的竞争优势不起作用了。
反而我们这种顺应的行业趋势的公司,找到了新的金矿,满足了市场上用户自己之前也不知道的需求,我们也获得的独占先机的丰厚回报。
我们把自己身上的变化,分享给传统企业听,帮助了无数亟待转型的传统企业老板,在他们的行业内部创新,自我颠覆,化蝶重生。
出租车行业也是一样,拥有政府资源、最广大的用户群体、专职司机群体,但并未占居移动互联网时代里出行市场的风口。再比如诺基亚,在苹果推出大屏幕智能手机之前,诺基亚的智能手机研发经费是远远超过苹果公司的。
同时还有2011年宣布破产保护的柯达公司,早在1975年柯达公司应用实验室的工程师斯蒂夫萨森(SteveSasson)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当萨森在董事会面前展示他的发明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很漂亮,但一定不要让人们知道”。
今天的我们有理由嘲笑当年柯达董事会的愚昧。但面对当时财源滚滚的胶卷业务,假设我们身处其中,也不会比这些高层管理者们睿智到哪里去。
困境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是否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变化,是否真正的理解变化是好还是坏?有没有清醒的意识到变化到底带来了什么?而又是谁才能占据下一个的风口?从而未来真正会是属于谁?
这是有关趋势的大问题。这是对商业规律的尊重。
变化带来新的机会,变化带了规则的突破,变化带来新的格局,但谁能占的新机,为什么不是既得利益者,那么是谁才能真正赢的未来!
美国著名学者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写到,为什么大公司往往不能抓住行业转折点?往往倒在新公司的“魔掌”之下?
克里斯坦森提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渐进性创新,一种是破坏性(颠覆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就是在原有道路上改进产品性能,精益求精,这是大公司擅长的,因为大公司科研力量雄厚。但是,大公司往往不能抓住破坏性创新,所以很容易被新生公司颠覆。
那么,为什么像柯达一样的大公司不能抓住破坏性创新呢?
就像我们嘲笑柯达的董事会为了眼前丰厚利益的胶卷业务,会放弃数码相机一样,通常的观点,往往会认为大企业官僚主义、CEO不思进取、行动迟缓等方面的原因。
但克里斯坦森书中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大公司的CEO和高管都是经过长期残酷竞争上去的,能力超强。而且大公司有市场研究高手,很注重倾听客户意见。所以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创新者的窘境》认为大公司之所以抓不住破坏性创新,往往是因为:
1、破坏性创新一开始的产品性能往往较差,毛利率较低,所以大公司经过研究之后,不向破坏性创新倾斜资源,这是公司经营需要,完全可以理解的。
2、破坏性创新产品的客户,往往不是大公司的原有客户。所以大公司向客户做调查研究,客户往往认为新产品没用,大公司注重客户意见,更容易放弃破坏性创新的研究。
3、大公司有完善的分析机构,但无法对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
4、破坏性创新产品,一开始的市场很小,这不能解决大公司的增长需求。所以大公司往往不重视。比如一项破坏性创新产品,一年营收100万美元,对于小公司很重要,但对于年营收几十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这个销售额却意味着失败。
5、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其研发和业务流程,以及市场营销的方式,往往和原有产品有很大不同,大公司往往不适应。大公司往往不能容纳两种相互竞争的产品,更不能容纳两种相互竞争的文化!
所以,当破坏性创新的产品已经形成气候,性能、可靠性大为提高之后,就开始侵蚀大公司原有产品的市场,此时大公司当然可以反击,但此时新公司已经初成气候,并且具有了新产品的深厚经验,大公司在短期内很难掌握,所以大公司往往就这样被新公司打败了!
大公司的高管蠢吗?从上面的决策分析来看,他们一点都不蠢,换谁基本上都会这么决策。所以伟大的CEO是可遇不可求的。
那么,为了适应破坏性创新,在下一波发展中继续兴旺,大公司又该如何做呢?
克里斯坦森给出三条建议(事实证明,BAT现在也是这么干的):
1、收购一个破坏性创新的新公司,当然,对其业务流程和文化要适应,甚至迁就。
2、购买破坏性创新技术,自己接着搞。
3、建立一个独立的子公司,专门搞破坏性创新产品,和公司原有业务展开竞争,适者生存。
在商业创新理论领域,克里斯坦森研究了20多年,得出杰出而与众不同的结论。在上世纪90年代麦肯锡、特劳特等众多世界著名管理理论占主导的时代,他的论述让人耳目一新。颠覆式创新理论也脱颖而出,给人们更多的启发。
书中有好多精彩案例,从硬盘、挖掘机到超市形态、晶体管收音机、本田摩托、个人计算机,相当丰富,商业的变革和巨头公司兴衰,让大开眼界、人脑洞打开!强烈推荐正在企业创新的朋友们仔细读一读。
尤其重要的是,作者在若干年的论述,在当今时代正在我们眼前上演,从而更让我们感到震撼!是拥抱变化,还是墨守成规!是自我颠覆,还是被跨界打劫!
未来不属于既得利益者,因为未来是由边缘创新的跨界者缔造的。
原因我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后来者才不会受困于:“何时,该放弃看似有利可图的市场,何时,不听客户的反倒是对的?”这样的窘境难题。
本文分享给所有求真思变的朋友们,相信我们都共同感觉到,眼前变革让世界更美好。
(作者:李克虎 ,奇妙家营销机构创办人,企业新媒体营销专家。微信公号:老虎营销同学会,ID:laohuying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