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大数据

这一周我看的是:**罗辑思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隐私(罗振宇)

这个视频:**通过大量事例说明大数据交叉复现和全息可见的两个特点。通过大量事实,论证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是个伪命题,并提出我们面对隐私保护的三个观念。

【观点】

  1. 生意讲究两个开关,一个叫恐惧,一个叫贪婪,只有把这两个东西打开,才能挣大钱。

  2. 大数据的本质不在于大,而在于全。

  3. 大数据通过多维、多角度的记录一个世界或者一个人的真相和行为轨迹,来判断它原本的本来面目。

  4. 通过对信息的交叉形成对真相的判断,这就是大数据。

  5. 大数据时代最要命的是你自己以为不重要的信息会利用交叉验证、交叉复现的原理把想刻意隐藏的真相暴露出来。

  6. 大数据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全息可见。

  7. 克里斯·安德森观点:随着大数据的到来,理论终结了,因为人们只需要知道相关关系就可以了。

  8. 三个观念:第一,隐私它是桩买卖,别把它看得太重,获得方便的同时,交出了信息和隐私;第二,隐私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第三,大数据真有那么可怕吗?大数据在面对人性深处的这种不确定性的时候,它是无能为力的。

  9. 人和机器之间将来就会形成这样的配合:机器负责去制造确定性,而人利用丰富灿烂、永远不靠谱的人性去为整个世界制造不确定性。

  10. 关于大数据和隐私归结三句话:第一句,不要只看到成本,我们要看到收益,我们有可能用我们被激发出来的对未来收益的贪婪来克服我们眼下的恐惧;第二句,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拒绝,那怎么办呢?学会享受它。第三局,人性制造的不确定性和科技正在努力制造的确定性,这是一场无始无终的赛跑,你活得有多精彩,你赢的可能就有多高。

【感受】

我以为的大数据和老罗讲的大数据差距很大啊,很受启发。我对其中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以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于是在豆瓣、贴吧看了很多帖子。

其中有的观点认为,大数据最神秘的地方是因果思维向相关思维的转变。个人认为,大数据在解决某些问题时,确实很厉害。比如超市中尿布和啤酒的例子,也许不必知道因果关系,知道相关关系就可以迅速提升营业额。但是,大数据并不是神话。首先,从大数据中找到有用信息需要极强的分析能力。其次,盲目相信相关,不思考其背后的因果关系的最终结果不一定正确。比如,根据消费者购买食物的习惯,判断其下一顿吃什么,大数据面对复杂人性可能不知所云;比如根据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解密加密程序,大数据在时间上可能并不能占上风;比如,根据大数据来完成汽车、飞机等一系列复杂工序的制造,这种概率论下的产物,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想成为第一个实验者。

对于隐私,让我想到《童年的消逝》。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隐私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化。隐私在一个阶段是一个阶段的事情,隐私也是一种公共的默契。窥探他人隐私这种事情总是会有,大数据让这种窥探变得容易。若是想更好地保护隐私,则要付出得更多。越敏感,也需越敏锐。但如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构建公共的默契最重要的还是将心比心吧。

之前一直思考,当人工智能不断发展,机器人不断普及的时候,人负责做什么呢?这个视频给了我一个答案,“人性制造的不确定性和科技正在努力制造的确定性,这是一场无始无终的赛跑,你活得有多精彩,你赢的可能就有多高。”

我给它打4.5分,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11月24日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