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抵达了 心灵也要抵达

其实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一个远方的梦,周边熟悉的地方已经不能打动我们,不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所以我们渴望浪迹天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越来越重视旅游,从每年节假日期间,旅游局和出入境管理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来。

但是我说多数人没有真正旅行过,你还真不要不服气。你可能会说,怎么可能?我有机票、有住宿的发票、有景点的门票,还不能证明吗?国家统计的数据有假吗?这些肯定都是真的,但是还是不能说明你真正旅行过。

各位书友这周让我们一起共读毕淑敏的《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它是作者在环球旅行后最打动人的心得,是一次与灵魂见面的约定。它会告诉你想知道的答案,会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旅游理念。


01

毕淑敏在她的《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一书说的旅行,和普通人的旅游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旅游重点在消费和消遣。旅行重在体验与感悟,就是她所说的带着灵魂去旅行。

我有一位同事,听人说川西很美,有一年十一,带着亲戚一行四人,自驾走了一趟,回来后跟我说那里的雪山草地很美。

我说:“你们去哪儿了?”

“地名,我忘了,反正很美。”

“你们从成都走的G317还是G318。”

“不清楚,老公开车。”

“那新都桥、塔公、丹巴去了吗?”

“对……对,就是去的这些地方。”

你看,她走了几天连地名都说不出,更别说雪山、湖泊、草原的名字了。能说是去旅行吗?

这种快餐式的旅游其实很普遍,特别是跟团旅游的大妈们,多半都是这样,上车睡觉,下车上厕所,到了景点一阵狂摆姿势狂拍,拍完又匆匆赶路。回来一问什么都不知道,连欣赏风景都谈不上,更别说体会内涵,到此一游的照片是储存在相机里带回来了,而记忆却是空空的。


02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三或七天一停。总之不能一味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因为灵魂似乎是一个身负重担或手脚不利的弱者,慢吞吞地经常掉队,你走的快了,它就跟不上趟。

好的旅行是身体和灵魂高度协调,生死相依。旅行的本质是学习,我们被生活生存的环境所限,都是井底之蛙,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冰,所以我们天生需要旅行,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增长见识。使自己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我有一个朋友,是一次游玩途中认识的,他喜欢独自出行,去过国内外许多地方,喜欢徒步或骑车,出发前做足功课,到一个地方愿意住在当地人家里,与他们家里人一起吃饭聊天,如果碰上节日或婚宴一定会留下来参加。所以他的行程安排时间较长,走走停停,每次回来感触良多。可能人在独处时更容易谦虚谨慎,更容易思考一些平时忙碌时忽略掉的东西,与灵魂会合才会领悟。


03

毕淑敏在书中写了一个与保安队长短暂交往的故事,他酷爱跳伞和摄影,每次从飞机上往下纵身一跃的时候,像鸟一样自由,烦恼就被高空的风吹走了。或者人站在很高的地方极目远眺,看见了地平线,有一种与大地同在的踏实感,看到一个广大的存在,心情就渐渐放松了。你在都市里感到的各种压力,和那么大尺寸的空间相比,算不了什么,思绪就在大自然中得到释然。

即使不能远行平时也要时常照顾灵魂,人在自己的熟悉环境里生活时间长了,在家呆久了,特别是在家窝了一个冬天,就会产生焦虑。

选择在繁花似锦的春天和五彩斑斓的秋季出行,去亲近大自然,因为在它的怀抱里,心情就轻松了,生活的压力就烟消云散。

我是一个外表看上去比较文静的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喜欢西部高原,高耸的雪山和茫茫的荒漠戈壁,这种粗犷、豪放、高大、广袤的风景,以及有历史沧桑感的人文景观。

看了保安的故事我明白了,原来自己喜欢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而是看到它后的感觉,空间上大气的感觉,以及时间上悠远的感觉。

毕淑敏是国家的一级作家,著名心理咨询师,内科主治医师,获得过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她的文字纯净、温暖、有深度,插图精美。

她在书中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一个小故事、小感动,告诉了我们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启发我们领悟到了旅行的真正意义。

乘身体还允许,乘现在还不老,带上灵魂出发吧! 生命在行走中灿烂。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体抵达了 心灵也要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