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期

听着往期电台,播到高考专题,被一首《北京东路的日子》抓住心绪,回忆总会被轻易地带回那时的青春。

生活在中规中矩踏实本分的内陆城市,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一个区,父母都是体制内的工作人员,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以前觉得周围的圈子很熟悉,每天努力学习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以后死而无憾,生活很充实。也从不曾考虑过生活,思考过自己,父母家人为我做好一切,我要做的只是应付考试而已,现在看来,不过是生活在玻璃橱窗里,我连外面的空气是什么味道都没有体会过。生活被压榨到除了书本试卷别无其他,手机直到高中才有在用,qq直到高考毕业才申请,读书的那么多年都没去过KTV,网吧。一直都被贴着“乖乖女”“好学生”标签。

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我不会那样度过最青葱的那些年。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浑浑噩噩怎样堕落一次,而是学会把成绩和考试甚至于学习这件事,看得轻一些,再轻一些。分一点时间给各种课外书,是自己真心喜欢读的书,喜欢的作家,不是那些老师布置阅读的“必读清单”上的一本本。分一点时间给周末的休闲,运动也好,看电影也好,去不同的地方逛逛也好,和朋友的深度聊天也好,没必要把周末过成一个又一个似刚打完鸡血似的周一早晨。该用的联系工具都可以用。该有的娱乐活动都可以有。

“好孩子”这个词真的是个褒义词么,我开始深深怀疑。为了成为所谓的“好孩子”,我们把自己活生生压成了学习考试机器,做着那些当时认为勾心斗角现在只觉得幼稚无比的竞争,离本真的自己越来越远,不知道除去“学生”这个标签我们还剩什么、还喜欢什么、还能做什么。

进入大学以后,才真正懂得,教育的意义在于认识自己、学会爱自己。外在的标签统统不重要,我们终其一生要做的,只是能够按自己渴望的方式度过一生。

讨论女性主义话题时,老师和我们探讨“女性应该做家庭主妇么”“为了男女平等,是不是应该提前女性退休年龄”;讨论教育问题时,我们探讨现在这样上课有没有意义,与此同时课堂几乎被我们承担了,老师只作参与讨论;讨论家庭问题时,我们谈论同性恋、离婚率、家暴、婚恋观;讨论环境、商业、国家制度…渐渐地,我变得开阔包容了,真的。如果说以前我对每个事物的观点都来自他人的灌输,那么现在,我拥有了自己的想法。

我不认为高学历毕业就要去做规规矩矩光鲜亮丽的白领,不认为买房买车很重要,不认为人一定要结婚生子,不认为我的未来只有一种可能。

记得某次和妈妈聊天,她跟我说“感觉你变了很多,各方面都在四散着生长,像一朵绽开的花。”那个时候,我笑了。我终于摆脱掉了过去那层厚重的躯壳,不再想要去做别人眼中怎样的人,我想做的只是自己,我眼中的性感便是智慧,我想要过的生活是有无数可能的。喜欢读书,就办起一个读书会来,去不同城市结交不同的朋友做巡回交流;喜欢码字就把自己的点滴铭记下来发去各大网站,哪怕这辈子也出不了一本书,离开前为自己留一本自传也是极好的;喜欢和人打交道的感觉就去改变专业读新闻,去做更多的调查和报道,创造更多未知的可能;喜欢旅行就常做个背包客踏上一段路,摄影,写游记,和路上的人交朋友,发掘许多有趣的人生和风景;喜欢健身,就把自己练出马甲线,做个没话说的健身女神;喜欢音乐就学会吉他,以后去个有味道的酒吧驻唱也是不错的经历;或许办自己的教育机构,或许收养些流浪狗狗,或许去一家公司做了管理……嗯,就这样,无限可能。

自己最嫩最富含胶原蛋白的青春已经过去了,只能告诉还在穿着校服,背着书包挤在公车上的学弟学妹们,时代真的不同了,成功的定义真的不同了,学习的意义也早就不同了,真心希望你们可以笃定一些、有勇气一些,坚持做自己、发现自己,不要丢掉最可贵的许多东西,因为到后来你才会发现,那些被埋头苦读挤掉的时间舍弃掉的品质,是要用更多更多的心绪和经历才能找回来的。

记住一个20多岁一个已经被叫阿姨的漂亮姐姐的话好么,永远永远做自己,忠于自己,爱自己,接纳自己,因为那才是你真正成功的样子。当你回归自我,一切都会到来。

但问耕耘,不求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