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药"到底毒不毒

中药,在古籍里大多叫“本草”,也称之为“毒药”。最近一段时间在学针灸的知识,老师提到中医基础时会说些中药学的内容。虽然早已听闻“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但直接了当地把中药叫做毒药,还是不免有些疑惑的,但仔细想来不无道理。

用途决定了它毒不毒

砒霜和可乐,在人们眼里绝对是两种毫无关联的东西。可能我的比喻不够恰当,而他们最初的和现在的用途真是大相径庭的。最早砒霜是用来治疗梅毒或者肺痨的一种辅助药,还可用来做杀虫剂。而可乐是众所周知的咳嗽药水发展而来的,当然,现在人们把可乐煮开了照样放些姜丝来驱寒止咳。

我们这代从小看着金庸老先生等人的武侠书籍和电视长大,其中不乏断肠草、鹤顶红、见血封喉、雷公藤等下毒桥段,这些想想令人不寒而栗的东西,其实也是本草中的战斗机,他们药性“彪悍”,可被提取为治疗高血压、心脏病、顽廯等的药物。就像一个家庭中的熊孩子,你只要因材施教,他也会带来不俗的表现。

过度的都是毒,适合的都不毒

中医里十分讲究“平衡”两字,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体内的阴阳得不到平衡。因此,过度地用药一定会导致问题的,这个度是根据前期的望闻问切来定的,而不是论斤论两的统一标准。因此,中医开药方时就会出现一些特别的情况,有些人的一味药开了几百克,而另一些人只开了十几克,这并非是对病人的刻意偏袒。

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指的是青菜萝卜的事儿,也是同一事物的双面利害。中药都是有一定“寒凉温热平”的偏向性,来对抗人体的相对状况,有些药材还极富个性。病人体内一定是有邪气的,虽不能用“以毒攻毒”来泛化形容,但为了驱散邪气、辅助正气,用兵得用在刀刃上,而且就得用得“稳准狠”。

副作用不代表它真的毒

人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莫过于担心其产生的副作用,每个人寒热虚实的体质不同,这种不良反应其实也是因人而异的,就像价值观不同的人看待同一个事件反映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吃过量温热的中药都不会上火、有的人对某种食物甚至大米饭都过敏,因此每个个体都会有差别。

打喷嚏、放屁、流涕、打嗝儿、拉稀等行为,总是让人觉得不太雅观和负面,若是直接把他们与副作用画作等号却难免有些偏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原来这些举动都是人体自身的排病和缓解的反映。当然,这些症状也得看具体情况,以自身感受和后续恢复的程度来判断才行。


鉴于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篇《中医亡于中药》之文,很多人表示对这门国学前景的堪忧,就像国内的食品行业一般,中药的原材料也会因为环境的污染、速成的种植等受到影响。我们仍然相信中医有其他的五法来调和这样的矛盾现状,而中药的发展也会受到更多人的重视。谨以此文,与所有爱好中医的朋友共勉,也同时虚心求指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毒药"到底毒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