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不纯?小心细节出卖你

曾有幸得到过世界演讲冠军Darren LaCroix的指点,当时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很深:

他说:我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来呈现一下你演讲内容中的一小段,第一种是你的方式,第二种是我认为更好的方式,你来看一下,然后告诉我两者的区别。

他分别做完呈现,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给我的感受大不相同。

可是,具体有什么区别,我好像一时也说不清楚。

语气不同?节奏不同?停顿不同?......

好像都有点,但好像又都不是特别明显。

Darren看着我,示意我继续往下说。

嗯......肢体语言好像也略微有些不同,但又都算不上是很明显的区别,只是那略微不同的肢体语言,配合上那略微不同的节奏停顿,叠加起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后者让人听得进去,想继续往下听,更吸引人,更能产生共鸣。

区别到底是什么?

最后,还是一名观众说出了答案:The Intent--意图不同

我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就豁然开朗了,对的,其实最关键的区别在于:

当我说那段话的时候,我的意图是“顺利讲完”那段话,让自己的演讲看上去还不错;而Darren的第二种呈现方式,意图是“让观众接收到”,让观众有所收获。

内心的意图不同,肢体语言,微表情,节奏停顿等,当然也就都会有所不同。

Audiences can tell!

并非所有人都是心理学或微表情大师,我们无法准确说出,到底是哪个地方的不同,让我们对不同人有了不同感受,但虽然说不出,我们却能够轻易地区分对方的态度:他是在敷衍了事,还是在耐心倾听,他是在压抑怒火,还是真的平和宽容,他是为了谋求一己私利,还是真的在为别人着想。

People can tell.

后来,我试图调整自己的意图,从关注自己,转换到关注观众,一模一样的语句,再讲一次,观众纷纷表示感受大不相同,有了更深层次地链接。

神奇吗?我根本没有刻意去调整语速或节奏,也没有刻意去运用肢体语言或表情,但变化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所谓的Delivery, 未必一定是夸张的表演(别误会,我不反对表演),但关键问题是:

你的表演,是为了演而演,还是为了让你的message更有穿透力?

你的表演,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很有演的天赋,还是为了让观众真正从你的演讲中获得价值?

We can tell.

===

你以为这仅仅只是在说演讲吗?

非也非也。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信任感的建立,其实都和Intent有关。

想起曾经参加过一个沙龙,一人急迫地想要求得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的方式,旁人问为何,此人答:别人相信我了,我才好卖自己的产品啊。

另一人答:如果你一直抱着这样的目的,恐怕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信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机不纯?小心细节出卖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