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路上,不要忘记了头顶灿烂的星光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无论多么坚韧的臂膀,无论多么坚毅的信念,生活的角落里,总有你恐惧的“盲区”,不敢接近,不愿触摸,尴尬而别扭地矗立在心底。

恐惧,与生俱来,似乎在童年的印记里,便细微地存在。

02

夜路,是儿时莫名的痛。

小学时,走夜路,总要紧紧地牵着母亲的手,在漆黑中,寻找着惟一的依靠。

我不知道为什么害怕黑夜,不知道为什么短短的夜路成了我行走的煎熬,白天里熟悉的景,亲切的路,一旦披上黑夜的外衣,便将躁动与不安汹涌地推向我。

“抬头,看看头顶灿烂的星光!”母亲从来没有因为我的胆小批评过我,而用这种诗意绵绵的念头鼓舞着我。

看着闪烁的星辰,远远望见乡下星星点点的灯火,听到隐隐约约的晚间的虫鸣,恐惧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走夜路次数的增多,逐渐衰退,直至消散殆尽!

恐惧源于一种孤独,源于对前方的未知,这是长大后,自己的一种思考,算是为自己年幼时的胆怯,寻找一种勉强的理由。

但是,孤独与未知,着实增添了我们的焦虑,刺激了我们敏感的神经,看不清前方的所在,不知晓自己的位置,在心头不断激起迷茫与彷徨。

看见头顶的星光!或许,正是儿时眼中那一点点微弱的光亮,将独孤慢慢驱赶,让恐惧渐渐消散,从而让我看清自己的周遭,看见遥远的村庄,在随着行走的步伐,一点点接近。

03

看见头顶星光的姿态,在以后的岁月里,影响我很深,很深,细细数点,摇曳着感动与温暖。

初入大学,从繁忙的高中战场,从目标清晰的生活状态,瞬间落入自由、广阔的园地,迷茫了好一阵子,恐惧了好长时间。

或许,对于大学校园的未知心态,与儿时走夜路的懵懂状态,是相似的。

两者,都渴望着一种归属感,却在行走的路上,充斥着厚重的孤独感,布满了人生繁复的未知元素。

04

当我呼吸急促地一步步走进社团,一点点激励自己走进校园的活动现场,一次次走进比赛舞台的中央,那种对新环境的惆怅与畏惧,随之消减,化作心中不断尝试、不断超越的兴奋与欢悦。

“恐惧的心理,比恐惧本身更可怕!”

我们因为看不清自己的处境,我们因为无法预知前方的路途,我们也因为无法要求别人与自己一同行走,所以寂寞的路途,遥远的前路,会增添我们的忧虑,会模糊我们的思绪。

一旦明晰自己的身份,一旦明确自己追寻的目标,一旦接着微微的星光看到一丝梦中的远方,行走的脚步,便显得轻松,便充满着动力,显得深沉而安稳。

05

大三时,在一所中学实习,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走上三尺讲台,带着一种长久的憧憬,带着一种绷紧的压力。

面对一个班37名学生的规模,面对学生好奇的大量与窃窃私语的神情,或许,自己真得太年轻,还未褪去学会时代那种特有的色调!

瞬间失语,之前整理的教学材料,忘得一干二净。原本清晰的教学思路,在第一堂课,完全错乱,因此,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简短的一篇课文,一节课只讲了前面两段。

随着响起的铃声,快步走出教室,双眼中分明变得模糊。为自己的语无伦次,为自己的生涩音调,为自己的尴尬手势,为自己的在课堂上管理学生的手足无措,为自己授课思路的毫无章法……

曾经在实习开始的两周内,对课堂充满了畏惧与不安,上课铃声成了一种“魔咒”般的语言,听到铃声,心中似乎充满挣扎!甚至,比自己当年学习时,还要忙碌与疲倦。

06

“将课堂分割成片段,在固定的片段里,完成既定的任务!会容易很多!”这是实习指导教师给予殷切的建议,现在回想都满是感激。

“学会去回应学生的眼睛!”这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送给我的一句话。

慢慢尝试,学会去在课堂上自信,学会在将课堂分成讲授、交流、讨论、合作的片段,学会抬头去与自己的学生交流,课堂的节奏,慢慢流畅,自然而伴有情趣。

在两个月的实习结束后,看到自信的自己,看到课堂上游刃有余的自我,课堂给予了我展示的平台,历练的天空,而载着学生的不舍与丰盈的收获,自己再一次与恐惧作殊死拼搏的路上,笑傲挑战!恰似儿时的夜间,抬起头,看到的那一方广阔的天,那一片灿烂的星光。

07

行走的每一步,在恐惧地急促追赶中,逐渐成长,慢慢成熟,在恐惧的背后,并非噩梦般的残忍可怖,并非漆黑冷暗的无际无边。

在不经意的一次回眸,会看到璀璨的光点,会倾听到黑色的夜里,也有着温柔的倾诉。

滴滴点点的成长岁月,濡湿了我们在奔跑中坚持的信念,慢慢行走中,不再彷徨,不再只是悲叹,不再空有迷茫。

寻索属于的灯火,看到属于你的光亮,干瘪的世界,变得丰满,变得耀眼!

你可能感兴趣的:(恐惧的路上,不要忘记了头顶灿烂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