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围城论《围城》

《围城》

         由于近日搬家事宜多,7月阅读的书籍,延迟了一周才有时间整理读书笔记。同样的诟病,这本书阅读的速度影响了从这本书中所获取心得质量。法国学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确实,这本书读了些许慢,间隔拉得长,而且利用零碎时间(主要是利用坐车回家这段时间来阅读)来阅读小说类的书籍,总觉得剧情接不上,像看部电视剧般断断续续;(ps:这段时间总被阅读书籍的时间和方法所影响,所以计划花一个月的时间-8月份去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主题阅读) 。

        2016年5月,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岁。讲起杨绛,就会联想到她与钱钟书先生的旷世爱情。曾在大学时读过杨绛的《我们仨》,温暖动人。便也想拜读钱钟书的《围城》。

         过去对《围城》的印象有两点,一为经典之书,二为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却想出来”。而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的感悟不止此。

相处

           方鸿渐说:“我们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亲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见过面的人。真正想一个人,记挂着他,希望跟他接近,这少得很。人事太忙了,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怀念一个人。我们一生对于最亲爱的人的想念,加起来恐怕不会一点钟,此外不过是念头在他身上暼过,想到而已。”暂不评论方鸿渐这个角色在对待感情方面的自作聪明,玩世不恭,我倒是羡慕起来他在对待相遇之人、朋友的那份阔然与明智。像一趟必将远行的旅程,有同行有人陪伴的时刻,也必有独自上路的时候,因某种契机而相遇相识相知,应珍惜一起的时光,若道不合则果断不相为谋即可。

        所谓契机,可以解释为‘缘分’,书中对这词的解释印象有为深刻:“这是不是‘缘分’,两个陌生人偶然见面,慢慢地要好?——比如咱们这次同船的许多人,没有一个认识的,不知道他们的来头,为什么不先不后也乘这条船,以为这次和他们聚在一起是出于偶然,假使咱们熟悉了他们的目的和情形,就知道他们乘这只船并非偶然,和咱们一样有非乘不可的理由。这好像开无线电,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到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啦,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我们彼此往来也是如此。

         朋友是最能体现自由选择的一种事情,也是相处‘度’的把握。合得来则处合不来则不处,谁都没有必须改变谁的义务。“天生人是教他们孤独的,一个个该各归各,老死不相往来。身体里容不下的东西,或消化,或排泄,是个人的事,为什么心里容不下的情感,要找同伴来分摊?聚在一起,动不动自己冒犯人,或者人开罪自己,好像一只刺猬,只好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要亲密团结,不是你刺痛我的肉,就是我擦破你的皮。”其实,很多伤害归根到底到底都是和自己的不够坚定不够聪明有关,当学会收回感情,不给不值得的人继续付出,整个世界都恢复了平和。

爱情与婚姻

        这个话题是这段时间最不想碰及的话题,但恰恰是《围城》中的阅读主线(此处想默默地做个尴尬翻一下白眼)。过去会认为,爱情这玩意是走心派(过去是小小偶像剧迷),但愈长大愈发现,这玩意是学识派的,需要学习需要理论知识和方法来支撑。鲍小姐代表肉体和诱惑,唐小姐代表真爱与梦想,孙小姐代表一个令人难以顺应却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围城》的结局,让方鸿渐和唐小姐走到一起,但婚后并不如意,更能体现“围城”之精义。阅读中悟不到太多这方面的,也许是年龄未到道行尚浅,就贴几段印象深刻的片段。

 【辛媚说:“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且慢,你听我说——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人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这一望而知的,但是好像并非热烈的爱,否则,他讲她的语气,不会那样幽默,他对她也许不过像自己对柔嘉,可见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

【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的那样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的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相识相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

心术

        有关心理方面对事物不一样的见解和道理,我也没有想好用什么样的词来描述,暂且叫为‘心术’(心理的技术)。书中有两个观点我认为蛮特别的,一个是一串葡萄先吃后吃来对乐观悲观的判断之说,另一个是上司驾驭下属的‘吸引前进’技巧。

1、一串葡萄先吃后吃来对乐观悲观的判断之说

           原文:“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是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从恋爱到白头偕老,好比一串葡萄,总有最好的一颗,最好的只有一颗,留着做希望,多么好。” 这种比如和‘先喜后悲还是先悲后喜’的说法如出一辙,过去测试我也是倾向于先悲后喜,倾向于先受苦后享受的那类,却被分配到‘悲观’那行队列中心有不愤。而今看到这新颖的说法,相信还有希望,这样的解释不错。也印证了个问题,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其实也会影响内心接受的程度。

2、上司驾驭下属的‘吸引前进’技巧

          原文:“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 这种倾向于资本主义进取派的作风,以奖励的方式激励员工前进,说着好听,实际也是还是以自身利益为主。摆脱这种局面,自身应及时意识到,并提高自身能力掌握主动权,能力有了,还怕吃不到萝卜么?努力工作地同时别忘了留点时间给自己增值,共勉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跳出围城论《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