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作业类App

        今天中午小姑子发来一条微信,是关于侄女的一道数学题:

小议作业类App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媛噜噜图集

      两头牛的体重约是多少?侄女选 B.1吨,被判错误,老师说应该选A.200千克。

        我的天,两头牛加起来只有400斤?于是引起了家长群里的热议……

小议作业类App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微信截屏

        于是,数学老师和部分家长动用了黑科技☞作业帮!经过搜题发现,答案是A.200千克。因此得出了结论,两头牛加起来不可能有1吨,1吨太重了!一头牛难道会有1000斤啊!怎么可能?

          那为什么不想想,两头牛加起来才200千克就没什么不正常吗?对比一下你自己的体重,不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但由于搜出的答案是A.200千克,因此老师确定,选A.

小议作业类App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微信截屏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但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小。使用App查看资料、学习和交流信息越来越方便,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怎么培养?一个小学数学题,我觉得它涉及的不是知识,而是常识,都要依赖App,尽管App给出的答案有明显的矛盾,还是坚信答案!老师和家长都如此,孩子们怎么办?

      关于作业类的App,我曾经做过小调查。学生手机上有搜题类App的占70%以上。2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这个好东西,知道了一定会下载。”大多数学生用这些搜题工具完成较难的题。但是觉得用了这类工具,成绩有提高的却不多。

      其实原因很简单,对于难题,不是说不会做,给答案模仿或者抄一遍就能会。解题其实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思考30分钟没想出来,比看答案15分钟看懂后做出来,所获得的解题经验,积累的解题技巧更多。虽然有暂时的挫败感,但比看了答案以为自己会了的盲目自信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事物缺乏判断力,对难题缺乏信心,对这种“拍一拍,答案来”的方式极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他们看了答案,感觉自己会了,老师看见他的作业做得那么漂亮,也认为他掌握的很好。在作业讲解环节,学生容易自满而参与度不高,老师也会认为他掌握很好而放松对他的要求。久而久之,学习就不踏实了,变成了我们俗话说的:“半桶水。”这样,想拔尖几乎就不可能了,对于长期依赖搜题写作业的学生来说到最后不垫底都是好事。

        作为老师,我们是不可能控制孩子们不用这些工具学习的。不能否认,作业App确实在特定环境下对孩子们能有一些帮助,比如,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孩子可以用它们来检查自己是否做对然后更正。对想了很久实在是没一点思路的题能提示解题思路。但它们确实是“双刃剑”,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是关键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App开发商,家长,学生,教师四个方面的配合。

        对App开发商来说,不能只迎合学生直接给答案。应把APP功能设置得更人性化,本着帮助学生学习的态度,设置一些互动环节,先引导思考,给出思路。简而言之功能设置要更像老师。

        家长的问题就是先要知道有这种东西,您的孩子在用这些东西做作业,有些是他自己写的,有些是他看了答案写的,甚至有些是他直接抄的。您心里要有个数,别以为孩子作业做的那么漂亮就真的掌握那么好了。该陪伴时陪伴,该监督时监督。辅导孩子作业时,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搜答案。

        学生一定要认识到,数学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们用练习来巩固知识,锻炼解题能力,但不是说所有的题你都会解了知识才算掌握好,能力才锻炼出来。题是解不完的,也不可能都会解。不要急于求成去看答案,多想想,多推敲,换几种思路想想。实在没想出来,拍个照看看,然后关上手机自己写出来,千万别去抄。

        老师首先要注意作业布置有梯度,分必做和选做。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孩子们肯定有不会做的,要允许他们有空题。然后千万不要像前面那位老师,自己都不能独立思考,遇到一点问题就直接搜答案,学生怎么会独立思考?

      怎么用好搜题App,真是个大学问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议作业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