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47|桑林深处见

诗经47|桑林深处见_第1张图片
甜甜的桑葚

小时候知道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每次读到这段生动鲜活的文字,对他笔下的百草园浮想联翩起来,那紫红的桑葚哪……如今都是回忆。不禁感叹,月是故乡明,果是桑葚甜。

每逢月圆之夜就想起故乡的人,每次吃到桑葚,就感觉滋味远远比不上小时候吃到的,那紫红的,多汁的,香甜的桑葚哪……

这种思乡情结自古就有,称之为“桑梓之情”,故乡也被称作“桑梓”。满山坡桑梓郁郁葱葱,是人们生活劳动的场所,丛林深处,是青年男女幽会的圣地。

桑梓是故乡

源何“桑梓”指称故乡呢?

原来在我国古代,桑树和梓树是栽种最广的两种树种。因为这两种树,种植和生长容易,用途广泛,因此古人在房前屋后大量种植。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桑树的栽培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的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

所以古时候,对桑树和桑田,人们都寄予了深沉的思念,和孝敬的情感。

《诗经·小雅·小弁(pán)》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想到桑树和梓树,我总是毕恭毕敬。我尊敬的只有父亲,依恋的只有母亲。

东汉张衡在《南都赋》里也有“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意思是世世代代能够效法前人,心怀故乡;天子南巡这里,看一看前人居住的地方。“桑梓”和“旧里”并举,都是故乡的意思,自此桑梓成了故乡的代称了。

三国时流落匈奴的女诗人蔡琰有着更为沉痛的“桑梓之思”。在《胡笳十八拍》中,她悲愤地咏叹道:“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她说,我这么偷生,只是想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这是一份催人泪下的“桑梓之思”。

桑梓,是浓浓的乡情,是款款的思恋。

诗经47|桑林深处见_第2张图片
那紫红的桑葚哪

桑林深处见

我想,先祖定居的村庄,定是在那山坡上长满了桑树的地方?

《诗三百》篇里竟然有二十多篇写到桑,桑树、桑枝、桑叶、桑葚、桑土、桑薪,说明了桑树是一种很早就走进人们的生活里,且有着重要意义的树木。

男耕女织的时代,采摘之事都靠女子来做,例如采采芣苡,采采卷耳,采葛,采绿,采蓝,采蘩,采蘋,采艾,采萧……等等,当然也采桑了。

桑树青青,枝繁叶茂,抒写着女子们的婚姻与爱情。

《卫风·氓》中描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dān)。”桑叶绿,有爱情;桑叶黄,凄凄然。这位女子在容颜娇媚时被追求,憔悴凋零时被遗弃,一片桑林承载着女子一生的悲欢。

古老的桑林,见证过婚姻的苦痛,也抒写着爱情的美好。《鄘风·桑中》这样唱着:

“爰 (yuán) 采唐矣?沬(mèi)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采摘女萝在何方?就在卫国沬邑郊外。思念的人又是谁?是美丽动人的孟姜。她约我相见于桑林中,邀我欢会在祠庙上,又在淇水旁依依告别。

也有人说“桑中”是个地名,无论指具体地名,还是泛指桑林之处,这地方肯定是长满桑树的。约会的是美女孟姜、孟弋、孟庸,或许她们贵族家的女子,或许她们是普通人家的女儿,且不管,只是想念,盼着约见。

天地之间,桑林深处,朦胧的淇水岸边,依依惜别,是人类情感的原生态,生生不息至今。

暮春时,桑林枝叶繁盛,初夏时,果实累累,采桑的女子,巧笑嫣然,不远之处,或许心上人正缓缓而来。《诗经》中有许多爱情来自于桑园。

“隰(xí)桑有阿,其叶有难。其叶有沃。其叶有幽。”是《小雅·隰桑》里的一句,写桑叶的各种姿态,绿油油的叶子,盛开着的叶子,柔嫩光亮的叶子,其实写的不是叶子,而是暗恋思慕时婉转的心绪:“既见君子,其乐如何。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既见君子,德音孔胶。”要见到那位君子了,教我如何不高兴,怎能不高兴?如果和他情深意切,相守到老,又该是多么的快乐?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然而,这是一个羞涩女子的心曲,是一份欲说还休的情感。春风拂过,桑叶婆娑,一往情深,深几许。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我爱的人;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我的故乡。

桑梓之情意绵绵,桑林深处你等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经47|桑林深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