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6

答问之间:把触动珍藏起来

1.被访问者:赵鑫珊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教授

问:为什么这个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的很快,然而这个世纪的人们却依然需要十八、十九世纪的音乐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答: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2.被访者:丁聪    著名漫画家

丁聪老真正的长寿秘诀其实是心灵的随遇而安。长寿秘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生命故事:别问人生是什么

杨振宁:物理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哲学,哲学研究到了尽头就是宗教。

在这个世界上,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非常多,但如杨振宁这般远远超越科学达到另一个高度的大师并不多。也许话还可以反过来说,也许正是视线超越了科学的范畴,杨先生才在自己的本专业上获得了那么大的成功。


3.阅读体验: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一

对幸福的理解,每人各有不同。回答之前,眼前先有一幅画面出现。大约是头一天刚刚完成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效果还算不错,而短期内也不会有什么工作需要自己介入,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这段时间最好是在初秋,日子总是晴的,却依然有些风,最好微凉,然后在打开门窗的家中,让背景音乐若有若无的响着,手中终于拿起一直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书,书页有时是自己翻的,有时是被风翻的,看一会儿,投入进去,又看了一会,走走神,困了就打个盹,醒来再回忆:我看到哪儿了?这就是我认为的幸福,其实实现起来并不难,但可惜的是,即使不难也难得实现。

在阅读中转换心情

诗歌:在所有的文学作品里,诗歌是最为浓缩的,与其说它是由笔写成的,不如说是诗人们的血和泪浓缩而成的,也因此,读诗便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心灵碰撞。“卑微是卑微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膀痛哭一晚。”这样的诗句早已刻进生命中,思考也因此而产生,读诗的时候,血是热的,也因此,诗歌多属于青春岁月,但岁月沧桑,短短几年,让人热血沸腾的诗歌季节便悄然隐去。

小说:读小说是阅读中最好的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拿起或厚或薄的一本,几页下去,生活的时空便与小说中的同步,然后和主人公同喜同悲,深深地投入后,还会时常感觉自己变成主人公,那种感觉就更加刻骨铭心。即使小说读完合拢,一时间还无法从虚构的情境中摆脱出来,有好长的弯要转,好的小说一般都有这样的力量。唐浩明的《曾国藩》 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散文:读散文是一种最好的交谈,一个散字让写的人和读的人都放松下来,好的散文不是让人一口气读下去的,而是读一会儿乐一下或是读一会儿愣一下神,而且读散文时最好有音乐有好的心情,好的小说有一种麻醉的作用,可以让你不知身在何处,而好的散文却不会这样,他时常提醒你是在生活之中。

纪实:读纪实文学读到的总是一种内心的忧患,歌功颂德的纪实作品少有优秀之作。近20年来,打动人心的纪实作品都是拥有一种或悲壮或让人忧患的内在气质。读这样的纪实作品,心情总不会很好,与其说是带着乐趣去读,不如说是带着责任去读。这样的作品很多,读起来也让人感慨万千。如果说好的散文是读过之后让人有种灵魂升空的愉悦感,那好的纪实作品则会在读过之后有种双脚再次着地的沉重感:我们毕竟不能遗忘过去,哪怕无法提醒别人,但通过阅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正如有的演员说:“生活中我只能演自己,而当了演员,我就可以不停的扮演别人,找到另外一种人生体验。”这是演员的特权,我们无从体会,但是多读人生传记,也就时常能在别人的一生中,找到自己未能体验的丰富。看传记不是看人的一帆风顺,而恰恰是看传记中人物在苦难面前是如何走过的,人生最关键的那几步又是如何定夺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重来,因此关键处也就那么几步。看多了别人的传记,关键时自己的主意也就好拿些,会避免一些错误和失误,当然这是一种实用性的作法,而更多的,在优秀的人物传记中,我们会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这正是开卷有益之处。不当演员也可阅尽各种人生,何乐而不为?

走进孤岛,我会带上哪一本书?《孤岛访谈录》

读鲁迅,就是一次精神上的补钙,孤岛两个月,相信自己的骨头会硬朗很多,这是健康的标志。音乐,巴赫的平均律!这是被称为钢琴演奏圣经的音乐作品,从头到尾只有一架钢琴,初听起来,旋律也很简单,但听来听去,却越听越复杂,越听越美妙,看来,只有看似简单的东西,才会有真正的内涵,音乐也不例外。

——摘自《痛并快乐着》白岩松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1-26)